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太极”一辞于《易经》所无,而于《易传》始言之,发展到了宋代的周濂溪有《太极图说》其中的第一句“无极而太极”是关键.往后的发展,对于“太极”及“无极而太极”两句常视为形式义,而不决定其内容,内容视各派系主张而有不同.各家常以自己的体系观之,故有不同诠释.如理学则视此“太极”只是理;心学则视此是心;气学则反对太极为气外“根源之物”.对于太极一概念的演进之研究,可以看出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宋明理学体系对太极概念的影响.本文即以此“太极”概念做为核心,进而把其中的观念之发展,一一述及之,并解析之,以阐明此概念于宋明理学中诠释之演变.

  • 标签: 太极 无极 宋明理学 心学 易传
  • 简介:新时期背景下,为进一步创新社区犯罪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应尝试在心理学视域下探索。这有助于深刻理解社区犯罪治理的内在机制,科学解释社区警务面对的问题,拓宽和深化理论,加强源头治理,塑造积极的社会。以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社区犯罪治理中不仅存在如公安民警认知矛盾等治理活动内部的心理问题,还存在心理学与社区犯罪治理接轨中存在的操作性问题。为此,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提高社区犯罪治理主体的心理学素养,加强群众"心防"建设,多元共治,营造良好社区环境,对重点人员进行科学管控等策略,提高社区犯罪治理的实效性。

  • 标签: 心理学 犯罪治理 社会治理 社区警务
  • 简介:在司法和立法领域,都具有现实主义的趋向。法院的决定并不是正义的象征,面对实践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司法的作用更多在于通过更理性和科学的方式调和冲突。否则,司法政策就可能是盲目的。同样的,在立法层面,听证会的目的也并非仅仅民主式地弄清事实真相,并基于此作出合理的政策决定。立法过程通常是各方的博弈,甚至会是一种政治试探与政治权衡。对于立法的博弈过程,我们可从大量实例得以观察,尤其可洞察若干颇具争议的议题之中立法过程中的政治考量与博弈。有鉴于此,在司法和立法层面,都采用更好的事实认定方法,以使得政策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在现实主义趋势的大背景下,司法和立法都需要寻求与其他领域的相互协作,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在决策中考虑到政策的后果。

  • 标签: 立法法理 现实主义 政策 博弈 协作
  • 简介:在邪教信徒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其心理层面的转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准确把握邪教信徒的心理特征,具体区分其个体的不同心理表现与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在进行邪教信徒教育转化的心理干预时,应从预防和矫治两个角度,在归属与认同、交往与尊重、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逃避现实和生理状况等五个具体方面进行针对性地心理干预,从而对其心理转化起到积极的效果。

  • 标签: 邪教信徒 教育转化 心理学
  • 简介:薛瑄是明代程朱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河东学派的开创者,在儒家道德理想、理学心性工夫的影响下,平生为官二十余载,历经患难沉浮而不易仁义公正之节。薛瑄在入仕为官的道德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基于理学的廉政伦理思想和为政道德修养,突出体现为:以“视民如伤”的仁爱之心作为施政治理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公守法、以仁行法”“为政通下情为急”的爱民思想;以“清心省事”的主敬无欲、廉洁明理作为处己待人的道德自律;以“是非毁誉皆所不恤”的坦荡泰然作为达至公平正大的道德境界。

  • 标签: 儒家 为政 道德 仁爱 自律
  • 简介: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阐释犯罪原因时,使用了“权力意志(will-to—power)”的概念,“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人人都有一种羡慕别人、战胜别人、征服别人等追求优越的动机。当这种动机因为受到本身条件以及外界的阻碍而不能获得适当的满足时,就会在个人心理上形成一种自卑感或自卑情结,犯罪就是个人为克服自卑感而进行过渡补偿的结果。因此,“自卑情结——追求优越感——补偿行为”才是犯罪行为最终产生的原因路径。每个人都是受自卑情结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优越感,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的社会并不会满足每个人的各种需要,不然,也就不会有犯罪行为。

  • 标签: 权力意志 自卑情结 补偿行为 心理原因
  • 简介:在意义与真理的问题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批判指涉主义与逻辑完美主义的.在法理学探讨中,德沃金援引维特根斯坦,是因为德沃金在根本上认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与此相对,哈特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援引,仅仅是对其著作中某些孤立语篇的认同,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误解.哈特引用他们,只是借助他们来指出无形的规则是存在着的,哈特本人采取外在视角的方法来对规则进行客观中立的描述,显然与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水火不容、尖锐对立的.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意义 道德中立的描述 外在视角
  • 简介:如何避免冲突、创造持久和平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命题。然而,国际冲突在国际社会中频频爆发,成为国际关系的一种常态和客观现象,对于冲突爆发的原因,不同的理论学派有着迥异的解读路径,国际关系心理学派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结合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以知觉入手,从领袖心理、民族特性、个人特质等方面来分析国际冲突的根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心理学 研究范式 国际冲突 知觉 领袖心理
  • 简介:侦查询问是侦查人员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的一种专门调查活动。作为一种言辞证据,被害人陈述对刑事犯罪侦查过程十分重要。性侵害案件中女性受害者处境特殊,侦查人员在询问时既要力求获取准确案件事实和作案证据,同时还要考虑到女性受害者的创伤应对、情绪处理等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侦查询问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形式,心理学相关技能和方法的适当运用将有助于提高侦查询问的效率。

  • 标签: 性侵害案件 侦查询问 心理学
  • 简介:当前我国公安院校公安管理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概念不清、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横向发展,缺乏纵向深入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应当从以理论发展为导向加强学科基础研究、以科学合理为导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以精品权威为导向强化学科教材建设、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人才培养、以学术交流为导向搭建学科沟通平台等五个方面入手,创新公安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新途径。

  • 标签: 公安管理学 学科建设 专业设立 路径探析
  • 简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明知"指"明明知道","应知"指推定明知,而非"应当知道"。网络服务提供者概括性认识和具体性认识的区分在于是否有诱导侵权的故意;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的程度需达到高度盖然性认识,不是一般可能性认识;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的内容是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不是对一般违法行为的认识;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推定的事实基础包含了充足条件和排除条件。我国的概括故意理论、全面性考察标准、违法犯罪区别说及可反驳的客观推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认定提供了依据,还可借鉴他国明知判断标准加以完善。快播公司、百度公司的不同际遇能检验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判断标准。

  • 标签: 网络服务 提供者 明知 中立 帮助行为
  • 简介:夏:於教授您有一个判断,即认为当今世界的法理学研究已经进入'无王期'时代,能否请您具体谈一谈?於: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我认为法理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无王期'的时代,也就是进入了百家争鸣、平起平坐的时代。换句话说,法理学界'后主流'时代已经到来,主流时代已经过去。在此之前自然法学、实证主义法学、社会法学三大流派,或者自由主义法学、新分析法学,其中的某个学派可能在某个时间占据主流位置。以哈特为例,他曾经统治法理学界四五十年。20世纪60年代他写了《法律的概念》后,英美法理学一直

  • 标签: 中教授 中国法理学 兴中
  • 简介:积极心理学的开创性理念及其关于积极性情绪、美德与品格优势、心理韧性与积极幻想等内容的研究恰恰符合了未成年犯刑罚社会化研究的需要,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未成年犯刑罚社会化目标有着很多内在的契合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未成年犯的刑罚社会化之路可以从刑罚机制的优化、社会积极支持的提供、刑罚执行方式的教育化倾向、矫治方式的个性化等方向入手,大力发展各项积极性的社会化措施,最终实现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目标。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刑罚社会化 内在契合性 积极支持
  • 简介:目前,学界有关道德风险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道德论”和“非道德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且均未对引发道德风险的制度问题,尤其是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制度对道德风险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道德风险确实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但它的确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伦理、经济、法律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对道德风险这一概念的认知应当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而法伦理学作为专门研究法律和伦理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学科,可以用来分析道德风险这一概念并为其有效治理提供可行的认知路径.

  • 标签: 道德风险 伦理道德 法伦理学
  • 简介: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与'信息'的新认知与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与'怀疑'。在面对现代司法制度时,两种心理因子相互作用,滋生出先验的不信任者们,随着孱弱的司法制度被破坏,其缺陷被认知传递,从先验者到参与者再到普通民众,基于安全的'认知平衡'与高效的人际传播,司法的不信任随之成型。不信任的传染凸显了人的认知理性,司法信任重塑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立信,可预期可置信地在传染源、传染受体与传染途径以及民众认识水平等方面予以修正与提高,并反射给民众认知,恢复民众对司法之信任。

  • 标签: 认知 行为博弈 认知框 司法失信
  • 简介:通过法理学课程中访谈式教学实施的反馈,显示这种教学方式认可度高。访谈式教学强调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实现学习者为中心的对话式课堂、支持学习者知识主动建构的整合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促进教学相长,更有效地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访谈式教学的设计、实施还要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把控能力、教师与嘉宾进行充分集体备课、确保学生前一层级学习的效果、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主动学习。

  • 标签: 访谈式 学习主体 知识建构 教学设计
  • 简介:刑事错案的生产机制,可被分解为两个关键的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构造故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由于认知系统中的系统一的自发作用,侦查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和锚定性偏差,这些认知偏差是导致刑事错案的直接诱因。第二个步骤是“证实(伪)故事”,在刑事错案中,侦查机关偏爱运用刑讯逼供手段来证实“犯罪故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这是“过度自信效应…‘展望理论效应”和“沉没成本效应”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刑事错案 认知心理学 认知偏差 刑讯逼供 心理学故事
  • 简介:1949年以来,中国司法经历了某种范式性转变。法理学教材中的法律适用理论为这种转变奠定了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从而可以将中国司法理论的转变概括为从强制型司法到权威型司法的转变。强制型司法的母体是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法律适用理论,中国法理学在继承这一理论母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制型司法,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阶级性。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制型司法逐渐演变为权威型司法。权威型司法具有权威性、目的性和专业性。当前,权威型司法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因而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标签: 法律适用 强制型 权威型 司法 法理学
  • 简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人民警察队伍在公安实践中形成的主导价值观念,是提升公安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有利保证,因此积极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体心理现象加以研究,通过心理教育、心理体验、心理训练、心理疏导等途径,有利于凸显人民警察角色认同,强化人民警察价值确认,促进人民警察组织承诺以及保持人民警察心理平衡,从而更好地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 标签: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心理实质 心理成分 培育途径
  • 简介:如何对待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是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既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也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更是由其作为特殊群体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需要从统一战线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在当前突出表现为质疑批判意识强烈、思想观念自由独立、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具有双重影响。在处理党外知识分子个性这一问题时,应运用心理学方法,以个性化方法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 标签: 统一战线心理学 党外知识分子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