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建立机动护士库,对机动护士的队伍结构、管理模式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机动护士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 标签: 机动护士库 护理 人力资源管理
  • 简介: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疾病,约有25%的成年人表示对自己的睡眠不满意,10%~15%的成年人失眠问题影响其日间状态.失眠是指在适宜的睡眠时机和睡眠环境中。

  • 标签: 失眠 治疗 睡眠疾病 睡眠环境 成年人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总体人群中AF发生率为1%~2%,而在年龄超过80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高达5%~15%[1]。AF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2]。

  • 标签: 心源性卒中 心房颤动 筛查 预防 优化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癫痫手术后抗癫痫药物的应用策略。方法分析1991~2005年间手术治疗的109例癫痫病人(年龄0-16岁)术后的用药情况。统计术后开始撤药时间及完成撤药时间,并分析撤药与癫痫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癫痫完全缓解与致痫灶(包括MRI显示的病灶及皮质脑电图所示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异常起源皮质)是否全切除有关(P=0.008)。手术疗效可能与致痫病因有关,但因例数较少而无法行统计学分析。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手术后 用药策略 皮质脑电图 统计学分析 用药情况
  • 简介:目的机械取栓时代,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建立急性卒中救治体系,让更多急性卒中患者能在时间窗内及时到达有条件的医院,从而提高区域性急性卒中急诊救治的整体水平。方法从2014年开始,在院内及医院所在的区域,由单位行政部门及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制定卒中救治的相关政策、规定,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作为技术主导,开展卒中诊治的培训及帮助各级部门、医院建立相应的卒中救治流程、规范。观察我院卒中救治的关键绩效指标及协作单位救治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1)院内急诊通道的建立:由院长亲自参与,院医疗科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协调,院内参与卒中救治的急救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及护理保障中心积极参与,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入院-静脉溶栓(door-to-needletime,DNT)时间由绿色通道建立前的71min缩短至53min,入院-动脉穿刺(door-to-puncturetime,DPT)时间由104min缩短至82min,入院-血运重建(door-to-revascularizationtime,DRT)时间由144min缩短至117min。(2)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极大提高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能力,2014年本科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总病例数为7例,2016年提高到112例,区域内初级卒中中心的卒中防治关键绩效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及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能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及救治率,改善区域性卒中救治水平。应进一步改进卒中救治通道及网络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诊救治系统 入院-静脉溶栓时间 入院-动脉穿刺时间 入院-血运重建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分为4种类型:鞍内型、鞍上脑室外型、脑室型和复杂型。手术采用额下入路36例,前纵裂入路12例,翼点入路115例,经胼胝体-脑室入路20例,经蝶窦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56例(83.9%),次全切除14例(7.5%),部分切除16例(8.6%)。术后出现尿崩症89例,其中暂时性尿崩症62例;视力恶化30例;手术死亡4例(2.1%)。术后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18例;GOS预后评分:5分150例,4分23例,3分5例,2分4例,1分4例。结论根据颅咽管瘤的部位和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咽管瘤 手术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和55例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以是否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分为以优化凝血功能的个体化治疗组(41例)和普通治疗组(42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手术方式、再出血、3个月时的GOS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功能,个体化治疗组的MA值为(30.85±10.49)mm,AA抑制率(67.50±5.16)%;普通治疗组的MA值为(54.83±8.34)mm,AA抑制率(34.64±6.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个体化治疗组中有36例患者系血小板功能障碍,予以血小板输注;输入前后的MA值与AA抑制率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在3个月时GOS评分分类中恢复好与死亡率比较,个体化治疗组与普通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常规化治疗组(均P〈0.05)。结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高于未服用阿司匹林脑的出血患者。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进行针对性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时机,可以降低再出血率,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阿司匹林 脑出血 血小板抑制率 血栓弹力图
  • 简介:目的探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优化后的教学效果.方法通过更新教学实验平台仪器设备器材,重组实验课程安排和改进实验课内容的方法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结果解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均衡学员实验课授课时间,提高实验课授课质量.结论改善和优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条件及实验内容能够大大提高学员实验成功率,提升平均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实验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简介:转化障碍是指随意运动和特殊感觉方面的功能障碍,但是不能用器质性疾病所解释,转化障碍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器质性神经疾病共存。对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转化障碍是一个既模糊又陌生的概念,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若持续存在预后较差。为了增进对这种复杂障碍的认识和处理,本文从临床及防治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转化障碍 心因性运动障碍 特征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视路胶质瘤不同人群的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视路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成人组5例,儿童组6例。经额下或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10例,观察治疗1例,并进行跟踪随访,评价预后。结果手术病人中,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儿童组手术病人随访3个月~5年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成人组病人随访3年9个月~5年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20个月。保守治疗1例,随访7个月,未见肿瘤增大。结论视路胶质瘤是胶质瘤的特殊类型,以低级别为主,儿童预后明显优于成人。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视路 成人 儿童 入路 经额下 入路 经额底纵裂
  • 简介:脑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功能损害将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脑损伤是造成脑功能损害的直接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无论是脑创伤、脑部缺血或出血,其共同病理特点都是神经元严重受损、缺失或死亡,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偏瘫、失语、视力丧失、智力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脑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和卒中,前者因机械性损伤所致,后者因脑血管梗死或出血引起,其中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损伤)最为多见,占80%[1].

  • 标签: 颅脑损伤 功能重建 干预性研究
  • 简介:双额脑挫裂伤是较为常见的颅脑损伤,其损伤机制复杂,伤后早期病情较轻,但常常突然病情加重,且手术时机不易捕捉,死亡率高,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

  • 标签: 双额脑挫裂伤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 简介:流程再造理论源自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目前流程再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本文对1990年1月至2013年11月中英文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相关内容的检索,通过分析流程再造策略在静脉输液流程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为我国临床护理管理者及研究者灵活应用流程再造理论提供参考。

  • 标签: 流程再造 静脉输液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治疗策略。方法对48例CT诊断IAC病人结合临床表现、CT平扫以及CT蛛网膜下腔一脑池造影(CTC)来判断手术指征。结果26例行手术治疗,22例行保守治疗。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中,失访2例,24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未行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中,失访6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仍间断发作,药物可控制但效果不佳10例。结论具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不明显,能够接受CTC检查且结果为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CIAC)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IAC)、手术指征不明显不愿接受CTC检查、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保守治疗,随访观察。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脑池造影 CT平扫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优化后的脑电闪光诱发(PSA)技术设备对脑功能鉴定的作用,为提高空军招飞选拔的效率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采用PSA技术检查3000名参加空军招飞的应征青年,观察新旧技术设备对脑功能的鉴定效果。结果:在PSA鉴定的4项EEG指标“节律同化”“倍数反应”“小数反应”“异常脑波”中,新技术设备对“EEG异常”和“EEG边缘异常者的“节律同化”指标的诱发效果均提高显著;“倍数反应”和“小数反应”指标仅在确定为“EEG异常”者中表现为显著提高;“节律同化”指标的持续时间可作为对脑功能分级的量化指标。结论:PSA技术设备是鉴定“边缘异常”脑功能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电图 闪光刺激 节律同化 飞行员选拔 脑功能
  • 简介: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尽管使用了很多方法,脊髓自身的再生仍非常有限。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文就干细胞的类型和优缺点、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策略等内容作一综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干细胞移植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半球性病变癫痫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90例半球性病变(包括Rasmussen脑炎、巨脑回、围产期脑出血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血管闭塞后遗症、脑面血管瘤)病种、范围、部位,癫痫采用的手术方式及决定或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结果90例共采用4种手术方式,其中74例采用改良解剖大脑半球切除、10例采用保留运动区的大脑半球切除、3例采用分次的半球切除、3例采用半球离断。其中改良的解剖大脑半球切除中有62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切除方式、12例采用经中央沟侧脑室前后分块切除。病例随访3个月-8年,癫痫控制情况根据Engle评分,Ⅰ级73例、Ⅱ级12例;Ⅲ级5例。结论综合考量磁共振病变特点、症状学及脑电图定侧定位和脑功能评价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很好的癫痫控制效果、最大程度的保护脑功能、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癫痫 大脑半球切除术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在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单位级别及学习后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等。结果在112例介入操作"零"基础学员中,男性学员108例(96%),中高级专业职称101例(90%);经过6个月的学习,熟练或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92例(83%),熟练或较熟练掌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ractionangiography,DSA)81例(72%)。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好成绩的年龄集中在26-35岁之间。结论神经介入技术与理论的最佳学习年龄在26-35岁之间。针对"零"基础的神经介入学员,应根据学员前期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基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

  • 标签: 神经介入 教学 进修医生 继续教育
  • 简介: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影像进修人员的基本现状,为提高卒中影像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9-2015年(2009年除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修卒中影像诊断的142例学员进行调查,包括学员年龄、性别、职称、原单位的类别、学习时间等。结果全部学员平均年龄(34.9±6.2)岁,男性学员占67%(95/142),中级专业职称占51%(73/142),所在医疗单位76%(108/142)为三级医疗机构,学习时间的中位数为6个月。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影像诊断进修医师以三级医院的主治医师为主要人群,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前期教育基础,职业成长空间大,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 标签: 卒中 影像 教学 进修医师 继续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新技术与方法。方法112例胶质瘤患者在术中全麻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B超或神经导航定位病灶,直接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结构,并在清醒状态下切除病变。术后随访时间3~84个月。结果107例唤醒良好,术中有99例定位出运动区,61例定位出语言相关的功能区皮质,18例定位出感觉区。病变全切66例,次全切除34例,部分切除12例。术后短暂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37例,短暂的语言障碍26例,手术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全麻术中唤醒技术、术中直接电刺激和术中脑超声技术是切除功能区胶质瘤的三项主要技术;综合使用这些技术能够在术中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保护脑功能。

  • 标签: 脑胶质瘤 脑功能区 直接电刺激 唤醒麻醉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