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CIN或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组成,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HPV阳性且病理活检确诊为CIN或宫颈癌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初诊时留取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脱落细胞、宫颈组织标本,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法(TCT)检测宫颈病变程度,采用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革兰氏染色检测霉菌、淋球菌和乳酸杆菌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2、IL-4、IL-10、IFN-γ和TNF-α。结果:两组患者在解脲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率以及乳酸杆菌的阴性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感染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CINⅠ-CINⅢ以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CD4^+T细胞表达率呈下降趋势,而CD8^+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CD8^+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CINⅠ-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呈下降趋势,IL-4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TNF-α和IL-10的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增加、乳酸杆菌的减少、CD4^+T细胞表达减少可能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人乳头瘤状病毒 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阴道菌群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炎症因子水平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白细胞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g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SIg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8和TNF-α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FR显著高于对照组,RVU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提高患者免疫力。

  • 标签: 盐酸坦索罗辛 慢性前列腺炎 炎症因子 免疫力 尿急
  • 简介:目的:考察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细胞因子Fas/FasL表达水平影响。方法:将5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病理情况、治疗前后Fas/FasL表达水平和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受累和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47,x2=5.094,x2=7.219,P〈0.05,P〈0.01)。两纽患者治疗前Fas/FasL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s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as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947,P〈0.05)。结论: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细胞因子Fas/FasL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局部中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FAS FASL
  • 简介:银屑病(Psoriasis,PS)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为特征,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病理过程中,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miRNAs)、易感基因以及细胞因子,三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之前的研究往往集中三者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并不能够良好地理解其完整病理过程。本综述从系统生物学(Systemsbiology)的整体角度,整合前期研究者的数据信息,探讨miRNAs、易感基因、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联以及相互调控作用。本文综述miRNAs、易感基因以及细胞因子生物网络在Ps病理过程的进展,为银屑病病理机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 标签: 系统生物学 银屑病 发病机制 小分子RNA 易感基因 细胞因子
  • 简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指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水疱的一组异质或多相的遗传性皮肤病,有时也称为"机械性大疱性皮肤病"[1]。该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遗传病,发生率1/5万活产儿。皮肤损伤处易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松解,稍摩擦即剥脱,糜烂面大量渗液,易继发感染,常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感染是减少死亡的关键,然而如果患者已经感染,则更增加治疗与护理难度。

  • 标签: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营养不良型 感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