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同种类的犯罪现场照片所涉空间环境和记录对象的范围不同,光线条件也存在差异。根据犯罪现场不同环境的光线特点和所拍摄犯罪现场照片的类别来合理地配光是犯罪现场摄影用光的基本要求。犯罪现场摄影用光的影响因素包括犯罪现场空间环境特点、犯罪现场光线属性、犯罪现场摄影内容限定、犯罪现场摄影用光器材条件和犯罪现场摄影用光技巧等。

  • 标签: 刑事摄影 犯罪现场摄影 摄影用光 物证摄影
  • 简介:职务犯罪调查存在的基础是制约公权力失范,当社会公正的初始状态被打破,如何对其修复,有着“先验”和“比较”两种路径。在对待公权力失范的局面上,是依靠社会结构,还是依靠社会选择?如果是社会选择,那么在社会选择的过程中,就存在技术修复的问题。职务犯罪调查技术原应当包括如下问题:职务犯罪调查中的技术应当进行怎样的外延界定才能清晰地展示技术运用的全貌;职务犯罪调查和技术之间的契合模式是什么;在职务犯罪调查与技术关系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家治理逻辑。

  • 标签: 职务犯罪调查 软技术 心理咨询 人文技术 以人为本 自反性
  • 简介:三阶层的犯罪体系是典型的阶层式理论体系,其不仅区分违法与有责,而且确定了二者的位阶关系,即从违法到有责去检验犯罪的成立.这种阶层式的犯罪体系在方法上要求两种重要的位阶关系,即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而四要件犯罪体系并未区分违法与有责,各个要件之间也没有确定的逻辑关系,容易以社会危害性的价值判断凌驾于具体构成要件的判断,导致根据惩罚需求强行入罪的情形.同时,其强调以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定犯罪,实务中往往从主观切入,不仅不能揭示犯罪的本质,而且容易导致主客观互相补充以及整体的思考方式,易导致错案.通过比较优劣得失,可以说,阶层式犯罪体系由于具有阶层之间位阶关系的内在逻辑性,因而拥有相当的实践优势,其能合理解决共犯问题,有助于判决书充分说理,也有助于防止错案的发生.

  • 标签: 阶层式犯罪论体系 位阶关系 违法 责任 四要件犯罪论体系
  • 简介:本文从犯罪系统的角度较全面探讨了《刑法修正案(九)》强制猥亵罪的犯罪构成问题,着重从新法基于社会观念的进步而施加于特定法益之保护不同于旧法的突出特点,对强制猥亵罪的主客观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厘定,旨在为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 标签: 强制猥亵罪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系统论
  • 简介:近年侵害医护人员、扰乱医疗秩序的涉医犯罪持续高发。我国刑事法律面对涉医犯罪时的疲软,难辞其咎。实体上,能够适用的罪名不全而且门槛高;既有罪名在适用上亦存在诸多盲区;对罪数问题在认定上粗糙、不充分;量刑倾向存在政策从严、实务从宽之冲突。程序上,执法不严,对涉医犯罪的处置呈现行政、民事甚至私人化现象;滥用刑事和解,忽视涉医犯罪的'外部性';刑事自诉被闲置,控诉补充功能缺位。顺应我国刑事立法的功能转型与立法走向,针对具有'公共性'和'特殊性'的医疗领域增设专门之犯罪类型,强化对公众行为的规制与引导,确有必要;但在各罪设置中,尚有诸多立法议题需要明确。现时,则应充分运用既有罪名实现梯队补给;执法、司法亦要始终配套运行。

  • 标签: 伤医 医闹 涉医犯罪 行为规制
  • 简介:虚报注册资本罪拥有特定的立法目的与时代背景。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下,我国公司资本制度不断发生着改变与革新,但是虚报注册资本罪一直处于'法律虚设'的局面。为此,本文将针对虚报注册资本罪的非犯罪化进行分析与探讨。

  • 标签: 虚报注册资本罪 非犯罪化 分析与探讨
  • 简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犯罪地图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充分,作为一种刑事侦查方法,地理画像技术也越来越受关注。在大数据的冲击下,依托于地理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犯罪地理画像技术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大数据时代犯罪地理画像系统的构建应在继承原有理论原理、模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切合时代趋势,利用大数据优势,扩充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刑事侦查工作。

  • 标签: 大数据 犯罪地理画像 刑事侦查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犯罪事件是由若干要素及环节连接而成的结构体。基本结构需先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考察,然后再将两个维度讨论结果融为一体,结构式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借助工具,方式、过程)-犯罪对象-犯罪结果-犯罪现场”;要素经由各自所在环节取得联系,获取犯罪要素,需就基本结构环节中成分分解去重,犯罪事件由“时、空、人、心理、行为、物”六个要素组成。侦查分析它们,能为案件性质推断奠定基础、为侦查途径选择提供依据、为证据体系构建准备框架等。

  • 标签: 犯罪事件 犯罪结构 犯罪要素 侦查价值
  • 简介:职务犯罪调查信息化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合理性.也在于信息时代的实践诉求,同时也是顺应监察体制改革的技术路线。职务犯罪调查信息化在运用过程中可以将信息三和侦查学有关基本原理相融合,从而厘清其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信息转移原理、信息流原理、信息能动平衡原理。职务犯罪调查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主动型调查模式的转变、电子证据的取证、保全与审查判断、建立完善信息引导调查的工作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技术设备。职务犯罪调查信息化的控制可能性表现为:正当程序控制、公民权利保障、信息保真规范、证据转化限制。

  • 标签: 监察调查 信息化 职务犯罪 控制可能性
  • 简介:网络犯罪是一个犯罪学概念,具体是指犯罪行为人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和犯罪中介,或者作为犯罪场所、犯罪对象而实施的违反法律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当前网络犯罪出现了新的特点。为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防范打击网络犯罪对策,公安机关应当与银行、网络运营商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建立防范预警机制,进行社会治理,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犯罪.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网络犯罪 新特点 社会治理
  • 简介:无人机是通过遥控方式操作运行路线的飞行器,其与摄影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自由选择拍摄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犯罪现场摄影构图的取景角度需要。无人机在犯罪现场摄影中的运用,主要是在拍摄犯罪现场方位照片、现场概览照片等场面较大或者需要特定摄影取景点的照片时,能够满足合适位置和角度的需要。另外,无人机航拍的照片,通过软件处理还可以生成犯罪现场环境的3D立体图,也能更好地满足犯罪现场方位绘图的需要。无人机在犯罪现场中的摄影,除了能满足传统犯罪现场摄影的功能要求外,加载红外摄影机等装备还可以更好地实现夜间嫌疑人搜索乃至抓捕侦查等功能,拓展了现场摄影的类别和作用。

  • 标签: 无人机 犯罪现场 刑事摄影 航拍摄影
  • 简介:国内目前反对客观归责的学者对很多问题的讨论还比较粗放,认为客观归责"只能顾及部分犯罪"的主张也并不具有说服力。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事实判断色彩浓厚,客观归责是在因果关系得以证成前提下的归责评价,是一种规范判断,具有限制犯罪成立范围的功效。当下比较要紧的是承认客观归责的规范判断方法,至于其下位规则的具体内容如何则见仁见智。对于客观归责的下位规则可以从正面和反面分别考虑。无论是在司法解释中还是在部分疑难案件的处理中,我国实务上都并不排斥客观归责的思考方法。在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以及贪污罪等广义的财产性犯罪中,在条件因果关系之外,运用客观归责对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进行检验,可以确保定罪结论更为妥当,说理也更为充分。理论上关于客观归责只能适用于侵犯人身罪或者适用范围极其有限的误区由此可以消除。

  • 标签: 条件说 客观归责论 规范判断 财产犯罪
  • 简介:电子代理人是指可以代替权利人作出相应的意思表示,并且代为订立和履行合同的一种自动化工具。电子代理人不具有独立人格,但是可以代为体现权利人的部分意志,权利人也要受到电子代理人行为结果的约束。从机器能否被骗关系到盗窃罪与诈骗犯罪的区分,依据机器不能被骗,所以无法通过欺骗机器实施诈骗犯罪的认识结论,忽视了普通机器与电子代理人之间存在的不同以及电子代理人在代行交易中的行为意义。立足于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层次,不应认为机器可以被骗,但是在机器能够被视为电子代理人的场合,可以通过欺骗机器对背后权利人实施诈骗。

  • 标签: 电子代理人 机器诈骗 盗窃罪诈骗罪人工智能
  • 简介:宪法第127条规定,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本文在探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含义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检察机关对监察机关职务犯罪调查的制约。监察机关的调查虽然不是刑事诉讼法上的侦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将职务犯罪之调查权赋予监察机关,刑事诉讼法上的职务犯罪侦查已经被监察法取代。因此,监察机关的职务犯罪调查具有刑事诉讼法上犯罪侦查之法律效果,属于刑事诉讼之发动,构成人民检察院制约监察委员会的法律依据和基础。检察机关通过审查起诉来制约监察机关职务犯罪调查,具体内容是依照刑事诉讼法审查犯罪事实是否存在,证据是否充分确凿,是否存在非法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是否准确。检察机关对监察机关的制约符合一定的限度,必须与监察机关充分协调并且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除适用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在程序上遵守监察法,并且不能在监察机关的职务犯罪立案调查阶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 标签: 检察机关 监察机关 职务犯罪 调查 制约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重大政治命题,系统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发展路径、动力保障以及强化领导等重要理论,并且通过大力推动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重要发展。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 习近平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的本质 依法治国
  • 简介:关于对涉嫌犯罪的为未成年人实行不起诉制度,是2013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具体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原则及基本制度,同时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人可以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 标签: 未成年人 涉嫌犯罪 人民检察院 附条件不起诉
  • 简介: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组织犯罪日趋严重,然而传统的情报收集对此很难奏效,故而需要更新方法。通过对意大利检察机关与犯罪嫌疑人的合作的经验,以及“犯罪组织”的概念的分析,无疑会深化国民对于打击组织犯罪调查策略的认识。现阶段,虽然意大利所提供宽缓的刑罚利于合作机制的建立,但这并非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还需要自主侦查的努力,唯有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才是打击大规模犯罪决胜的武器。

  • 标签: 大规模犯罪 情报采集 合作机制 自主侦查 综合运用
  • 简介: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具有密切关联,后者是保障前者实现的基本工具和技术力量。规范隐退破坏了法治的最低形式限度,也是对法教义学的背离。刑法领域法无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有罪,正是规范隐退与反教义学化的典型代表。如何处理法无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一直以来是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关注的重点,该问题经历了无罪论到有罪的发展变化与理论争议。然而,有罪既是对刑法规范的消解,也是对刑法教义学奉现行刑法规范为圭臬之主旨的违背,它破坏了形式法治的安定性,迁就了功利主义却抛弃了规则主义,满足了实用主义但违背了法实证主义。根据中国刑法所采取的大陆法系国家"法人实在",既然"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立法模式确立了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刑法规范依据,因而"法律没有规定单位犯罪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成为必然的结论。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形式法治至上,并确立法教义学的基本视角。

  • 标签: 规范隐退(论) 法教义学 单位犯罪 有罪论 无罪论 形式法治
  • 简介:勿给自己设限"我一个实习生做了比正式工还要多的工作,我提早做完自己的事情却还要参与别人的项目,工资又不会多,但真是很难拒绝领导啊。"近日,在某公司实习快三个月的小芹在闺蜜群吐槽现在的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事实上,6月恰好是小芹转正的关键时期,小芹被需要也是领导对其的一个考察,用人单位并不希望员工对自己设限,而是能有一个积极工作的态度。但拿着2000元的工资做4000元的活是不是傻呢?

  • 标签: 学生思维 职场 用人单位 实习生 工作量 工资
  • 简介:非法集资利用互联网的繁盛呈现出了涉案资金庞大、参与人数众多、涉及地域广阔、证据线索隐蔽、组织机制严密的特点,这导致经侦部门在防范与打击非法集资案件过程中遇到工作量大、人力成本投入高、预防打击效果不佳的困难。对此,要不断完善经侦部门查工作,做到案件定性准确,措施采取得当,资源配置合理;做到查工作既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又要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帮助与指引。互联网时代经侦部门应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完善查制度,进一步清晰立案标准,做到经济自由价值与社会秩序价值协调,站在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统筹治理非法集资案件。

  • 标签: 非法集资案件 初查制度 立案容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