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萝卜古名芦葩,后称莱菔,近代俗称萝卜。各地皆有出产,品种极多,白萝卜最多,红色、黄色、青色较少。红萝卜原为欧洲产品,元代传人中国,旧称胡萝卜,南方称作“金笋”。各色萝卜营养价值皆较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

  • 标签: 白萝卜 人参汤 哮喘 治痰 营养价值 维生素A
  • 简介: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病。人类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未经巴氏消毒的牛、羊、猪等布氏杆菌携带或感染者。布鲁菌通过人类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体内,寄生繁殖并入血,释放内毒素,导致人体发热及多器官损伤。Kulowski于1932年首次描述布鲁菌病可引起脊柱炎。有学者提出布鲁菌病最常伴发脊柱炎,主要累及腰椎。现将研究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尤其是治疗方案作如下综述。

  • 标签: 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 诊断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行开胸食管切除术的食管癌患者60例,于术前随机分成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组和术前常规准备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后咳嗽排情况。结果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组术后主动咳嗽排24例(80%),常规准备组主动咳嗽排15例(50%),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组术后咳嗽排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准备组(P〈0.05)。结论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术后积极主动咳嗽排,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住院费用。

  • 标签: 食管癌术前准备 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 咳嗽排痰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价DNA分析在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中作用和意义。方法对HE染色涂片褪色后行Feulgen染色,用HPIAS-1000型高清晰度彩色全自动分析系统作DNA分析。结果35例肺癌细胞及9例不典型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均为异倍体(heteroploid,H)核型。两组细胞DNA二倍体,异倍体(2C/H)核型分别占37.1%和66.6%(P〈0.001),五倍体/非整倍体(5C/AN)核型分别占71.4%、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占97.1%、0.0%(P〈0.001);而增生期百分比(PF)分别占(83.8±19.7)%、(47.629±.5)%(P〈0.001)。癌细胞组29例非小细胞癌与6例小细胞癌的2C/H核型分别占44.8%和0.0%(P〈0.001),5C/AN占65.5%、10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为96.5%、100.0%(P〉0.05);而PF值为(83.1±20.1)%、(95.0±2.0)%(P〈0.02)。结论液细胞DNA分析指标(倍体核型、增殖期百分比)可作为细胞学肺癌诊断的重要理论参考。

  • 标签: 肺癌 DNA分析 图象分析仪 FEULGEN染色
  • 简介: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pylori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L型以不同比例(1:20、1:100、1:500)共培养,以不加Hp—L型为对照组,在不同时段进行以下实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基因(skp2)、抑癌基因(p53)和核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Hp—L型作用BGC-823细胞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分裂增多,增殖旺盛,瘤巨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现象;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显示,Hp—L型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FCM检测可见,lip—L型影响胃癌BGC-823细胞周期的分布,使G0/G1期比例降低,S期比例升高;免疫组化可见细胞中Skp2、p53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以上作用均呈细菌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结论:Hp—L型可促进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其机制与上调skp2、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L型 SKP2 KI-67 P53 胃癌BGC-823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α-连接蛋白(alpha-cmemn,α-Cat)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crpylori,Hp)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胃黏膜活检及手术切除的胃癌病理标本96例,癌旁组织96例,对照标本1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组织中α-Cat的表达。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检测胃黏膜Hp感染情况。结果α-Cat在胃癌组、癌旁组织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56.2%、100.0%,胃癌组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组和对照组(P〈0.05);96例胃癌组织中Hp阳性组α-Cat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组(46.3%vs59.2%,P〈0.05);α—Cat阳性率在高、中分化和低、未分化型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呈现递减趋势(69.1%vs10.7%,P〈0.01),但α-Cat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深度无密切相关。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α-Cat的表达逐渐上调。胃癌组织中α—Cat的表达与Hp感染相关,提示Hp感染可通过对α-Cat表达的影响,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癌 α-连接蛋白(alpha—eatenin)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观察药物与手术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2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等情况.采用利福平和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均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加内固定治疗.结果(1)21例均有与羊、羊皮、羊肉接触史.本组病例均有发热,多为典型波浪热.腰部疼痛7例,脊柱,四肢大关节及肌肉痛14例,经治疗后均遗有位置固定的腰痛;均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消瘦.(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灶除1例为T11~12,余均分布于腰椎.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增生,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隙变窄较结核轻,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无死骨形成.(3)化验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5例+++、4例++、2例+.血沉增快21例,为35~110mm/h.(4)超声检查见肝脾肿大6例,腹腔间隙积液3例.(5)病灶清除后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之诊断.(6)对初治6例和复治15例均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疼痛即刻缓减,2周疼痛消失,血沉开始下降.2~3个疗程血沉恢复正常,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转为阴性.结论布氏菌杆性脊柱炎可以通过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联合治疗的同时手术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布氏杆菌 脊柱炎 诊断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幽门螺杆菌(HP)的候选抗原,用于胃部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和疫苗开发.方法:选择自胃腺癌患者胃粘膜分离出且经确定的HP菌株(HP161),采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析外膜蛋白,并通过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质图谱,进行蛋白斑点检测和分析;收集20例HP感染患者和10例非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血清,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HP161的外膜蛋白质与上述血清的反应性.结果:HP161有129个蛋白斑点;被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不同识别的特定抗原有10个;应用胃癌患者血清时,具有免疫反应性,而用胃炎患者血清时则无,等电点范围较宽,分子量多数在31kDa以下.结论:2-DE是研究HP外膜蛋白质组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可能对其进行鉴定作为临床诊断的候选分子;经免疫蛋白组学检测的资料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以有助于寻找更具免疫原性的蛋白质标记物用于诊断分析和疫苗设计.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外膜蛋白质组 二维凝胶电泳 免疫印迹
  • 简介: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HIF-2α、ABCG-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干细胞机制及对化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60例胃癌组织和45例慢性胃炎组织的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IF-2α、ABCG-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Hp的阳性表达率为67.3%(37/55),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织的45.2%(1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Hp感染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HIF-2α蛋白在Hp阳性胃癌组织与Hp阴性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和50.0%,且HIF-2α蛋白表达与Hp感染之间呈正相关(r=0.321,P=0.017)。ABCG-2蛋白在Hp阳性胃癌组织与Hp阴性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和55.6%,且ABCG-2蛋白表达与Hp感染之间呈正相关(r=0.342,P=0.011)。在37例Hp阳性胃癌组织中,HIF-2α与ABCG-2表达呈正相关(r=0.604,P〈0.0001)。结论Hp可能通过激活HIF-2α-ABCG-2通路来促进胃癌组织中HIF-2α和ABCG-2的表达,诱导胃癌细胞的干细胞化及化疗抵抗。

  • 标签: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Hp) HIF-2α ABCG-2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老年患者的胃镜检查活检标本116例,HE染色观察胃黏膜的炎症和异型增生变化,特染法检测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应用Warthin-stary银染色法检测HP,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学HPIgG,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的表达。结果老年患者在不同胃组织中C-myc、p16、p53基因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而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HP感染率以胃癌为最高,其次为胃溃疡。结论本实验通过老年患者的HP检测和观察胃黏膜的炎症和异型增生变化,再结合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的HP感染率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再次表明胃癌与HP感染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老年 幽门螺杆菌 胃癌 癌前病变 基因C-myc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