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胶原复合梯度磷酸(Col/TCP)修复髁突软骨损伤效果。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在实验动物右侧髁突前斜面形成3mm×4mm全层缺损后,植入复合材料;左侧仅造成同样缺损。分别于术后4、6、8、12和24周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对缺损区新生软骨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4周后复合材料即可诱导关节软骨修复;12周时缺损区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后再生软骨未见明显褪变;对照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充填,未见软骨形成。实验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为阴性;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见典型软骨细胞出现,对照组为纤维组织。结论Col/TCP可以修复髁突软骨缺损,形成类似正常关节软骨。

  • 标签: 胶原 磷酸三钙 下颌骨髁状突 软骨
  • 简介: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牙合]咬合稳定重建可靠程度及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牙合]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指标。

  • 标签: 安氏Ⅱ1错 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cells,PDLCs)碱磷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素(osteocalcin,OCN)含量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加入不同浓度(1,10,100nM)ET-1,以未作任何处理牙周膜细胞为对照组,刺激48h后观察ET-1对牙周膜细胞ALP活性和OCN含量影响。结果:经ET-11,10,100nM)干预后,PDL细胞ALP活性和OCN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ET-1对牙周膜细胞ALP活性和OCN含量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内皮素-1 牙周膜细胞 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 简介:目的牙周病正畸治疗中,在严格控制炎症和正畸力情况下,牙齿松动度仍然增加,本研究旨在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者20例,牙周健康正畸者为对照组21例,应用锥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在正畸治疗第一期排齐阶段前后拍摄,使用头影测量方法原理,在CBCT图像选定截面定点,对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间隔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记录相关临床牙周指标,采用SPSSl6.0软件包分析,以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内和组间牙槽骨密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骨密度与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结果治疗前牙周病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为牙周病组(-18.94±30.81)显著大于对照组(-11.35±31.55)(P<0.05),牙周病组牙松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静止期牙周病牙槽骨在正畸力刺激下,牙槽骨密度明显降低.牙槽骨密度降低与牙齿松动度增加有显著相关,推测松动度增加可能由于骨密度降低引起,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CBCT 牙周病 牙槽骨密度 松动度 正畸牙移动
  • 简介:目的评价含锌生物材料对于骨质疏松骨修复作用。方法通过摘除成年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去势)方法建立下颌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12周后检测模型成功后,建立下颌骨极限缺损模型,随后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含锌磷酸陶瓷(Zn—TCP/HA),对照组植入双相磷酸陶瓷(B—TCP),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在植入材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通过骨密度仪测试证实去势大鼠下颌骨有骨质疏松发生;材料植入骨缺损部位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生物力学检测以及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锌离子能够加速和改善骨质疏松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骨质疏松 极限缺损 下颌骨
  • 简介:目的探讨牙周治疗(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对牙周炎患者改善口臭及降低挥发性硫化物(VSCs)水平作用。方法采用鼻闻法评定口臭程度,筛选出全身健康牙周炎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便携式气相色谱口臭测量仪(OralChroma^TM)测定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周炎患者口气中VSCs中3种主要成分气体硫化氢(H2S)、甲基硫醇(CH3SH)和乙基硫化物[(CH3)2S]水平。40例患者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患牙周状况得到改善,口气中VSCs水平显著降低(P〈0.01)。其中H2S、CH,SH含量降幅大于80%,(CH3)2S降幅大于50%。CH3SH/H2S比值在牙周治疗前后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2S在3种气体中含量最高。结论牙周炎是口臭和口气中VSCs水平主要来源。牙周治疗是减轻牙周炎患者口臭程度和降低口气中VSCs水平有效方法。

  • 标签: 口臭 挥发性硫化物 牙周治疗 牙周炎
  • 简介:目的检测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与rhBMP-2/hTGF-β1生物学活性差别。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5—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中加入质量浓度相同rhBMP-2/hTGF-β1或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后继续培养4d,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分别对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和rhBMP-2/hTGF-β1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其活性差别。结果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和rhBMP-2/hTGF-β1均具有生物学活性,并且其生物学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种合成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方法不会改变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

  • 标签: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胶原 复合材料 生物学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端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变化。方法:从临床选择双侧游离端缺牙患者16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仪,记录其咀嚼前、咀嚼5min和咀嚼10min个时段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数值,在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个月后,再分别测量其个时段脑血流数值,比较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流速变化。结果:患者修复前后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游离端缺牙患者修复前、后咀嚼5minVs、Vd、Vm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前、后咀嚼10minVd、Vm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恢复了游离端缺牙患者咀嚼功能,脑部供血量有所增加,咀嚼运动具有促使老年人脑血流量增加趋势。

  • 标签: 咀嚼 脑血流 游离端缺牙 义齿 局部 可摘
  • 简介:目的研究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高角双颌前突患者硬组织生长发育影响。方法对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收治31例青少年高角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后,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然后以矫治前头影测量图为模板绘制2年后生长预测图,用Ricketts分析法对矫治后与生长预测图上测量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后各测量项目的结果与根据生长预测图得到结果比较:(1)面轴角、面平面角、突度距、上颌深度角和下颌体弧度角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上下中切牙轴倾角、下切牙高度距、下切牙突度距及唇突度距减小(P<0.05)。(3)下面高度角减小(P<0.05)。结论拔牙矫治可改变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切牙轴倾度和突度,不能改变颌骨生长发育方向和生长速度。

  • 标签: 青少年 双颌前突 拔牙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牙槽骨状况有准确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 简介: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He患者He力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错He需正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ⅡHe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He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总He力(TOF)、MIP/MAX指数、He力不对称指数(AOF)、He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最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He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He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Ⅲ类错He患者He力水平及He力平衡性。

  • 标签: HE力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和二腹肌前腹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咀嚼肌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肌电图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舌癌是口腔颌面外科较常见一种恶性肿瘤,其恶性度高,局部复发率高,需手术彻底根治。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对一例舌癌患者进行舌缺损功能性重建,采用血管化游离前臂皮瓣舌再造术,患者伴有牙列缺损,咬合功能丧失,

  • 标签: 舌癌 前臂皮瓣 舌再造 修复
  • 简介:目的利用电子咬合记录仪(TScan)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变化,从而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各咬合指标的改善程度及T-scan电子咬合记录仪用于咬合研究意义。方法经关节门诊确诊为TMD病例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13~37岁,针对不同患者TMD情况,为每例病人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法及目标。治疗前后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T-scan咬合记录仪,分别记录[牙合]力中心在前后向与左右向位移,[牙合]力不对称指数,[牙合]接触点,[牙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时间。记录结果从T-scansoftware4.02存贮并输出。结果TMD患者在正畸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临床检查无疼痛、开口受限;5例弹响消失,7例有单侧轻度开口初、中期弹响,1例有双侧开口初弹响。主观上8例明显自觉咬合舒适程度明显改善。T-scan检查可见咬[牙合]力中心位移在前后向及左右向位移均减小(P〈0.05),袷[牙合]布分更接近中心(Pdo.05),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骀力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P〈0.05);但咬合接触点及接触面积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咬合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MD患者[牙合]治疗应针对患者个性处理,[牙合]力分布及咬合中心点可以作为TMD正畸治疗前后评价指标。

  • 标签: 咬合记录 接触点 力中心 平衡
  • 简介: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变化。方法:对15例骨性Ⅲ类错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采用ARCUS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最大开口运动,前伸及左右侧边缘运动距离,记录由计算机通过切牙运动模拟双侧髁突运动轨迹间最大差数(MRC)。通过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下颌运动变化以及髁突运动对称性。采用团体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患者除开口度外,其他运动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前伸运动差异显著(P<0.05);开口时MRC值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开口度及左侧运动距离下降,前伸和右侧运动略有增加:MRC呈上升趋势。术后6个月时,下颌运动距离均有所增加,除开口度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RC小于术前水平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水平与正常He存在差异.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正颌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下颌运动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下颌运动轨迹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是同种异体或异种骨经过脱、脱脂、去蛋白处理得到产物,主要成分包括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满意维空间结构,并且能够诱导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应用DBM进行骨缺损修复治疗显示了良好临床效果,本文针对DBM在骨缺损修复中作用机制及其在口腔颌面部应用做一综述,并展望DBM在牙体牙髓修复中应用.

  • 标签: 脱钙骨基质 胶原 骨形成蛋白 骨修复
  • 简介:目的:体外建立仿生矿化模型,研究氟离子作用下不同浓度明胶基质对矿化过程影响。方法:将浓度为30mmol/l离子溶液、浓度为5mmol/l磷酸根溶液和不同浓度明胶溶液分别加入反应装置,反应7d和21d后检测阳离子选择膜表面矿化物形态和化学成分。结果:随反应时间从7d延长至21d,离子选择膜表面矿化物Ca/P从对照组1.39,10%明胶组1.48,20%明胶组1.55,依次变为对照组1.38,10%明胶组1.49,20%明胶组1.67。加入明胶后,晶体形态从无定形片状转变为针状。随明胶浓度升高,晶体之间相互融合,矿化物Ca/P升高。通过X线衍射证实,Ca/P为1.67产物为羟基磷灰石。结论:明胶能促进仿生矿化体系中晶体合成,使其向羟基磷灰石转变。

  • 标签: 明胶 仿生矿化 阳离子选择膜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类分类错患者亲代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类分类错患者亲代Ⅱ类错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类错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类错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Ⅱ类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类分类错有较大遗传作用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分析,探讨牙(牙合)去代偿治疗对于牙槽骨厚度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术前正畸中对上下前牙进行去代偿治疗、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34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样本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牙槽骨厚度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变化.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相比,根尖点水平牙槽骨厚度各项目值均比正常(牙合)小,并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7±1.57)mm、(1.07±1.09)mm;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减小(0.56±1.03)mm、腭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减小(1.15±1.29)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57±0.92)mm、(0.55±0.72)mm,舌侧牙槽骨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减小(0.86±0.89)mm、(0.55±0.72)mm,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术前正畸对前牙进行去代偿移动,上下前牙牙槽骨总厚度、上前牙根尖点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上前牙根中点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小,提示上下前牙去代偿过程中需控制牙齿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去代偿治疗 牙槽骨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总义齿不同材料垫底前后咀嚼效能变化。方法:选择需作衬垫总义齿30付,分成两组,分别用软衬材料和热凝塑料垫底,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吸光光度法测定衬垫前后咀嚼效能。结果:软衬前后吸光度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总义齿软衬垫后咀嚼效能有很大提高。

  • 标签: 总义齿 咀嚼效率 衬垫 软衬材料 热凝基托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