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的48例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CPC组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61-82岁,平均69.59岁;PMMA组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67-89岁,平均71.23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检查。评价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压缩率、局部后凸畸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高度恢复及局部后凸畸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继发骨折及骨水泥渗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分别为(23.26±10.08)%、(23.39±11.23)%,较术后即刻的(17.22±14.19)%椎体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CPC与PMMA一样安全有效,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但CPC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后会有部分丢失。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成形术
  • 简介:(1)血清肿瘤标志检测结果必须与其它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由于血清肿瘤标志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受限,所以不能以其作为诊断肿瘤的惟一依据,其检测结果必须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X线、内窥镜及超声波等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肿瘤标志 检测结果 诊断 肿瘤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骨水泥股骨假体取出的影响。方法患者入选标准:年龄45—79岁,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5—20年;无菌性骨水泥假体松动;单侧翻修;初次手术用国产假体及骨水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患者按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干预组术前5天开始,每日1次(2000次脉冲),每次30min,共5次f10000次脉冲)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术前不行体外冲击波治疗。由同一人按完整拔除标准(一次性完全拔除)、开骨取出标准(无法拔除或仅部分拔除)、耗时计算标准(自开始取时始至全部取出时止)、出血量计算标准(自切皮始至缝皮止)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数据,并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形4个方面行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结果干预组假体完整拔出者(16例中8例,50.00%)较对照组(16例中2例,12.50%)多(P〈0.05),非完整拔除者干预组开骨者(8例中2例,25.00%)较对照组(14例中10例,71.43%)少(P〈0.05);干预组取出植入物耗时(310.1±129.5)S较对照组(978.9±110.2)s短(P〈0.01);干预组术中出血量(610.9±126.5)ml较对照组(1110.1±140.4)ml少(P〈0.01)。Harris评分术前1周干预组(69.1±4.5)与对照组(70.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干预组(94.1±3.5)较对照组(90.9±4.2)高(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利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骨水泥股骨假体取出。

  • 标签: 冲击波 人工髋关节置换 翻修 骨水泥股骨假体
  • 简介:目的:比较通过弧形骨钻与直骨钻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分布,评价弧形骨钻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10~L5)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弧形骨钻,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直骨钻。在透视下分别进行椎弓根穿刺,分别记录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数量及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然后在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记录骨水泥分布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椎体数分别是18个和7个;弧形骨钻与直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4.5±0.6)mm和(1.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1.4)ml和(4.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分布达到或过中线分别是19例与11例,骨水泥渗漏数分别为4例与9例。结论实验证明弹性弧形骨钻可以改变穿刺通道的方向,且能引导骨水泥的分布,实现单侧穿刺骨水泥椎体两侧都能均衡分布的目的。

  • 标签: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动物实验 骨水泥成形术 骨钻
  • 简介: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CD14的表达,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41例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于术前、术中检测CD14指标,包括CD14%、CD14平均荧光强度(MFI)、中性粒细胞率(粒%)、淋巴细胞率(淋%)和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率(DR^+/淋),观察其数值的变化。结果41例肺癌患者术前与术中CD1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CD14平均荧光强度(CD14MFI)高于术前(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粒%)高于术前(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淋%)、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率(DR’/淋)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中CD14MFI、粒%、淋%和DR^+/淋会发生改变,其增强或增高可能与患者的病情发展或手术相关因素有关。

  • 标签: CD14 肺癌 流式细胞术
  • 简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肠癌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及转移数目的多少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文献中报道有关检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探讨几种检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籍此能为临床综合合理治疗大肠癌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大肠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的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的患者经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要的敏感突变,T790M为部分对TKI敏感的患者中常见的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的检查,在治疗中仍应持续监测突变的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循环肿瘤细胞 全基组扩增
  • 简介:目的评价cT导向肺穿刺标本检测的临床应用新价值。方法65例肺占位病例穿刺前未接受任何治疗,影像学诊断均不能排除肺癌。采用单排螺旋CT导向作病灶活检,所有标本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52例病理诊断为肺癌,其中26例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10例突变,其中腺癌8例,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结论肺穿刺标本检测不仅能明确诊断肺癌,结合EGFR基因突变检测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 标签: 肺癌 活检标本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突变 个体化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病段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病段切除21例,其中病段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病段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病段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病段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病段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病段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外科手术 刮除术 骨水泥成形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 标签: 尿路脱落细胞 微卫星不稳定 多重荧光PCR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CEA和CAl9-9联合检测对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及(或)转移诊断的实用价值。方法:57例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a1~5规定的时间内分别做血CEA及CAl9-9、胃镜、腹部B超、胸片等相关检查;血清CEA及(或)CAl9-9阳性者即做胃镜及(或)肠镜、腹部B超、胸片等相关检查或胃镜及腹部B超等检查提示复发或转移者、有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改变、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即做血清CEA及CAl9-9检查。血清CEA、CAl9-9检测采用美国雅培快速酶免发光分析仪。结果:有34例被证明有复发及转移,其中CEA阳性率38.2%,CA19-9阳性率52.9%,CEA及CAl9-9合并阳性率为73.5%,单项检测阳性率与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EA和CAl9-9联合检测可将单项检测的阳性率从50%左右提高到73.5%,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血清CEA及CAl9-9联合检测对胃癌术后监控、及时治疗可起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标签: CEA CAL9-9 联合检测 胃癌 术后随访 肿瘤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CRP与其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105例Ⅲ和Ⅳ期未手术肺癌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4周左右,同时检测血清CRP和CEA,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肺鳞癌基线血清CRP为24.57±33.38,高于肺腺癌10.11±18.35和小细胞肺癌8.12±10.32;治疗前、后血清CRP变化与生存相关(P〈0.05),治疗前、后血清CRP和CEA联合检测结果与生存情况密切相关(P〈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后CRP变化和化疗次数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结论:血清CRP可以作为肺癌诊断分型和判断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 标签: 肺癌 血清CRP CEA 预后
  • 简介:肿瘤发生侵袭并最终转移,肿瘤细胞必须通过对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附着、黏附和侵袭来穿透细胞和基质屏障。这个过程由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严格调节,并需要肿瘤相关蛋白水解酶的表达。其中,一个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就是尿激酶系统。本文对该系统的成分,功能以及其在肿瘤中,尤其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尿激酶系统 UPA 肿瘤
  • 作者: 田媛媛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2-06-08
  • 出处:《当代介入医学》2021年 第6期
  • 机构: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检测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79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分析,经患者同意后在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内分泌激素检测,对比患者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结果:患者术后12月、术后6月、术后3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术后3、6、12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低于术后7d、术后1d、手术前(P<0.05)。79例患者中术后一年内有5例患者疾病复发,其余74例患者疾病未复发。疾病复发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高于疾病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在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实施内分泌激素检测,可明确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可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患者或发现疾病复发征兆,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疾病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对65例肺癌患者和28例良性对照者的血清和胸腔积液进行检测。结果:肺癌组中血清和胸水肿瘤标志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组胸水三项指标高于血清水平(P〈0.01);CEA对肺腺癌,NSE对小细胞肺癌,CYFRA21—1对肺鳞癌的阳性率高于其它单项(P〈0.05)。结论:胸腔积液CEA、NSE、CYFRA21—1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 标签: 肺癌 肿瘤标志物 胸腔积液
  • 简介: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隐性转移(occultmetastases)的病理检测方法。方法对245例常规病理诊断阴性的569枚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serialsection,ss)后HE染色(SS—HE),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结果245例患者通过sS-HE检测出隐性转移36例(14.7%),其中大体转移6例,微转移22例,孤立肿瘤细胞8例。569枚SLN中,SS.HE检出隐性转移39枚(6.9%),间距100-、200-、300-、400-和500μmSS—HE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6.9%、6.3%、5.1%、3.7%、3.5%,间距200μmSLN隐性转移检出率与间距100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隐性转移的检出率(52.0%)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13.9%,P=0.000),而与病理分期、受体状况以及HER-2表达无关(均P〉0.05)。结论SS.HE对于SLN隐性转移的检测具有显著优势;200μm为SS—HE的最佳检测间距;浸润性小叶癌SLN隐性转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乳腺癌 隐性转移 连续切片
  • 简介:目的:探索结直肠癌NRAS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14例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扩增受阻突变体系检测上述标本的NRAS基因第二、三、四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分析该项检测的意义。结果:21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8例NRAS基因发生突变,NRAS基因突变率3.74%。第二、三外显子均突变四例,尚未发现第四号外显子的突变。NRAS突变状况在不同的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尚未观察到明显差异。结直肠癌患者中NRAS基因的突变状况与其免疫表型ALK、Ki67、CAM5.2、Her-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NRAS基因的突变较低,主要为第二、三外显子的突变。NRAS基因的突变状况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免疫表型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结直肠癌 NRAS 转移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