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400 个结果
  • 简介:头颈部动脉(Cervicocerebralarterialdissection,CAD)是指头颈部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CAD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外伤、遗传、感染、偏头痛、吸烟、高血压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有关。典型CAD表现为颈痛或头痛、Homer综合症、同侧颅神经麻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卒中。影像学检查对CA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最常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表现是“线样征”,特征性改变是“内膜瓣”或“双腔征”。CAD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常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少数患者经抗凝治疗6个月效果不佳,颈动脉动脉瘤进一步扩大或夹层所致的高度狭窄进一步加重时,需外科手术干预。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头部
  • 简介: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D)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例eICAD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出院后随访6个月,1例在药物治疗2周后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无再发脑缺血事件;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1例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再通;2例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狭窄明显减轻;1例药物治疗无效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血管恢复通畅,无残余狭窄。发生脑卒中的3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eICAD的治疗,可以选择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对有新发脑缺血事件的病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 脑卒中 抗血小板治疗 支架成形术
  • 简介:对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做出病因诊断和风险评估,针对病因和危险分层进行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已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但经过目前常用的脑结构影像、脑血管检查、心脏评估和血液化验后仍然有部分患者不能明确卒中的病因,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主动弓来源的栓子检查手段不足,远不及对颅内动脉和颅外颈部动脉的检查充分。本期从主动弓粥样硬化性斑块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引起卒中及卒中复发的风险、主动的反流与卒中的关系、主动斑块的各种检查方法以及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以期引起,临床医生对主动粥样硬化班块作为卒中栓子来源的重视,并结合现有的条件开展相应的检查,使更多的患者能明确病因从而有效预防卒中。

  • 标签: 脑梗死 主动脉 栓塞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主因"左侧头部疼痛、左眼视物不清6天"于2015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于6天前与人争执时突然出现左侧头部疼痛及左眼视力下降。自诉头痛从左侧面颊下部逐渐上移至左侧头顶,后固定在左眼球,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不灵活,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胸闷、心慌、气短等症,未及时就诊。

  • 标签: 颈内动脉夹层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眼缺血综合征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 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情况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需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4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不显影。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栓塞2例。1例覆膜支架植入后6个月DSA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随访3-15个月,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无再出血;DSA随访7例,无复发病例。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椎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栓塞治疗需根据病人情况、影像学资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弹簧圈 支架
  • 简介: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人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 简介:颅内动脉即颅内血管壁内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内动脉央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所致的特征性壁内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内动脉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双侧下肢无力、麻木8h,于2008年10月9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入院前8h,劳动中突发腰部剧烈酸痛并向腹部放射,呈束带感,大汗淋漓,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小便困难、尿潴留,大便未解。至当地医院就诊,腰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建议转诊,遂急诊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游走性大关节酸痛10余年,劳力性气短,不能耐受重体力活动,反复活动后出现气短、胸闷、心悸、双侧下肢浮肿等症状,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不规则服药(具体不详)。

  • 标签: 截瘫 血栓栓塞 主动脉 病例报告
  • 简介:患者男,74岁。因头晕、视物不清1d于2009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人院前一天在行走中突然感到头晕、视物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不适,次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眼视野中心暗点,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散在新鲜梗死灶,初步诊断为左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和急性脑梗死,逐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 标签: 主动脉 栓塞 卒中 超声检查
  • 简介:颈部动脉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在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高达10%-25%,颈部动脉引起卒中的机制主要是动脉-动脉栓塞和血流动力学受损。早期准确的诊断可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 标签: 动脉夹层 缺血性卒中 局部症状 诊断需要 影像学检查 T1
  • 简介:主动弓粥样硬化斑块与脑血管及外周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高危人群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的研究发现,主动弓的粥样硬化斑块也是卒中的栓子来源之一。

  • 标签: 脑梗死 超声 主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单纯支架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本组12例中,采用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夹层动脉瘤9例,椎动脉闭塞2例,双支架植入治疗1例。结果12例病人均治疗成功,无死亡。12例病人获得6月~4年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发生。5例获得术后一年的DSA随访,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层 诊断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大脑后动脉(posteriorcerebralartery,PCA)动脉瘤较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半数以上的PCA动脉瘤为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大型动脉瘤常伴瘤内血栓形成,但瘤腔内完全血栓者少见,完全血栓化的动脉瘤再通的报道更少见^[2]。瘤颈再通是完全血栓化动脉瘤的一种转归,提示完全血栓化并非这类动脉瘤的最后状态,如不处理仍存在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动脉血栓性 大脑后动脉 血管内栓塞治疗 CEREBRAL 大型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基底动脉末段动脉瘤显微外科术中采用基底动脉临时阻断(TBAO)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2例基底动脉末段(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非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术中采用TBAO与非TBAO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单次阻断不超过5min比较安全,超时或重复阻断则病残和死亡率增加;TBAO应慎重地用于术前不良分级、老年和多发性动脉瘤的患者,阻断的同期使用低血压(平均动脉压<70mmHg)应视为禁忌.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早期外科治疗中采用TBAO较非TBAO疗效好.

  • 标签: 基底动脉动脉瘤 临时阻断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6例病人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术中植入自膨式支架,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6个,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且无明显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意外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介入再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进行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共入选10例患者,双入路介入再通均获得成功,未出现近期手术并发症,随访15d至6个月,经血管彩超及颅外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检查均显示血流通畅良好。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结论对于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徽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患者症状改善快且明显,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术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发作性头晕、双下肢乏力伴跌倒1d”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11:00左右外出时突发头晕,伴双下肢乏力,未跌倒,自行回家休息后缓解。于当日19:00左右活动上肢时再次突发头晕,伴双下肢乏力,坐起不能,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无耳鸣,无视物旋转及大小便失禁,持续约30min后自行缓解,后再次发作头晕、双下肢乏力伴跌倒2次,持续约10min自行缓解。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椎动脉 枕动脉 发作性头晕 双下肢乏力 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