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随着医患危机的不断加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医患关系目前状况,从医、患、医疗行为三方面分析医患危机因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我国近期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医患危机频发,给广大卫生行政人员、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广大学者等敲响警钟。为什么医患现象频发?如何应对医患关系中的不良行为?   一、医患关系目前状况   医患危机,是指重大医疗事件之后,患方或患方聚众大闹医院事件,或者通过媒体过度渲染或炒作,损害医务人员名誉及生命健康权的事件。 [1]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不甚乐观,形形色色的不良医患事件屡见不鲜。首都医科大学 2007年做了一项医患关系的调查,对全国 1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医患关系很好或较好的比例是 36.4%,一般的比例是 42.9%,不好或很不好的比例是 20.7%。 [2]医患危机已经成为一种高风险性、高扩散性、高关注性的国计民生理由,合理有效地缓解医患危机,改善医患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作用。   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从“医”的角度界定    1.医疗商业贿赂。商业贿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正当经济竞争现象。医疗商业贿赂主要发生在药品、设备采购等方面,医疗人员为了从中获得回扣、折扣、捐赠等不合理经济收入,购买昂贵药材、药品。    2.过度医疗。过度医疗就是不必要的医疗、多余的医疗,甚至不良后果和危害的医疗,是与医疗目的背道而驰的名义上“医疗”。与过度医疗有关的概念,还有过度检查和防御性治疗等。“走廊医生”事件就是过度医疗的典型案例,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患者进行诸多不必要的检查、治疗,甚至还是有害的治疗。    3.医疗资源不规范获得。医疗资源不规范获得是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未经患者同意,泄露患者隐私,变卖患者器官等非法利益行为。    4.不规范收费。由于医院具有收取医疗费用的权利,医疗机构在向患者收取医疗费用之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物价政策,不按照医疗收费标准收费,没有依据收费,由此造成看病贵等理由。   (二)从“患”的角度界定    1.医疗“红包”现象。由于社会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信任度不高等理由,医疗“红包”现象蔚然成风,甚至不送“红包”反而不正常。更有甚者,医务人员公然向患者索要“红包”,这势必给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被精神病”现象。“被精神病”现象是指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个人,为了某种特殊利益关系,给予与该目的相关的当事人精神压力,甚至送往精神病医院。患者自身因身体理由,已经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再“被精神病”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    3.受传统文化影响。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普通百姓存在这一种身份卑微之感,没有众生平等的生命意识,在严重疾病的极端情况下,不仅 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相轻生的心理,甚至带有同归于尽的报复心理。   (三)从“医疗行为”角度界定    1.沟通交流不畅。医疗过程是一个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患者向医务人员反映体征,医务人员向患者传递治理措施。但由于知识层面的不对称,加大了医疗过程中互动交流的困难度,甚至出现医务人员厌烦、置之不理等极端现象。    2.管理措施不严。 医院 关系仅限于医生与患者,缺乏第三方监督管理 部门,由于医患关系特殊,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医患关系应对措施   (一)加强医疗卫生体制革,建立 科学 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加大 财政 投入,完善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充分考虑中低收入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转变城乡医疗服务资源不合理局面,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均衡化发展。此外,加大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医疗行为,抵制商业贿赂、过度医疗、医疗红包等恶性就医现象。   (二)完善医患纠纷法律法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医闹和非法行医时有发生,对于医疗理由要依法解决,加强法律对医患双方权利的维护,加强对“医闹”等扰乱医疗秩序行为的法律惩罚,加快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制定医患关系法律条例并严格执行。同时加强医德医风的制度化建设,以解决医患冲突,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   (三)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公正监管医疗行为   建立第三方医疗服务监管机制,避开医患之间特殊的关系而给患者带来不为人知的过度就医、医疗贿赂、不规范收费等现象发生。同时,加强 医院 内部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切实维护广大患者的知情权。   (四)加强医患沟通,解决医患矛盾   医生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医生应理解患者治病心切,患者也应体谅医生忙碌,理性看待治病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医患关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剂科服务质量改进对促进医患关系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5月间在我院就诊的82例患者为对照组。于2018年6月在我院开展药剂科服务质量改进,以2018年6月-2019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的8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服务改进前后,患者对药师的满意度、平均取药时间和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药师的满意度(96.34%)明显高于对照组(87.80%),差异显著(X2=4.094,P<0.05)。服务改进后,患者平均取药时间(4.7±1.2)min较改进前(10.9±1.7)min明显缩短,差异显著(t=26.9808,P<0.05)。观察组医患纠纷发生率(2.44%)较对照组(10.98%)明显降低,差异显著(X2=4.775,P<0.05)。结论:药剂科改进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缩短了患者的取药时间,受到患者认可,减少了医患纠纷事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药剂科 服务质量改进 医患关系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 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 累计在 2017年 6月到 2019年 6月间抽取 8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对患儿进行 HUTT实验及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测定。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HUTT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基础状态下血糖之间无显著差异,空腹血糖在 5.5mmol/L以上及 5.5mmol/L以下的患儿直立倾斜实验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以上数据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之间无明确关系,无法根据患儿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来预测 HUTT结果。

  • 标签: 基础状态下 空腹血糖 儿童直立倾斜试验结果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强化护理管理对常规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康复科接治的 68例常规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并根据是否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管理进行分组,并命名为对照组(不接受)和实验组(接受),每组均录入 34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对于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 5.88%,而未接受手术室强化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 20.59%,组间差异显著( P< 0.05)。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进行手术室内护理管理时,应用手术室强化护理管理,能够保证各项护理操作按规章制度进行,而想要进一步提高感染的控制率,医院内部还需要不断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这样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手术护理服务。

  • 标签: 围手术期 手术室强化护理 常规手术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相关类性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60例炎症性肠病为研究对象,其中 40例患者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本文设定为 UC组, 20例患者被临床诊断为克罗恩病,本文设定为 CD组,另外可选择 30名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患者的新鲜粪便进行检测,主要对比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外周血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炎性指标和菌群结构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UC组和 CD组均与对照组相比 UC组除真杆菌下降较为明显外,其余菌群数量均显著增加;而 CD组除真杆菌和小梭菌下降外,其余菌群数量明显增加,, UC组中的高炎性指标中酵母菌数量最高,其余菌群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而 CD中高炎性指标中肠球菌数量最高,其余菌群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会增加肠道内部的通透性,对肠道黏膜造成一定损伤,因此,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直接影响了机体免疫功能的能量代谢。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炎性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睡眠障碍会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失眠受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焦虑敏感性是焦虑影响失眠的重要桥梁,其与内感觉障碍也有重要联系。目前针对内感觉意识、焦虑敏感性与失眠症状关系的研究较少。了解更多有关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可能会为这些领域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目的调查成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内感觉意识、焦虑敏感性与失眠症状之间的关系,分析失眠症状的预测因素,为实施失眠症状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 2019年 10—12月在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 170例成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内感觉意识问卷( IAQ)、焦虑敏感指数量表 -3( ASI-3)、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 ISI)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160份,有效回收率为 94.1%。 78.8%( 126/160)的参与者经历失眠,其中,轻度失眠者 63例( 50.0%),中度失眠者 53例( 42.1%),严重失眠者 10例( 7.9%)。 1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IAQ评分为( 55.39±11.58)分, ASI-3评分为( 34.76±16.35)分, ISI评分为( 12.36±6.38)分。不同性别、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 I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内感觉意识、焦虑敏感性与失眠症状两两呈线性正相关( r=0.406~0.554,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性别、疾病类型,焦虑敏感性( b=0.216, P<0.001)与内感觉意识( b=0.224, P<0.001)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两者共同解释失眠症状总方差的 46.3%。结论 内感觉意识和焦虑敏感性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状的重要预测指标。使用多模式的身心综合行为干预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患者 感觉意识 焦虑敏感性 失眠症状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