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的CTA参数优化螺距、阈值的调整对于头颈血管显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行头颈部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扫描,均由主动脉弓升部触发。其中A组螺距1.2,阀值120HU,;B组螺距0.7,阀值60HU。对比两组的动脉成像质量。结果A组的颈总动脉起始段与椎动脉起始段的动脉成像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P<0.01),但对于颈总动脉分叉段而言,两组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Z=-0.751,P>0.375),A组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成像质量优于B组(P?)。两组患者在侧颈动脉分叉段与侧椎动脉中段的对比剂密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CT头颈部CTA扫描时,采用螺距1.2,阀值120HU参数优化,可获得更优质的成像质量。

  • 标签: 双源CT 头颈部CTA 血管病变 扫描参数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相18F-FDG-PET/CT在肺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肺腺癌但CT、磁共振等检查不能提供明确诊断依据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表现为血清CEA指标不同程度升高,行全身时相18F-FDG-PET/CT检查,并与患者手术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以及随访6个月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时相18F-FDG-PET/CT检查在肺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0例疑似肺腺癌患者中发现核素异常浓聚35例,手术病理证实33例为肺腺癌,5例疑似患者无核素浓聚,随访调查结果显示1例患者为高分化肺腺癌,因而时相18F-FDG-PET/CT检查对肺腺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7.16%(33/34),特异性为71.43%(5/7),准确性为92.50%(37/40),阳性预测值为94.29%(33/35),阴性预测值为80.00%(4/5)。结论时相18F-FDG-PET/CT在肺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在早期肺腺癌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例烟雾病的CT血管造影(CTA)特征,旨在提高对烟雾病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行CT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患者20例,在ADW4.5工作站上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结果本组病例CTA均可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结论CTA可显示烟雾病患者脑血管的病理特点,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

  • 标签: 烟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分析泪腺脱垂的CT及MRI诊断结果。方法15例泪腺脱垂患者,8例采取CT诊断,7例患者采取MRI诊断,分析患者诊断结果。结果8例患者CT诊断为侧泪腺脱垂,泪腺密度均匀,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冠状面显示泪腺多在眶缘前方、上睑颞侧,泪腺上缘内侧和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MRI诊断泪腺上缘内侧和直肌群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泪腺与脑白质信号相似,信号均匀,横断面显示泪腺窝空虚,冠状面显示泪腺向外下方向移位,1例单眼泪腺部分脱垂,横断面显示单侧泪腺眶缘前部略微增加,所有患者无眼球异常或眼外肌异常。结论CT及MRI诊断泪腺脱垂均具有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泪腺脱垂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VS气管插管后气管软化的CT征象,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对638例PVS患者气管插管后的颈、胸部CT图像进行分析,对确诊或怀疑为气管软化的患者进行全科读片,对最后确诊为气管软化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其CT表现。结果共确诊气管软化患者58例,CT上气管多呈“刀鞘”状,前后径大于左右径50%,部分管腔狭窄,局部可见气管塌陷,两肺内见炎性改变、肺不张。结论CT能清晰显示PVS患者软化气管的形态、程度,为临床及早、合理的处理提供影像学依据,提高PVS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气管软化 PVS CT
  • 简介: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胸部创伤CT、DR诊断的认识,研究DR与CT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25例确诊为胸部创伤的患者的CT、DR图片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回顾性分析其技术诊断的准确性。结果DR检出91例,检出率为72.8%;合并3处损伤27例,检出率21.6%;合并2处损伤31例,检出率24.8%。CT检出率为125例,检出率100%。其中,复合伤75例,检出率60.00%;合并3处损伤42例,检出率33.6%;合并2处损伤32例,检出率25.6%。DR检出率显著低于CT检出率,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创伤诊断中CT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DR技术,CT、DR等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病情做出正确诊断和分类,对疾病确诊和治疗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在胸部创伤的诊断中,CT、DR的应用中各具优势,医务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选择最佳方法,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疾病病情的评价,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CT DR 胸部创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应用于肺结节诊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50例肺结节患者对其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患者采取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将相关数据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对比。结果检查资料显示所有患者中恶性结节患者有33例,其中患有鳞癌的6例,小细胞肺癌有3例,腺癌患者24例;17例患者资料显示为良性病变者,其中有8例患有结合瘤,9例患有错构瘤。对于肺结节程度的诊断,CT平扫对于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并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增强扫描可明显获得结节良恶性信息,良恶性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结节CT加强图像显示结节密度增强后分布混杂且强化不均匀,具有异常点条状强化,而良性结节增强后具有多样模式,不存在明显规律。

  • 标签: 肺结节 16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急腹症肠梗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或临床保守治疗证实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这60例患者均采取腹部X线平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此作为CT组和X线组,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检出符合率。结果X线组的检出符合率为83.33%,CT组的检出符合率为98.33%(P<0.05),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表明,60例急腹症肠梗阻患者中,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表明,60例急腹症肠梗阻患者中,共有2例结肠直癌患者、27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6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3例肠系膜囊肿性肠梗阻患者,1例腹股沟疝合并肠梗阻患者及1例乙状结肠扭转肠梗阻患者,此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肠梗阻诊断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其临床确诊率较高,且能有效辨别疾病分型,为患者接下来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参考依据,故认为该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急腹症肠梗阻 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小儿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26例小儿肺结核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DR手段实施诊断,实验组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对两组患儿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诊断检出率92%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检出率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在小儿肺结核的诊断过程中能够显著增加小儿的诊断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16排螺旋CT 小儿肺结核 诊断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患者89例,患者均先采取双重超声造影检查,然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为64.0%,显著高于超声造影检查的43.8%,P<0.05。结果可以看出多层螺旋CT检查在早期胃癌诊断与超声造影检查相比更加准确;89例早期胃癌患者中67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有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CT诊断敏感度为77.3%,诊断特异性为86.6%,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为68.2%,诊断特异性为77.6%,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早期胃癌诊断中能取得理想效果,必要时可联合超声造影诊断,以提高确诊率。

  • 标签: 多层螺旋CT检查 早期胃癌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析CT扫描评分系统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73例胸腔积液合并胸膜改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良性胸腔积液42例(良性病变组),确诊为恶性肿瘤病变31例(恶性病变组)。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评分系统进行诊断和鉴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的胸膜弥漫线状增厚、胸膜钙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组(P<0.05);良性病变组患者的纵膈胸膜受累发生率及胸膜结节状增厚、不均匀环状增厚、条带状不规则增厚情况与恶性病变组患者的CT诊断图像表现均有差异(P<0.05)。结论: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上,CT扫描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CT扫描评分系统 良恶性胸腔积液 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实施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均行CT扫描,对照组(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试验组(常规剂量、高渗对比剂)各26例。观察阳性检出率,评估CT图像质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试验组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65.4%),对照组检出19例(73.1%),且CT图像评分差异不大(P>0.05)。试验组CT值、噪声大于对照组,SNR、CNR、DL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扫描和常规扫描相比,急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接近,但对比剂用量和射线暴露少,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CT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对小胰腺癌应用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66例小胰腺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CT进行诊断,研究组采用MRI进行诊断,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中27例确诊,误诊患者6例,确诊率为81.82%,误诊率为18.18%;研究组患者中32例确诊,误诊患者1例,确诊率为96.97%,误诊率为3.03%;研究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研究组共检出有28例患者肿瘤直径〈2cm,2例直径〉2cm,检出正确率为90.91%,对照组仅检出20例病灶直径〈2cm,3例直径〉2cm,检出正确率为69.70%,研究组检出病灶大小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胰腺癌应用CT与MRI诊断效果均好,但采用MRI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进行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小胰腺癌 CT 磁共振成像 病理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肝癌患者,通过不同的成像方法,分析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检测能力。结果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影像学结果各不相同,明显强化的高信号动脉相为富血供肿瘤的癌灶患者72例;缺乏血供型的肝癌患者18例,其中在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等信号的患者5例,无强化的13例。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肝脏增强CT在肝癌诊断中的诊断准确率(P〈0.05)。结论肝脏MRI比肝脏增强CT在肝癌中的诊断正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肝癌 诊断准确率
  • 简介:目的:观察乌镇痛胶囊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病例354例,住院病人与门诊病354例,其中临床痊愈178例(50.3%),显效123例(34.7%),有效34例(9.6%),无效19例(5.4%),总有效率94.6%,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结论:乌镇痛胶囊对头痛、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有好的镇痛作用。

  • 标签: 双乌镇痛胶囊 头痛 三叉神经痛 风湿性关节痛 临床研究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临床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38例和非胃癌患者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比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CTVE诊断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94.74(36/38)、83.33%(5/6)、97.30%(36/37)、71.43%(5/7)和93.18%(41/44)。此外,CT诊断1例假阳性病患均为胃溃疡患者,CT诊断出现2例假阴性患者为胃癌患者病变范围较小,肿瘤侵润较浅。。结论多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应用于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对于早期胃癌病变位置较局限和肿瘤侵润较浅的患者会出现假阴性,临床诊断时应当加以注意。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仿真内镜 胃癌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64排容积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容积CT扫描图像,在层厚(5mm)横断位图像基础上进行薄层重建图像及肋软骨的多种后处理图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4排容积CT薄层重建图像结合肋软骨后处理图像,20例患者共诊断出肋软骨骨折38处,其中多发骨折12例(共30处),单发骨折8例(右侧5例,左侧3例),且诊断清楚明确。结论64排容积CT的薄层重建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肋软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清晰、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类型。

  • 标签: 64排容积CT 重建技术 肋软骨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38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19例.A组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治疗,B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临床效果.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用时、术后卧床时间、椎体骨性融合时间、血沉降至正常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方案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加快预后康复,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显著.

  • 标签: CT引导经皮微创 传统开放手术 脊柱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8例患者为观察组,以临床综合诊断或者经病理确诊但影像表现不典型的纵膈与肺门区团块病变1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肿块影像与强化扫描特点予以观察。结果8例LCD患者中,病灶位置1例在左肺门淋巴结,6例在纵膈,均属于透明血管型;其余1例在右肺门淋巴结,属于混合型。8例LCD患者的CT平扫表现是边界清晰,显示为结节与球形软组织密度影,1例患者病灶处可见片状、分支钙化,4例患者病灶处可见条状、斑片状、分支低密度影。强化扫描后,7例病灶透明血管型患者中,3例病灶处可见粗大滋养血管;1例病灶综合型患者影像呈现中度增强。与支气管腔内类癌相比,透明血管型患者的CT强化最大值明显较小;与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纵膈及肺门淋巴结结核、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相比,透明血管型患者的CT强化最大值明显较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特征显著,对L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 标签: 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T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分析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术中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方法选取66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侧中央区颈清扫术的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收集完整临床治疗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22例患者发生术后面部、唇部或手足部的针刺感、麻木感或强直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3%,只有2例永久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3.03%),其他暂时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6例(24.24%)、暂时性的声音嘶哑4例(6.06%)。手术前血钙值与手术后1d、手术后7d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14d恢复至手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TH)值与手术后1、7、14d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PTH值恢复至手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的保留个数与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呈反比,甲状旁腺的保留个数越多,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0、15.53,P=0.00052、0.00372,P〈0.0083)。保留1个和保留4个甲状旁腺的甲状旁腺素降低率、低钙血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14.60,P=0.00126、0.00013,P〈0.0083);保留2个和保留4个甲状旁腺的甲状旁腺素降低率、低钙血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15.80,P=0.00119、0.0000,P〈0.0083)。结论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取全切术联合中央区颈清扫术效果较好,虽然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恢复都较快,且在手术中也注意了对甲状旁腺的保护。

  • 标签: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全切除术 甲状旁腺 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