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突发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EWSSWE)”2006年6月6日通过验收。该系统是一个依托动力模式的数值预警系统,以WWW为平台,融贯了多种天气预报新技术,集富含信息量的强对流指数诊断预测、基于卫星和雷达产品的外推以及动力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于一体;该系统开发的冰雹预报产品使本来并非预报量的冰雹作为动力模式后处理的产品输出从而赋予动力模式以直接预报冰雹的功能;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数值天气预报 动力模式 雷达产品
  • 简介:近日从北京市地勘局获悉,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立项报告目前已报北京市发改委,以期尽早建立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实现突发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和预警,切实保障首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完成的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

  • 标签: 突发性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系统 北京市 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立项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突发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项目旨在为气象部门提供一套预测功能先进且响应迅速,同时具有业务化应用前景的突发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瑷飓雯”(EWSSWE:EarlyWarningSystemforSevereWeatherEvent)原型。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WEATHER SYSTEM 预测功能
  • 简介:利用天气图、物理置、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4年6月29—30日发生在西安市的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冷锋云系前部,500hPa槽前的弱冷空气触发对流产生;远距离台风为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特大暴雨分别发生在一次强对流和一次弱对流环境中,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和一片低云;强对流云体高度为15km,弱对流云体高度为9km。

  • 标签: 特大暴雨 弱冷空气 台风 强对流 弱对流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通过对1998年6月21日强降水的500hPa形势演变过程、中低层形势演变特征、地面形势特征以及物理量场高值中心等因素的分析,找到了一些突发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

  • 标签: 突发性 强降水 分析
  • 简介:利用NECP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卫星TBB资料、榆林多普勒雷达以及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榆林城区短时突发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产生的,副高外围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带来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和雷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雨团和多个γ尺度强对流雨团;0~6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中低层强辐合,为短时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境场;地面图上干线触发了暴雨的产生.中尺度辐合的维持,使得飑线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雨团,tBB〈-60℃区域与短时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级最优Z-I反演降水估测产品能更好地反映中尺度对流性降水的量级,对预报员判别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

  • 标签: 环流背景 中小尺度 干冷侵入 降水估测
  • 简介:摘要: 2020 年 初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 突发 , 掀起了一场抗“疫”大战,同时也 暴露出我国现行公共健康保障机制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因此 我们要痛定思痛 , 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切实把握武汉新冠肺炎危机对我国政府治理引发的 思考 ,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体制 的 改革与制度创新。

  • 标签: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三峡谷地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再分析资料,对三峡谷地突发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并从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环境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确立有预报意义的概念模型。结果如下:2003—2013年间,三峡谷地突发中尺度暴雨过程分为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和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三类。其中,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峡谷附近温度场呈Ω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后多沿峡谷向东移动;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变尾部辐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南、北两支气流并存,在峡谷入口处交汇进入峡谷,MCS形成后多由北向南移动;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对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偏南气流为主,进入峡谷后受地形阻挡作用,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中尺度辐合中心,配合峡谷入口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动力强迫达到最强,MCS形成后多由南向北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峡谷地三类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 标签: 三峡谷地 中尺度暴雨 地形强迫 概念模型
  • 简介:通过对1991-2011年福建省内3小时雨量大于100mm的台风突发大暴雨的个例分析,探讨台湾及台湾海峡的地形因素对台风突发大暴雨发生的影响作用,总结出“南风加强型”、“气流交汇型”和“东风加强型”三种有利台风突发大暴雨的环境形势场。通过对“南玛都”、“龙王”台风突发大暴雨的典型个例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揭示台湾岛及台湾海峡地形对福建沿海台风突发大暴雨产生和影响的机制。

  • 标签: 台湾地形 台风突发性大暴雨 影响作用
  • 简介:摘要:突发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科学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求援,会及时对现场搜救被困人员和避免次生灾害提供诸多决策,会避免或最大程度的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阐述了突发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和成因分析,提出了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几点经验和总结,旨在为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求援提出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突发 地质灾害 应急救援
  • 简介: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数据库的建设为例,介绍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建设设计,数据组织与更新维护等,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提供借鉴。

  • 标签: 地质灾害 隐患点 管理数据库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安防事件不断的发生,地铁安保工作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地铁车站具有封闭、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安防事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前国际反恐形势严峻,城市轨道交通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才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本文重点从地铁车站突发治安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进行阐述,并提出后期管理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还提出了应急演练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实施,因此将决定应用于各大比赛之中,也为很多的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根据应急演练能够更好的帮助在实际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更好的应对,也减少一定的损失,本文章主要对演练场景的构建,应急演练场景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应急演练全过程的实质性分析,确保在应急演练中减少问题的出现和发生,让应急演练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

  • 标签: 环境事件 应急演练 场景设计
  • 简介:摘要: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废液扩散、毒气泄露、重金属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可能会使人们陷入危险,甚至导致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建立完善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监测体系,可以及时掌握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众的安全和财产。本文主要介绍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与监测,希望为相关应急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突发环境事件 应急管理 监测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松涛灌区在工程灌溉运行中以及防汛中产生的各类渠道突发危害事件进行分析,为了促使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能高效化、规范化开展,对事故产生损失进行控制,要拟定针对性应急预案。

  • 标签: 灌区工程 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松涛灌区在工程灌溉运行中以及防汛中产生的各类渠道突发危害事件进行分析,为了促使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能高效化、规范化开展,对事故产生损失进行控制,要拟定针对性应急预案。

  • 标签: 灌区工程 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 简介:摘要:地下铁路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地铁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确保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文章就地铁突发事件展开探讨,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处置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 标签: 地铁 突发事件 应急预防 处置策略
  • 简介:摘要: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的财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目前很多城市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重要性。尤其是涉及污水、废气的企业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如果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为了提升应对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等。

  • 标签: 企业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介绍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背景与影响,强调了其对人类生活与环境安全的严重威胁。梳理了当前应急监测体系的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突出了其在事故发生后的重要作用。然后,对现有监测体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剖析,并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的建议。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指出了加强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 标签: 突发 环境污染 应急监测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