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后自身免疫脑炎(PVEA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收集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例PVEAE患者资料,分析症状学、脑脊液学、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等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男5例,女5例,年龄44(18,66)岁。9例两次脑炎发作间隔37(24,60)d,1例无明显间隔。病毒性脑炎峰期改良Rankin评分(mRS)4.5(4.0,5.0)分,恢复期mRS 2.0(1.0,3.0)分。自身免疫脑炎(AE)峰期mRS 4.0(3.0,5.0)分。AE期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10例(10/10),记忆力下降10例(10/10),运动障碍5例(5/10),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例(5/10),言语障碍4例(4/10),癫痫发作2例(2/10),意识水平下降2例(2/10),症状数4(2,6)个/例。AE期,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率为8/10,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10。神经影像学显示AE期8例病灶范围增大,1例病灶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AE期10例均给予一线治疗,2例加用长程免疫治疗,9例患者病情明显缓解,mRS为2.0(1.0,4.0)分,随诊mRS为1.0(0,2.0)分。结论PVEAE可呈典型双峰脑炎表型、假单峰表型或单峰表型,在AE阶段脑脊液抗体由阴转阳。需重视该病的识别与诊断,确诊后积极免疫治疗。

  • 标签: 脑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 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 简介:摘要免疫相关的皮肤病(炎症皮肤病、自身免疫疾病)是皮肤科的重要疾病,系统炎症是这些疾病难以控制、容易复发的根本性原因。借鉴风湿免疫治疗模式,对重度免疫/炎症皮肤病进行免疫抗炎达标治疗(T2T),以期减少系统炎症损害,长期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 标签: 免疫性皮肤病 系统炎症 达标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总结分析了54例IgG4相关自身免疫胰腺炎(IgG4-AIP)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男40例,女14例,年龄26~76(59.1±10.2)岁。结果发现IgG4-AIP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呈多样化,有部分AIP患者尤其是肿块型AIP患者在疾病初期的超声造影表现与胰腺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类似,在增强早期、增强晚期和延迟期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低增强表现,因此仅靠超声造影表现对其进行鉴别诊断是不可取的,应综合评估。

  • 标签: 免疫增生性疾病 超声造影 IgG相关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病例系列分析
  • 简介:摘要:蛋鸡养殖是全球畜牧业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对满足人们对蛋类产品的需求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蛋鸡养殖中的疾病和免疫问题仍然是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蛋鸡的免疫能,降低疾病发生率,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中。

  • 标签: 复合益生菌 蛋鸡免疫性 影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青年女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在血小板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出现进行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多次CT检查未明确病因,经磁共振成像(MRI)及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检查后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所致。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未改善症状,最终溶栓治疗失败而死亡。该例患者的临床经过提示ITP不仅仅是出血性疾病,也可以发生CVST这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疾病,甚至在血小板数目低下时也可发生。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窦血栓形成,颅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阶段内收治的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分有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采取标准剂量的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较之对照组的83.33%,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和淋巴细胞亚群波动幅度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的波动幅度明显(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较之对照组的26.67%,明显更低(P<0.05)。结论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免疫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的疗效,疗效与标准剂量治疗相当,但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且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安全更加显著,临床上可在保证利妥昔单抗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给药剂量。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 小剂量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组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为间充质细胞谱系能力的异质的多能非造血干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由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即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Ⅱ类分子以及一些其他协同刺激因子,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能力,这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在皮肤科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许多可能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治疗 免疫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最常共患的自身免疫疾病,共患是自身免疫疾病的重叠,还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二者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合并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常更为严重。本文对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关系的共同遗传基础、环境影响因素、免疫机制及组织学特征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性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双重抗体阳性自身免疫脑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低钠血症及意识障碍,血清抗LGI1抗体阳性,抗NMDAR抗体阳性,诊断为自身免疫脑炎,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联用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抗体转为阴性。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多重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利妥昔单抗相关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基础疾病为自身免疫疾病的PCP患者,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17~79岁。根据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基础疾病分为利妥昔单抗组和非利妥昔单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结果102例患者中,利妥昔单抗组7例(PCP起病前使用利妥昔单抗),非利妥昔单抗组95例;利妥昔单抗组年龄显著低于非利妥昔单抗组[(32.0±18.7)比(52.4±14.9)岁,P=0.010],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非利妥昔单抗组[(1 306±596)比(546±439)个/μl、(674±401)比(243±232)个/μl、(616±249)比(282±256)个/μl,均P<0.01],而B细胞计数、血浆IgG、血浆IgM均显著低于非利妥昔单抗组[0(0,0.2)比72.0(50.0,124.4)个/μl、4.0(2.6,5.8)比9.4(5.3,12.0)g/L、0.3(0.2,1.0)比1.1(0.6,1.8)g/L,均P<0.05],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利妥昔单抗组(0/7比57/95,P=0.007),而两组患者其余基线资料、重症PCP、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合并气胸或纵隔气肿、辅助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CD3+、CD4+、CD8+细胞降低可能并非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发生利妥昔单抗相关PCP的危险因素,B细胞降低伴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等体液免疫下降可能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上述特点也决定了此类免疫缺陷患者不容易合并CMV肺炎。

  • 标签: 肺炎,肺囊虫性 利妥昔单抗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特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