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研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将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稳心绞痛患者中抽出82例,并将其分成观察、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选择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护理措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5.12%%〉78.0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90.46%〉71.4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应值(7.32%〈29.27%),且计算出组间数据差异值为P〈0.05。结论:针对不稳心绞痛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钙配合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其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均得到显著性改善及控制,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心绞痛 临床效果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通心络胶囊对不稳性心绞痛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不稳心绞痛患者87例,按入院时间不同分为探究组(n=45)与对比组(n=42),所有患者均予以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探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CK、LDH、CK-MB)及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两组比较显示探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且探究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将通心络胶囊应用于不稳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肌酶异常水平,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中。关键词通心络胶囊;不稳性心绞痛;心肌酶;心电图不稳性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类疾病之一,易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故而临床对该疾病需予以全面、安全的干预治疗。相关研究表明1,通心络胶囊具备化瘀通络、益气活血等作用,在心血管类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通心络胶囊对不稳性心绞痛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影响,现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不稳心绞痛患者87例,按入院时间不同分为探究组(n=45)与对比组(n=42),探究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3.47±18.60)岁;对比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3.50±18.52)岁;将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中分析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可作临床比较。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若出现心绞痛可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生产厂家山东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70);探究组再此基础上予以通心络胶囊(生产厂家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治疗,口服方式0.78g/次,服用频率3次/d。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14d,观察疗效。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心肌酶主要指标CK(磷酸肌酸激酶)、LDH(乳酸脱氢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运用LD-P法测定LDH,应用免疫抑制法与耦联法测定CK-MB及CK;应用美国康泰公司生产的TLC4000同步12导联动态进行心电图检查。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心肌酶指标情况探究组(n=45),CK(150.27±64.57)U/L、LDH(551.61±140.72)U/L、CK-MB(21.01±8.02)U/L;对比组(n=42),CK(182.78±72.33)U/L、LDH(629.41±147.67)U/L、CK-MB(25.15±8.22)U/L;(t=2.215,P=0.030;t=2.516,P=0.013;t=2.377,P=0.020)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心肌酶各指标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情况探究组(n=45),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43例,占总比95.56%;对比组(n=42),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有效30例,占总比71.43%;(x2=9.366,P=0.002)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心电图疗效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3讨论不稳性心绞痛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导致其不稳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具备稳定性。且粥样硬化斑块突发性破裂而形成的血栓是该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会基于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胆固醇升高、斑块脆性增加、血压上升及炎症反应等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联。不稳性心绞痛在中医中属于“胸痛”、“胸痹”范畴,可追溯到《黄帝内经》记载。依照传统中医理论而言,该疾病属于标实本虚等症状,患此疾病者可能血气及心血不足,同时伴有痰浊、血瘀等疾病,且其病机为气滞脉络淤阻。通心络胶囊属于中药制剂,具备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等功效,其中含有人参、水蛭、蜈蚣、全蝎、冰片、降香等药材。人参可补血、补气,可促进气血运行,保障其通畅无阻;而水蛭、蜈蚣、全蝎等可解痉、通络、化瘀;冰片、降香具备通窍功效,在各类药物共同作用下,可标本兼治,促进患者机体康复2。本研究中探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相较于对比组单纯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更具优势,且最终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将通心络胶囊应用于不稳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其可有效降低患者心肌酶各项指标,保障心电图治疗疗效,因此可在临床中予以广泛推广、运用。参考文献1.苗灵娟,程广书.冠心舒通胶囊对不稳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心肌酶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6)152-154.2.程杰.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2)95-96.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比索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10月收治的88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证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心绞痛患者,应用比索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比索洛尔 不稳定型心绞痛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老年不稳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老年不稳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不稳粗隆间骨折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促进髋关节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粗隆间骨折 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并发症 老年人
  • 简介:不稳型心绞痛为临床常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类型之一,主要是因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血管不完全狭窄,致使心肌血流、氧供减少,从而引发心绞痛症状,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1]。以往临床治疗冠心病不稳型心绞痛多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效果并不理想[2]。

  • 标签: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患者 生活质量 酒石酸美托洛尔 B型脑钠肽 老年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某院住院的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梗死组入院第3天、第14天及健康对照组体检当天血清IGF-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壁,根据斑块彩超表现分为斑块稳定组与斑块不稳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将梗死组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并比较分析3组患者入院第3天、第14天血清IGF-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第14天血清IGF-1水平有所升高,对梗死组及对照组的所有人员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检测和统计,可得以不稳斑块居多,共76例,其余44例为稳定斑块不稳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分为轻型组25例、中型组40例、重型组15例,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中型组低于轻型组(P=0.008)、重型组低于中型组(P=0.009)和轻型组(P=0.009)。结论:梗死组患者体内的血清IGF-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而且不稳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的下降可能与颈动脉不稳斑块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相关性
  • 作者: 杨增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08-18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8期
  • 机构:    【摘 要】目的:探究急诊外伤性肝脾破裂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2017年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患者的36例最为实验对象,全部患者的均实施手术治疗,并与手术室护理积极配合,从而使患者的手术的治疗效果得以保证。结果:1例患者无经过治疗无效,患者的死亡率为2.78%,35例患者的经过有效治疗后,均已好转,经过对患者得护理满意度调查可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34例,护理满意度为94.44%(34/36)。结论:针对急诊外伤性肝脾破裂实施手术的患者,应与手术室护理相互配合,从而使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保障,能够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指标(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内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内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4%,高于对照组的67.80%(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常规检查、肝肾及凝血功能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颈动脉血流,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中层内膜厚度,增大内径,且安全性高。

  • 标签: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益气化痰活血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用卡介苗的稳定性进行观察与分析,让临床用药治疗得到保障。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记录方法对不同批次存放于37℃环境28d卡介苗的稳定性和质量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活菌含量比、溶解时间、水含量、菌体染色形态、药物毒性以及迟发超敏试验。结果对9批样品进行存放2至3年后的热稳定试验中,每一批次的残存活菌数均高于20×104CFU·mg-1,同时,保存于37℃环境28d制品的活菌数超过置于4℃环境下样品活菌数的20%。对另外3批样品进行其他项检测,结果数据均提升合格。结论治疗用卡介苗具质量稳定,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 标签: 治疗用卡介苗 质量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临床上应用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加大剂量的厄贝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和颈动脉斑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因子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指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厄贝沙坦 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斑块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康复护理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本文将选择我院呼吸内科2016年5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患者34例。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行肺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肺功能、ADL等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肺康复护理运用到稳定期COPD患者中可对患者呼吸功能有效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康复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工艺因素对双氯芬酸钾(DFP)颗粒及胶囊的物理特性、体外溶出度、短期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湿法制粒方法,制备DFP颗粒,制粒溶剂中水/乙醇比例越低,所生成总有关物质越少。与50℃或60℃干燥相比,湿物料在70℃干燥时,有关物质生成更多。DFP颗粒制备过程中,药物对强光比较稳定。水/乙醇溶剂比例为1:4时,DFP颗粒的粒度较小,休止角较大。4种不同水/乙醇溶剂比例制备的DFP颗粒,其10分钟溶出度均低于2%,而30分钟溶出度可达95%。DFP胶囊(水/乙醇,1:4)的有关物质显著低于DFP胶囊(水/乙醇,1:0)。在高温(60℃)或强光(4500±500Lux)下保存10天,DFP胶囊稳定性差,但在高湿条件(92.5%RH)比较稳定。在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25±2℃,60%±10%相对湿度)下保存12个月,DFP颗粒的稳定性优于DFP胶囊。2个月长期稳定性数据表明,胶囊材料种类对DFP的稳定性无影响。总之,DFP颗粒对溶剂种类和干燥温度敏感,而DFP胶囊须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管。

  • 标签: 双氯芬酸钾 湿法制粒 物理特性 影响因素试验 长期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72例进行分组观察,其中常规组36例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36例则在常规化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结果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老年慢阻肺稳定期 自我效能 肺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并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及相关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视黄醇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单纯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进行营养筛查评分,并统计心功能分级情况。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的营养风险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水平营养相关指标,并分析营养风险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轻度营养风险、中度营养风险和重度营养风险患者分别为16、6、3例,共计25例;对照组分别为15、3、1例,共计19例;观察组白蛋白(34.26±5.22)g·L-1,前白蛋白(20.60±7.03)mg·L-1,视黄醇蛋白(22.80±5.70)ng·L-1,均低于对照组。营养风险与心功能分级相关系数r=0.469,P=0.018。结论老年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心功能水平分级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呈正相关。临床上对于老年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早期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冠心病 营养筛查
  • 简介:目的建立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DKPF)温敏水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其稳定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KPF温敏水凝胶中DKPF含量,并考察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关系、定量限、精密度、回收率;应用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恒温振荡法测定DKPF温敏水凝胶的释放度,检测高湿、光照、低温条件下的DKPF温敏水凝胶稳定性。随机选取80只昆明小鼠,分别SC0.2mLDKPF温敏水凝胶、空白水凝胶、DKPF生理盐水溶液(DKPF浓度同DKPF温敏水凝胶),于给药后1、3、6、9、12d,每组各取5只脱颈处死,剖开注射部位皮肤观察水凝胶状态,并取皮下组织样本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评价DKPF温敏水凝胶组织相容性。结果DKPF在260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DKPF质量浓度在1.70-25.5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学的日间、日内精密度,加样回收率均良好;DKPF温敏水凝胶主要以扩散为主,释放度符合规定,且工艺重现性好;水凝胶在低温、湿度75%条件下稳定性良好,不耐光照,需避光保存。SC给予小鼠水凝胶后,各组小鼠均成活,且水凝胶在皮下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病理切片结果提示,温敏水凝胶引起轻微炎症反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准确率高,重复性好,可应用于DKPF温敏水凝胶中DKPF含量测定;DKPF温敏水凝胶符合生物材料的安全标准。

  • 标签: 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温敏水凝胶 紫外分光光度法 释放度 稳定性 组织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