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后路椎弓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共计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该方法在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对比,治疗后患者脊柱前凸恢复情况与Cobb角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脊柱侧弯患者实施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应用后路椎弓固定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有效矫正患者侧弯脊柱,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治12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采用后正中经肱三头肌,双钢板固定治疗。结果(1)本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2个月,平均(16.29±5.06)个月;手术时间90-180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22个月),未发生桡神经损害症状。(2)治疗前,本组Mayo肘关节评分优良率为50%;治疗后为91.67%,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C型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钢板 内固定 肱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椎弓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椎弓固定法进行治疗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手术方法。结果28例患者在手术后的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均得到明显的恢复,椎体高度均未出现降低,未出现断棒和断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分析,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椎弓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脊柱恢复稳定。

  • 标签: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对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使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均施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方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均行1~2年的随访,随访显示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且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突、下沉和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比较(P<0.05)。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0%)。结论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椎手术体位摆放中使用头的护理配合。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30例行颈椎手术的患者,均应用头型头架,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加强体位摆放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经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手术体位摆放中使用头的护理配合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头钉 颈椎后入路手术 体位摆放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固定术后椎弓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为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200例实施胸腰椎骨折固定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实施胸腰椎骨折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椎弓螺钉断裂的原因,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断裂时间等,分析引发椎弓螺钉断裂的原因。结果在本研究的200例患者中,出现椎弓螺钉断裂的为20例,发生率为10.0%,AF系统断裂的为12例,RF断裂的患者为5例,中华长城椎弓系统断裂的为2例,USS断裂的为1例,断裂的患者其位置均在杆连接1.5cm处,并且大部分浑浊军事在取固定物是发现固定断裂,发现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0个月,平均为(10.12±0.33)月。结论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将椎弓螺钉断裂的引发因素进行预防,进而降低椎弓螺钉断裂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愈合效果,保证患者的健康。

  • 标签: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断裂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正中单一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固定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手术操作复杂性、并发症和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腰椎单一节段椎间融合术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的影像、手术及临床资料。按行PLIF或TLIF手术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半年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评分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有78例患者具有完整资料。其中TLIF组30例,PLIF组48例。2组患者年龄、发病节段、术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分别为114±28min、134±48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56±42ml、236±58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48±28ml、212±36ml,手术并发症在TLIF组明显少于PLIF组。术后1周2组疼痛评分有显著差异,术后半年2组3种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腰椎TLIF手术相对于PLI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早期疼痛轻,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TLIF手术可以作为腰椎融合术的常规选择术式。

  • 标签: 后正中入路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rbralcompressiou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经椎弓行PVP或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性压缩骨折对19例,其中,PVP组12例(14个椎体),PKP组7例(7个椎体)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PVP手术患者12例,14个椎体,均采用双侧椎弓注入骨水泥,平均量4.5ml,术前VAS评分8.40,术后VAS评分2.72,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1.2mm,椎体前缘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PKP手术患者7例,7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注入骨水泥,平均量5.2ml,术前VAS评分8.12,术后VAS评分2.57,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2.8mm,椎体前缘渗漏1例,无椎间盘渗漏。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没有出现椎管内渗漏及神经压迫症状。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骨折最常见于胸腰段椎体(T11、T12及L1),PVP及PKP手术在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经椎弓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并发症少。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PKP明显优于PVP。

  • 标签: 椎弓根入路 PVP PKP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正中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65(51.3±12.3)岁。SchatzkerⅤ型10例,Ⅵ型5例;双柱骨折9例,三柱骨折6例。采用前正中结合内侧手术,骨缺损均行植骨。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4(14.4±3.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5.2±1.3)周。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翻角在术后即刻[(9.2±1.3)°、(85.1±1.7)°]及术后12个月[(8.9±1.2)°、(84.5±1.6)°]分别与术前[(2.8±1.6)°、(73.7±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9~18分,平均(15.1±2.5)分,优3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3.3%;HSS评分66~98分,平均(85.1±9.3)分,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可完全伸直,屈曲100°~135°,平均(117.7±11.3)°。1例前正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经清洁换药3周愈合。结论前正中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根据适应证选择使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膝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椎弓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中的130例,把患者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65例患者,对比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医院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皮椎弓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经椎弓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法对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判断经椎弓伤椎植骨愈合情况。方法收治胸腰椎骨折的患者39例,均行后路椎弓螺钉固定,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四法组19例(传统组)、后路经椎弓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固定组20例(联合组)。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再次入院取出椎弓,两组均未断。两组患者一期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3d及取出固定前两组椎体丧失高度及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取出固定伤椎高度及凸Cobb角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椎体高度纠正、恢复脊柱生理弯曲作用显著,即时手术效果相仿,取出椎弓螺钉伤椎高度及凸Cobb角变化情况联合组优于传统组,联合组伤椎愈合更佳。

  • 标签: 后路椎弓根 四钉法固定 胸腰椎骨折 Cobb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短节段椎弓固定联合重组人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短节段椎弓固定联合重组人BMP-2与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措施,分析手术前后及随访期的指标情况。结果在术后,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于Ⅰ期全部得到愈合,且无感染以及创面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于术前测得Cobb角的愈合趋势较好。在伤椎前缘的高度压缩率方面,术前较术后有显著降低,伤椎的骨缺损发生率为10%(4/40),研究测得本组骨缺损程度在(2.67±0.62)%。显示患者的整体手术效果较为良好。结论短节段椎弓固定联合重组人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可有效地维持椎体的高度,同时降低对伤椎骨的缺损程度以及避免骨缺损的发生。

  • 标签: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重组人BMP-2 同种异体骨植骨 胸腰椎爆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与改良内侧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和对照组(改良内侧),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后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正侧位X线片上道尖端位置判断枢椎椎弓螺钉置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患者40例颈椎CT数据,男24例,女16例,年龄(47.6±13.2)岁。基于Mimics软件三维模型重建及X-ray功能,模拟枢椎椎弓螺钉置及其正侧位片的透射。模拟螺钉道尖端位置在正位虚拟片上由内至外被分为5个区域(区域Ⅰ~Ⅴ),虚拟侧位片上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区域a、b),通过调整螺钉方向,使得道尖端在正位及侧位虚拟投影上分别位于对应的10个位置区域(每个区域80个螺钉),并通过CT分析其准确性,判断是否穿破椎弓内侧壁或椎动脉孔。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34例行枢椎椎弓螺钉置的患者(共置入枢椎椎弓螺钉67枚)的正侧位X片和术后CT数据,男18例,女16例,年龄(45.8±14.1)岁。以同样的方式划分道尖端在正位及侧位片上的位置,分别统计对应10个位置上的螺钉数量,并通过CT分析判断各枚螺钉是否穿破椎弓内侧壁或椎动脉孔。结果影像学模拟置研究结果显示,模拟螺钉道尖端在区域Ⅳ和区域Ⅴ其椎动脉孔穿破率分别为75.0%(120/160)和100%(160/160),而在区域Ⅰ时其椎弓内侧壁穿破率为85.6%(137/160)。区域Ⅱ和Ⅲ内置失误率相对较低,其中位于区域a的模拟螺钉表现更优于区域b,区域a-Ⅱ和a-Ⅲ的置椎弓内侧壁穿破率分别为7.5%(6/80)和0,椎动脉孔穿破率为0和21.3%(17/80)。影像学回顾性研究中同样显示区域Ⅰ、Ⅳ和Ⅴ螺钉失误率较高,区域Ⅱ和Ⅲ失误率相对较低,其中区域a-Ⅱ和a-Ⅲ共15枚螺钉且未发生任何椎弓内侧壁和椎动脉孔的破坏。结论区域a-Ⅱ和a-Ⅲ是枢椎椎弓螺钉置道尖端位置的“安全区域”。通过分析正侧位X线片上道尖端所在区域,术者可以确定合理的置轨迹,预防颈髓和椎动脉的损伤,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枢椎 椎弓根螺钉 钉道尖端 枢椎椎弓根内侧壁 椎动脉孔 横断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