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神经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神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不同手术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和定向射频热凝术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治愈29例(42.65%),显效19例(27.94%),有效15例(22.06%),无效5例(7.35%),治疗总有效率为92.65%。对68例患者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6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12%。随访中,出现带状疱疹患者5例,张口轻度受限患者5例,患侧面部触觉轻微减退10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病患者中5例为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患者,3例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结论定向射频热凝术侵袭性小、短期内疗效好,但复发率较高;微血管减压术能从根本上去除病因,手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病率低,是治疗原发性神经较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菌掀针治疗原发性神经临床疗效。方法将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神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掀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掀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菌掀针,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有效率,VAS评分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79%,掀针组有效率为90.62%,掀针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掀针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结论无菌掀针治疗原发性神经有明显疗效。

  • 标签: 掀针 三叉神经痛 无菌
  • 简介:摘要2009年2月到2011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神经60例,并与同期采用西药治疗的30例对照,疗效较为满意。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综合方法 中西医结合
  • 简介:  济南脑科医院(原济南头颈外科医院)主要采用国际微创技术诊疗顽固性、复发性神经,神经、面肌痉挛手术,在柏林李光华以《微创功能性神经手术》的演讲

  • 标签: 三叉神经痛面 新突破 治疗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神经(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神经内镜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神经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神经患者中选取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9例。对参照组行传统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对实验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临床疗效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相比于参照组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结论对神经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缓解,将生活质量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广。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程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神经(TN)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112例TN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术前MRI影像学数据,包括:桥小脑区(CPA)面积比(健/患侧)、神经(TGN)长度比(健/患侧)、TGN夹角比(健/患侧)、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本组112例患者中,其中男49例,女63例;年龄20~82(59±9)岁,病程0.05~30.00(5.60±5.15)年。疼痛位于左侧43例(38.39%),右侧69例(61.61%);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复发11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程≥3年(HR=9.34,95%CI:1.12~39.07)、CPA面积比(健/患侧)>1(HR=27.47,95%CI:1.69~44.20)、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HR=35.39,95%CI:1.26~18.60)以及动静脉(HR=46.07,95%CI:2.74~27.75)是影响MVD术后复发的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病程≥3年、CPA面积比(健/患侧)>1、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动静脉是影响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TN痛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CPA面积 复发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神经较传统颅内半月节射频更容易实现对神经各分支的高选择性治疗,且穿刺针无需进入颅内操作,不会因穿刺针在颅内反复寻找责任支而引发颅内出血与感染,因而安全性更高。为实现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神经技术的同质化,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治疗 规范
  • 简介:摘要神经是临床上的难治之症,其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李显筑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认为瘀血、火毒是引起神经的重要病因病机,从而运用活血、解毒、止痛法对神经进行治疗,并自拟“活血解毒定痛汤”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活血解毒止痛 李显筑
  • 简介:目的CT引导下经圆孔外口射频热凝治疗神经(V2支)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3例神经病例,在局部麻醉下,采用GEBrigtSpeed16层CT扫描定位,经眶下裂入路圆孔,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神经。结果23例患者,经过CT下定位均能精确进行射频治疗,效果良好者22例;1例为轻微好转,仍需口服止疼药物。结论CT眶下入路达圆孔外口穿刺路径无大血管及神经,能精确定位穿刺针位置及深度,且在局麻下即可操作,方便安全,易于快速判断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V2支 CT引导 圆孔
  • 简介:摘要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是当今治疗神经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非直视下操作以及神经半月神经节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容易发生与眼科相关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因神经接受经皮穿刺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同侧视力光感丧失。笔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失明的可能机制及防范措施,并提出如何利用术中观察瞳孔变化来预警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眶上孔变异情况对射频治疗神经V1支疼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原发性神经V1支疼痛择期行CT引导下眶上神经射频热凝术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侧眶上孔形态,将患者分为有孔组(n=28)和切迹组(n=34)。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统计分析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疼痛数字评分(NRS)的平均秩次和有效率(NRS≤1分为有效),以及术后1 d、术后2年麻木程度的差异。并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术前NRS、术后各时间点NR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NRS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的平均秩次值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孔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53.6%、46.4%和0,术后2年分别为42.9%、46.4%、10.7%和0;切迹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29.4%、67.6%和2.9%,术后2年分别为55.9%、38.2%、5.9%和0;两组患者术后2年麻木程度较术后1 d麻木程度均有所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孔组与切迹组患者术后2年有效率分别为78.6%和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患者在术后除不同程度的穿刺点肿胀外,无其他近期及远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不同解剖变异类型,眶上孔射频治疗神经V1支疼痛的近期和远期有效率均较高;有孔型眶上孔远期有效率更高,除麻木外,无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较高。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 眶上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的关系,探讨术前卵圆孔CT重建参数对PBC术中球囊压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疼痛科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BC术治疗原发性神经患者20例。术前行颅底高分辨维CT重建,并于轴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最大横截面的长径、短径及卵圆孔面积。术中运用便携式电子测压计持续监测记录PBC术中球囊充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相关性分析检验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者PBC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卵圆孔最大横截面长径为(7.8±1.7)mm。PBC术中微球囊充盈时压力峰值(PM)为(194±27)kPa,开始压迫时微球囊压力值(P0)为(164±28)kPa,压迫120 s后微球囊压力(P120)为(135±20)kPa。相关性分析显示:P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r=0.56,P<0.05),与卵圆孔短径(r=0.24,P>0.05)、卵圆孔面积(r=0.36,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r=-0.09,P>0.05)均无相关性;P12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r=0.54,P<0.05),与卵圆孔短径(r=0.18,P>0.05)、卵圆孔面积(r=0.28,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r=-0.13,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神经患者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长径存在相关性,通过术前颅底高分辨CT对卵圆孔进行重建,可以为预测PBC术中球囊压力目标值提供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球囊压力 卵圆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合并神经病变(TN)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临床特征、免疫学改变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MCTD并发TN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MCTD合并TN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男1例,女11例,年龄(40±13)岁。1例以TN首发,10例以MCTD首发,1例两者同时发病。以雷诺现象(12例)、肺部受累(11例)、关节炎(10例)、手指肿胀(9例)及肌炎(6例)为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抗核抗体(ANA)及抗U1-RNP抗体均阳性,且抗U1-RNP抗体高滴度,7例血红细胞沉降率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肌酶升高。9例行瞬目反射试验,其中6例阳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原发病为主,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缓慢,但无进展。结论MCTD病情活动时出现TN,伴有TN的MCTD中ANA和抗U1-RNP抗体阳性率高,瞬目反射试验对明确诊断MCTD合并TN十分重要,治疗原发病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 标签: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三叉神经病变 雷诺现象 瞬目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神经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以及压迫系数(即球囊容积/Meckel′s腔体积比值)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MC治疗神经患者72例,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62±11)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测量Meckel′s腔体积,在术中记录球囊容积,并计算压迫系数。在术前(T0)以及术后1 d(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各时间点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BNI-P)评分、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BNI-N)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不同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n=48):患者疼痛未复发,且面部麻木程度轻;B组(n=19):患者疼痛未复发,但面部麻木严重;C组(n=5):患者疼痛复发。比较3组患者球囊容积、Meckel′s腔体积、压迫系数的差异,各组患者球囊容积与Meckel′s腔体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MC治疗神经的有效率为93.1%(67/72)。T0~T4时间点,患者BNI-P评分M(Q1,Q3)分别为4.5(4.0,5.0)、1.0(1.0,1.0)、1.0(1.0,1.0)、1.0(1.0,1.0)和1.0(1.0,1.0)分,BNI-N评分M(Q1,Q3)分别为1.0(1.0,1.0)、4.0(3.0,4.0)、3.0(3.0,4.0)、3.0(2.0,4.0)和2.0(2.0,3.0)分;与T0时比较,患者在T1~T4时BNI-P评分降低(均P<0.05),BNI-N评分增高(均P<0.05)。在总人群、A组、B组和C组中,患者球囊容积分别为(0.65±0.15)、(0.67±0.15)、(0.59±0.15)、(0.67±0.17)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eckel′s腔体积分别为(0.42±0.12)、(0.44±0.11)、(0.32±0.07)、(0.57±0.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球囊容积与Meckel′s腔体积均呈线性正相关(r=0.852、0.924、0.937、0.969,均P<0.05)。A、B、C组患者压迫系数分别为(1.54±0.14)、(1.84±0.18)、(1.1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未出现死亡、复视、动静脉瘘、脑脊液漏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MC治疗神经术中球囊容积与患者Meckel′s腔体积呈线性正相关,不同预后患者的压迫系数不同,压迫系数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Meckel′s腔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PHN)是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以抗神经为主。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是一线药物,米罗巴林是加巴喷丁类的第代药物,镇痛作用更强而持久。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治疗<3个月的PHN已得到临床认可,高频SCS和簇状SCS等新刺激模式正不断用于临床。女性、年龄、合并有慢性疾病、前驱痛、皮损面积、急性期疼痛程度是带状疱疹进展为PHN的关键因素。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早期镇痛,可以预防PHN,也可接种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VL)和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RZV的有效率更高,效用更持久。

  • 标签: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