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转基因作物安全考虑,在用于转化表达载体上除了含有目的基因以及控制该目的基因表达启动子终止子外,最好不存在其它有可能存在安全争议DNA序列,由此培育转基因植物可能将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本研究以pCAMBIA1300载体为基础,基因操作去除pCAMBIA1300质粒上潮霉素抗性基因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序列,构建了两种只含有水稻蜡质基因启动子引导蜡质基因反义片段表达载体,p13AWY-1p13AWY-2。其中p13AWY-1表达载体含有一个由水稻蜡质基因启动子、第一内含子、反义蜡质基因(Waxypro+intron1+anti-Waxy)融合基因单元;而p13AWY-2表达载体含有两个正向排列Waxypro+intron1+anti-Waxy融合基因单元。我们通过构建水稻反义蜡质基因安全表达载体,试图为植物安全表达载体构建提供一种思路,为今后大规模商业化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遗传特性提供安全转基因方法。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植物表达载体 生物安全性 35S启动子 抗生素标记 水稻
  • 简介:以番茄为试材,研究了热处理对番茄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贮藏期影响。结果表明:55℃处理番茄硬度最大,其次是38℃52℃。说明热处理会减少番茄果实水分,增加果皮韧性;热处理32℃52℃对贮藏期番茄可溶性固形物保存效果较好;高温短时间热处理对贮藏期番茄Vc保存效果较好;55℃热处理可滴定酸含量较高。52℃番茄热处理对延长番茄贮藏时间效果明显。

  • 标签: 热处理 番茄 品质 耐贮性
  • 简介: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公共大豆基因组数据库大豆发育表达芯片数据获得大豆GST家族基因序列、蛋白序列染色体位置等信息并进一步对基因组织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中含94个GST家族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将这些GST基因分成5个亚家族;定位分析表明,94个GST基因分布于大豆16条染色体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4个不同发育阶段,大多成员至少在一个组织中表达,11差异表达基因中有7在根中表达,另外4在其它部位优势表达,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ST家族功能及其抗逆利用提供基础。

  • 标签: GST家族 全基因组筛选 分类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橡胶树起源热带雨林,对低温敏感。在中国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种植受到严重低温胁迫影响,而CBF/DREB1(C-repeatbindingfactor/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bindingfactor1)是低温信号通路中重要转录因子,但目前橡胶树中仅克隆到HbCBF1。本研究从橡胶树中克隆出两个新CBF家族基因HbCBF2HbCBF3。经测序,HbCBF2HbCBF3分别编码了234个24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bCBF2HbCBF3均含有CBF家族特有两个短肽序列包括一个保守DNA结合结构域NLS簇。通过构建进化树发现HbCBF2、HbCBF3与HbCBF1以及拟南芥中CBF序列同源很高。将HbCBF2HbCBF3构建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上,在Transetta(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它们蛋白质表达量为51.8kD53kD,与预期一致。对蛋白诱导条件进行优化,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GEX4T-1-CBF2pGEX4T-1-CBF3,在28℃、IPTG浓度为0.4mmol/L情况下表达量最佳。实验为纯化蛋白研究HbCBF2HbCBF3在橡胶树中功能提供理论帮助。

  • 标签: 巴西橡胶树 CBF 原核表达
  • 简介:在叶片中合成由FLOWERINGLOCUST(FT)编码成花素蛋白通过韧皮部运输到顶端分生组织(SAM),与bZIP转录因子FD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激活花分生组织身份基因表达,从而调节植物开花其他一些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以棉花全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发掘并得到18个棉花FD基因序列并确定它们在各基因组染色体上位置。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棉花FD蛋白质分子量在15.69~28.24kD之间,理论等电点在9.24~10.38之间,是一种非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棉花FD蛋白分布于细胞核上,是典型核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棉花FD是一种亲水性蛋白,还存在着糖基化位点磷酸化位点以及4个保守基序;进化分析表明,棉花FD1FD2与葡萄VvFD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陆地棉10个GhFD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具有表达特征多样,GhFD5-D在纤维中表达量最高,其余GhFD基因均在SAM中表达量最高,不同表达特征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功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棉花FD基因功能作用机理积累了有价值资料。

  • 标签: 棉花 FD基因 b ZIP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 简介: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synthas,CHS)是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关键酶。为了解CHS与花青素含量相关,本研究根据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中克隆了一个CHS基因(IbCHS1),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bCHS1基因cDNA长1556bp,包含1个1167bp开放阅读框,编码388个氨基酸。IbCHS1蛋白具有典型植物CHS结构特征,其他植物中类似蛋白具有很高同源表达分析显示,IbCHS1主要在紫肉甘薯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不同品种甘薯中花青素含量正相关。

  • 标签: 甘薯 查尔酮合成酶 花青素 基因表达
  • 简介:腐霉根腐病严重影响着大豆种子发芽植株生长,谷胱甘肽转移酶是植物与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相互作用主要酶,在失活有毒化合物,保护植物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本研究从腐霉菌侵染抗病大豆灰不支黑豆中分离出GmGST26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mGST26序列特征、结构、大豆GmGST家族基因进化关系及表达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DGE表达谱数据分别对GmGST26基因在不同抗病品种中表达特点及在抗病大豆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大豆后GmGST26基因上调表达,GmGST26编码22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92,具有明显GSTs蛋白典型结构域,属于GSTs家族中Tau亚家族,与GmGST7相似为98.22%,属旁系同源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在根部表达,其次为花,该基因在腐霉菌、疫霉菌与大豆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为应激反应上调基因,且防卫反应负调控。

  • 标签: 大豆 谷胱甘肽转移酶 分子特征 表达模式
  • 简介:根据刺五加鲨烯合酶基因2(squalenesynthase,SS2)鲨烯环氧酶基因1(squaleneepoxidase,SE1)DNA序列,通过Southern杂交qRT-PCR法确定SS2SE1拷贝数。以actin为内参照基因,利用qRT-PCR法分光光度法确定不同SS2SE1拷贝数下基因表达皂苷含量。结果表明,刺五加SS2存在12拷贝,SE1存在1、23拷贝类型及其相互组合6种拷贝数组合基因型。刺五加SS2SE1表达量与皂苷含量均随拷贝数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两者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SS2SE1每增加1个拷贝可使皂苷含量分别提高0.570.42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刺五加皂苷含量差异形成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刺五加 鲨烯合酶 鲨烯环氧酶 拷贝数 皂苷
  • 简介:SSRSNP被推荐为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优选标记技术。本研究选用大面积推广11套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作为试验材料,基于SNP芯片分型平台SSR荧光毛细管电泳平台分析比较两种标记在玉米品种真实鉴定中应用。基于上述两种检测平台获得3072个SNP位点40对SSR引物基因型数据,分析比较各个参数。结果显示:(1)两种标记数据获得率均较高,3072个SNP位点平均数据获得率为98.4%,40对SSR引物平均数据获得率为99.47%。(2)两种标记均具备较高品种区分能力,3072个SNP位点平均MAF(minorallelefrequency)值为0.357,MAF值大于0.30占71%,平均DP(discriminationpower)值为0.515,DP大于0.5占56%;40对SSR引物平均PIC(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值为0.605,PIC大于0.51有32对,平均DP值为0.745,DP值大于0.71有29对。(3)两种标记位点鉴定样品杂合率、亲子关系方面结果是一致,样品杂合率均介于0.4~0.6之间,平均杂合率分别为0.5250.514;SNP数据显示符合亲子关系位点百分比介于95.2%~99.9%之间,SSR数据显示符合亲子关系位点介于36~40个之间。综上所述,SSRSNP两种标记在数据完整、区分品种能力、位点稳定性等方面差别较小。

  • 标签: 玉米 SSR SNP 真实性鉴定
  • 简介:在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中愈伤组织里存在着复杂生化反应,不同愈伤组织有着不同生理生化特性。用MS培养基对楸树幼嫩种子进行培养,诱导产生出三种类型愈伤组织一种非胚愈伤组织,以此作为实验材料。对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楸树胚状体形成过程中三种类型愈伤组织之间以及胚愈伤组织非胚愈伤组织之间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在楸树胚愈伤组织中含量都远远高于其非胚愈伤组织;而楸树胚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其非胚愈伤组织。并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楸树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之间存在差异。

  • 标签: 楸树 胚性愈伤组织 非胚性愈伤组织 生理生化差异
  • 简介: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嘌呤类细胞分裂素6-BA对尾叶桉愈伤分化、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影响,将尾叶桉幼苗下胚轴切段接种在添加PBU+IAA、6-BA+IAAPBU+6-BA+IAA三种激素组合SPCa培养基中,通过统计愈伤组织分化情况、检测POD基因表达差异酶活性变化来开展研究。6-BA+IAA组合条件下,愈伤组织褐化率高达84.71%;PBU+IAA组合下,愈伤组织褐化率为30.56%;PBU+6-BA+IAA组合时,褐化率最低,为24.09%,胚愈伤组织时比例最高,达47.73%。与6-BA相比,PBU诱导出愈伤POD酶活性显著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qPCR)检测6个POD基因表达变化,设6-BA+IAA诱导所得愈伤相对表达量为1,PBU+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1,BP4,BP5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63、2.01;PBU+6-BA+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3、BP4、BP6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96、1.93。从实验结果分析,PBU6-BA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强POD酶活性,减轻褐化、促进胚愈伤分化。PBU6-BA对不同POD同工酶表达影响不同。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PBU6-BA协同作用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尾叶桉 PBU 6-BA POD 基因表达差异
  • 简介:通过增加外源CaCl2钙离子螯合剂EGTA处理后,研究香蕉幼苗在60mmol/LNaCl人工模拟盐胁迫0、4h、8h、12h、24h48h不同时间下,测定其叶片CaMCa^2+-AT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过程中,香蕉幼苗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其根叶片CaM基因Ca^2+-ATPase基因均有表达。巴西蕉幼苗根在盐胁迫过程中CaM基因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粉蕉根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与粉蕉耐盐高于巴西有关。随着盐胁迫时间延长,巴西蕉粉蕉幼苗根Ca^2+-AT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 标签: 香蕉幼苗 盐胁迫 CaM基因 Ca2+-ATPase基因 荧光定量
  • 简介:利用甘蓝型油菜与播娘蒿融合杂种中不育株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回交,得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65A。根据polnap雄性不育高度相关基因orf224orf222设计兼并引物,从NJ65A植株中克隆得到一个长度为675bp基因,命名为orf224-NJ65A。该基因编码22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orf224、orf222orf220序列相似分别为:70%、53%、60%。RT—PCR表达分析表明:orf224-NJ65A在所检测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花、花蕾茎中表达量较大。推测orf224-NJ65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雄性不育 克隆 表达
  • 简介:水稻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全国近2/3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因而,水稻稳产高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随着气候变暖加剧,高温热害已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并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本研究综述了高温热害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影响,并从光合特性、膜形态功能、淀粉合成与蛋白代谢及相关酶活性、激素等方面阐述了生理机制,提出了水稻高温热害调控措施,并对未来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水稻 高温 产量 品质 生理机制
  • 简介:本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方4个叶用芥菜品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研究其在不同干旱胁迫下抗旱。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加重,三大渗透调节物质Pro、SS、SP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干旱胁迫加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也呈逐渐增大趋势。贵州地方4个叶用芥菜品种综合抗旱评定结果为:2号≧1号>3号>4号。因此本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对叶用芥菜生理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喀斯特地区种植高抗旱品种,提高芥菜产量经济效益,为贵州筛选高抗旱芥菜品种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 标签: 叶用芥菜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物酶 抗旱性评价
  • 简介: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幼苗抗寒特性,为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10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方法,分析了苗期低温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马铃薯品种间叶片各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马铃薯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对马铃薯品种抗寒进行综合评价。其强弱排序依次为:‘丽薯6号’〉‘中薯20号’〉‘滇薯701’〉‘冀张薯12号’〉‘青薯9号’〉‘合作88’〉‘中薯18号’〉‘滇同薯1号’〉‘师大6号’〉‘宣薯2号’。本研究将10个马铃薯品种聚为3类:‘丽薯6号’、‘滇薯701’、‘中薯20号’等3个品种抗寒最强;‘滇同薯1号’、‘冀张薯12号’、‘青薯9号’、‘中薯18号’、‘合作88’等5个品种抗寒中等;‘宣薯2号’‘师大6号’这2个品种抗寒最弱。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植株霜冻损伤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对马铃薯抗寒进行研究,并探讨各抗寒指标之间关系,建立可靠马铃薯抗寒评价方法,为马铃薯抗寒新品种选育及大规模马铃薯品种抗寒评价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马铃薯 抗寒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 简介:本研究通过3年4环境田间试验,在BIL(backcrossinbredlines)群体中选取断裂比强度最大材料NMGA-062(32.5cN/tex)断裂比强度最小材料NMGA-144(26.67cN/tex),利用Affymetrix棉花基因芯片,比较分析NMGA-062NMGA-144纤维发育10d时基因表达谱。在24029条转录本中,两个基因型中差异表达转录本6504条,占筛选转录本总数27.07%;其中差异表达倍数在2倍或2倍以上转录本有3461条,占筛选转录本总数14.41%,对其进行功能分类。对8个差异表达明显基因(Ghi.10655.1.S1_s_at,ACO1,ARF1,SAHH,TUA6,TUA7,β-tub1,β-tub10)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表达模式均与芯片结果一致,说明芯片数据具有生物学意义上可重复性,结果是可信。本研究为以后克隆及功能验证纤维发育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棉花 基因芯片 差异表达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FLOWERINGLOCUSD(FLD)是植物自主开花途径花发育基因,在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蜻蜒凤梨似echme口触ciat曲花发育基因FLD类似基因AfFLD。序列分析比对表明,AfFLD所推测氨基酸序列包含有LSDl-LIKE亚家族两个高度保守结构域:SWIRM结构域胺氧化酶结构域,该蛋白与玉米、拟南芥FLD蛋白同源分别为72%3N7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乙烯处理不同时间FLD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乙烯处理不同时间各组中,处理后1d时FLD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其中表达量最高为0h2.5倍。本结果为开花自主途径中相关基因对乙烯处理后响应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蜻蜓凤梨 乙烯处理 FLD 自主途径
  • 简介:本文应用CTAB法从37种竹类植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在GenBank中发表5SrDNAITSmatK基因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结果表明:37种竹子5SrDNAITS序列PCR产物大小约为450bp,在刚竹属内部无长度上差异,但是舒竹(Phyllostachysshuchengensis)与其他刚竹属植物相比,有一个位点差异(由A变为C)。因此,5SrDNAITS在属下水平上无法提供较大信息量,变异性较低,不适于刚竹属属下水平系统分类研究。同样,选取37种竹子中3个竹种matK基因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结果显示matK基因在竹亚科属间长度上无差异,产物长度约为1500bp,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比对,在变异位点附近寻找多态酶切位点,碱基序列上有一个位点差异(BstNⅠ)。PCR-RFLP结果显示,共有3种竹子在此位点发生变异分别为: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meyeri)、安吉金竹(Phyllostachysparvifolia)黄古竹(phyllostachysangusta)。刚竹属植物基因序列相当保守,片段中刚竹属间绝对核苷酸差异不到1个,所提供信息量不够充分。因此,叶绿体5SrDNAITSmatK基因序列不适用于刚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但其可能适合在属或属以上分类等级竹类植物系统分类中应用。

  • 标签: 竹亚科 刚竹属 5S RDNA ITS基因 MATK基因
  • 简介:本文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发生危害概况、侵染特性、菌株分离方法、流行学调查、小种分化与鉴定方法、毒力基因多态、基因多态分子鉴定、SSR标记在基因多态研究中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综述,讨论了研究P.sojae生理小种遗传多样方法,指出应用SSR分子标记进行P.sojae种下分类,确定生理小种间亲缘关系是可行.

  • 标签: 大豆 疫霉病 遗传多样性 研究方法 SSR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