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为文件运动和档案管理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介绍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适用性、文件运动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文件是有“生命”的,文件生命周期就是文件从产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在分析文件运动中,不能将文件的主客体因素割离开,文件的主客体地位是不对等的,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在文件运动过程中,主体的需要应同文件的价值联系起来,文件运动不是单纯的客体运动,而是一种融入主体思想、意图、目的和要求的社会活动。

  • 标签: 文件 文件生命周期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运动 评价
  • 简介:农业水资源服务功能的多样性、不可分割性以及非排他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水资源效用的综合性.在系统分析农业水资源服务功能、服务对象和功能属性等基础上,分析并界定了农业水资源效用的内涵和分类,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农业水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原理,并提出了农业水资源效用综合评价理论框架体系,为分析区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综合评价区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提出应对措施提供了探索途径.

  • 标签: 农业水资源 功能 效用 评价
  • 简介:自1912年至今,美国拆坝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期间拆坝共计1108座。从拆坝数量、分布范围、坝高和坝龄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闸坝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不同年代美国的拆坝特点:1980年以前拆坝数量少,分布范围较小,但闸坝的负面影响及拆坝必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拆坝数量和范匍逐渐扩大,坝高仍小于20m,拆坝原因以生态修复为主,且更加关注闸坝安全问题;20世纪90年代拆坝数量继续扩大.拆坝高度实现突破,编制完成《大坝及水电设施退役导则》;21世纪,拆坝数量、高度和长度都打破以往记录.被拆闸坝以混凝土坝为主且绝大多数超过了使用寿命。同时,分析表明,闸坝的拆除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美国 闸坝 拆坝历史 时代特点
  • 简介:现代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施工布局和施工工艺,要求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具有高流态(如流动性、自动流平性、自密实性、免振性和可泵性垂直运输等),其坍落度要求>180毫米,或>250毫米。拌和物的原材料组成:胶凝材料用量500公斤/立方米~600公斤/立

  • 标签: 混凝土工程 高性能混凝土 垂直运输 坍落度 拌和物 胶凝材料
  • 简介:虚拟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实体水资源概念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拓展。本文在对虚拟水相关概念和意义介绍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虚拟水问题的研究进展分虚拟水理论研究、虚拟水贸易与粮食安全、虚拟水战略、水生态足迹、虚拟水量化等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探讨了未来虚拟水的研究方向,认为水资源概念的扩展、虚拟水的量化、以虚拟水概念理论制定相关政策、水生态足迹和虚拟水贸易平衡等5个方面是未来可以深入讨论的重点。

  • 标签: 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虚拟水战略 水生态足迹
  • 简介:依据ET理论,降低农作物的ET,可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进而达到真实节水的目的。此文以邯郸市馆陶县为例,通过对馆陶县项目区开展ET情况的监测,分析了典型区基本点的ET值,得出馆陶县ET值呈下降趋势的结论,说明运用ET理论可实现真实节水。

  • 标签: ET理论 水权 地下水源量
  • 简介:水文预报对于防洪、抗旱以及水资源调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水文预报通常依靠水文模型来完成,由于受到不同流域特点、产汇流机制等的限制,每个水文模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及适用区域。单一模型具有非常大的水文预报不确定性,为了解决单一模型局限性的问题,多模型水文预报常作为降低水文预报不确定性有效方法之一。选用三种常见的水文模型:时变增益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和萨克拉门托模型,在珠江飞来峡流域进行分布式建模,采用相同的输入与初始场,三个模型独立进行模拟,然后对比三个模型的结果,并进行贝叶斯多模型加权平均和简单平均得到多模型平均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贝叶斯模型处理后的结果要比单个模型模拟结果和简单平均处理后的结果准确率高。

  • 标签: 飞来峡 水文预报 不确定性 贝叶斯多模型
  • 简介:甘肃是泥石流、山洪灾害多发、频发地区.通过对灾害过程、成因等深入分析发现,暴雨是形成山洪灾害的触发条件.山区河流汇流时间短,当前期降雨达到临界雨强,土壤含水量及下垫面达到产流条件时,极易形成地表强径流.强降水侵蚀、冲刷使山区固体松散物质滑动面的摩擦力和黏聚力减少,大量土壤松散物质和泥沙碎石随山洪下泄,形成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对玉门市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具有局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历史洪水进行现场调查,并利用现有成果和实测资料,在综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历史洪水重现期,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巩昌河 洪水调查 分析
  • 简介:针对变化环境的水循环与水安全问题,对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意义进行了介绍,指出了以多学科视角,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以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问题是当前国际地球系统水科学发展前沿.分析了水系统研究的难点与水-社会-生态关联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水系统的耦合与解耦、水系统模型的敏感性、水系统的监测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探讨了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间的协同演变及其集合响应机制研究于构建水系统耦合模型的必要性.以淮河、鄱阳湖、汉江为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水系统理论在我国水问题研究中的实践与指导意义,并认为水系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应加强内在机理及概化准确性等方面的研究,构建水系统模拟平台,增强水系统模型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加强在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与决策管理中应用推广.

  • 标签: 水系统 水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人文过程 关联
  • 简介: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沥青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参数,因而其测试方法的准确性也尤其重要。现行试验规程中给出了三种用于测试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方法,测试方法并不统一。本文分别采用这3种不同试验方法对同一沥青混合料样品进行测试比较,分析了各种试验方法的不足之处。同时还采用3组不同吸水率的集料研究了集料吸水率对各种测试方法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试验方法的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后对三种试验方法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沥青混合料 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孔隙率
  • 简介:开封市地处中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城之一,但该城在解放前工业凋零,农业破产,而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机械、电力、纺织、化工、缝纫、皮革、造纸、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体系和粮、棉、油生产基地,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为黄淮海平原的商品集散地和中原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豫东及黄淮海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开封市 城市防洪 护城堤 问题及对策 涝水 开封城
  • 简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水利事业要生存,就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通过学理论我们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水利工作从单纯“计划型”、“社会福利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

  • 标签: 水利基础产业 市场经济理论 小型水利工程 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 股份合作制
  • 简介:通过引入水足迹理论,探寻区域水资源消费模式调整的切入点,衡量区域水资源供需水平,揭示水足迹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统计方法。基于该理论,提出降低区域水足迹,提升区域虚拟水价值的水资源管理对策:降低农业工业水足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以及推动区域虚拟水贸易等举措。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标签: 水足迹理论 水资源 管理
  • 简介:为了合理评估区域干旱灾害风险,以岷江流域14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数据为研究对象,以阈值为变量设定3种游程截取水平识别干旱,然后利用经拟合优选的Copula函数构建干旱历时与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并进行概率分析和重现期计算。结果表明:GumbelCopula函数对整个流域的拟合效果最优;利用GumbelCopula函数分析二维条件概率P(S≤60mm|D≥3月),3种截取水平的发生概率从流域东南到西北递增;联合重现期结果显示流域东北部和南部一带的旱情比中西部严重,而同现重现期结果则显示流域西部的旱情比东部严重;联合重现期比同现重现期的空间分布更稳定,任意一种截取水平下的联合重现期都比较接近。研究结果可为游程理论截取水平设定、Copula函数优选以及多变量干旱分析提供依据。

  • 标签: 游程 截取水平 COPULA函数 岷江流域 干旱
  • 简介:平原三角洲地区考查洪灾,采用沉积地层学或孝考古地层学的方法来探寻水灾发生的证据已有很大困难。为此,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筛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该区域洪灾发生的规律性。尽管所得出的洪灾发生波动周期或峰值、峰谷序列较为粗略,不够严谨,然而作为在较长的历史时段(2000aBP)内考察、分析洪灾的发生过程和自然历史特征并总结出其规律性,应该说此结果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本区洪灾历史演变规律较为清晰的脉络。同时也为预测下一个洪灾峰值期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性。千年长跨度洪灾峰值周期内明显地表现在200-300年的中等跨度洪灾峰值变化周期,预示着2000年前后又一次可能的洪灾峰值期的到来。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历史洪灾 洪灾峰值期 发生规律
  • 简介:边坡稳定性判断历来是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实用化的正交设计原理进一步对边坡试验方案进行优化,采用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坡角β、坡高H、容重C、以及孔隙水压比Yw六类因素以及相对应的五水平进行试验,然后通过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大小,最后通过用尖点突变理论中的突变级数法进一步判断分析边坡稳定性,发现单一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安全系数的值来判断边坡稳定性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基于尖点突变理论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综合判断边坡稳定性的准确性、实用性。

  • 标签: 尖点突变 强度折减法 正交试验设计 边坡稳定性
  • 简介:目前,国内综合管廊运营模式基本上可分为特许经营权、国企全资建设及运营、股份合作建设及运营、政府管线单位共同建设及运营四类。选择合适的管廊运营模式对管廊项目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文章根据综合管廊不同的运营模式特点,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管廊运营模式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直觉模糊集构建决策模型,在决策信息不齐全的情况下,构造出包含不确定权重的各直觉模糊数的得分函数。并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 标签: 综合管廊 运营模式 指标体系 直觉模糊集
  • 简介:是应20世纪30年代编制各流域防洪规划的需求,于1936年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中附设的整理水利文献编纂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整编工作先后经历60余年,有数十位专家参与工作.该书分别论述了长江、淮河、黄河、运河、永定河等河干支流,以及与之相通的重要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湖、巢湖、太湖等)的自然情况和治理历史.清代最后90年间主要江河及其治理都发生过重大改变:黄河1855年大改道,夺淮河入黄海,北徙至渤海,并逐步固定在今天下游的位置;淮河由于黄河的淤积,原来的入海通道被堵闭,而改由里下河区入海和由运河一线入江;运行500年的京杭大运河萎缩为江苏和浙江的地区性运河等.其间长江和黄河还发生过千年一遇的洪水:黄河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门峡出现过3.6万m3/s的流量,成为小浪底水库的设计依据;长江在同治九年(1810年)宜昌出现过10.5万m3/s的洪水,成为长江三峡工程的设计依据.在这期间开始引进西方治河技术和材料,诸如开展了主要江河的水文测验和地形测量,设置了电报、电话专线,引进了挖泥船、钢闸门和水泥等器材.可见,这份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今天的治河问题,了解江河变迁规律和制定防洪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再续行水金 历史发现 发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