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该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冠心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已经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因此,如何普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高基层医院医生介入治疗的水平,是关系到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做好岗前培训、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开展PBL教学模式对尽快提高基层医生介入治疗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介入治疗 进修医生 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正常组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单支病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增大(P<O.05)。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泛,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行支架植入术后QTd明显减短。QTd能成为临床上预测冠脉病变及支架植入术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QT离散度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指出通过64层螺旋CT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将为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 标签: 螺旋CT 冠状动脉 成像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获益仍然存在争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CTO-PCI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未能改善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应变作为一个反映局部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LVEF发现心肌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采用心肌应变对CTO-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评估,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心肌应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两组:无MS组和有MS组。2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在10 422例PCI患者中,无MS组5 656例(54.27%),有MS组4 766例(45.73%)。MS组患者年龄更小、男性占比更多,合并症更多,两组在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比例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显示:MS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组(12.0%比10.0%,P<0.001),这主要是由于MS组的再次血运重建比例显著高于无MS组(9.5%比7.9%,P=0.003)所致。COX分析显示: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MS组分分析中:糖代谢异常是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行PCI术患者中,有MS者在2年随访期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者,且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MS组分中,高血糖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呼吸、心率及冠脉钙化伪影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使其在检查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进行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山东某医院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5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此150例患者图像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吸、心率及冠脉钙化伪影进行对比分析图像合格率。结论: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主要为:心率过快、呼吸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等,对于不同影响因素有不同解决方法,改变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CTA 影响因素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OMT)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术后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PCI的3 812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院内及其出院后1、6、12个月的OMT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n=1 299)和非OMT组(n=2 289)。应用χ2检验比较组间MACCE的差异,筛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意义的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术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 588例(224例失访)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OMT应用比例为58.8%(2 110/3 588),随访12个月坚持OMT的患者有36.0%(1 293/3 588)。OMT各组分药物的应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随访12个月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从75.3%(2 701/3 588)和75.1%(2 692/3 588)降至59.1%(2 122/3 588)和53.0%(1 903/3 588)。应用Pearson χ2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疾病的数量、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病变支数、病变类型、Gensini评分、随访期间坚持OMT和吸烟的情况与PCI术后MACCE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PCI术后坚持OMT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71,95%CI:0.300~0.734, P=0.001)。结论PCI术后OMT应用非最优,应用比例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值得更加关注。PCI术后坚持OMT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术后MAC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优化药物治疗 预后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广范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然而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将CT心肌灌注(CT-MPI)以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FFR)等功能学显像整合到CCTA工作流程中,提高C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及对患者预后判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这些CCTA功能学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辐射剂量,以及FFR-CT的准确性方面。因此,本文将对CT-MPI和FFR-CT等CCTA功能学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CT-MPI与FFR-CT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肌灌注 血流储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特征、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PCI)患者673例。根据CTO闭塞段前后5 mm范围内是否有分支(直径≥2 mm)发出,将患者分为分叉组(337例)和非分叉组(336例),年龄、血管直径等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Q1,Q3)表示。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介入治疗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叉组患者年龄为60(51,65)岁,男性占86.6%(292例);非分叉组患者年龄60(52,66)岁,男性占83.0%(279例)。CTO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其中三支病变占59.9%(403例),双支病变占25.4%(171例)。分叉组靶血管病变以前降支为主(62.3%,210例),非分叉组靶血管以右冠状动脉更多见(56%,188例)。分叉组靶血管直径为2.91(2.71,3.24) mm,大于非分叉组的2.80(2.55,3.13) mm(P<0.001)。88%(592例)的患者采用正向技术开通闭塞冠状动脉,而分叉组正向开通技术使用比例(91.9%,307例)比非分叉组(84.8%,285例)更高(P=0.012)。72.8%(490例)的患者取得CTO-PCI造影成功。共有10.8%(7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叉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5.9%(20例)高于非分叉组2.7%(9例)(P=0.038)。结论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较常见,靶血管多见于前降支,且靶血管直径更大,介入开通更多采用正向策略,伴随更多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 标签: 冠状血管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3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接受脑动脉造影术的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39例。急诊筛查至诊疗过程结束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可以安全及时有效地救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组271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死亡率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271例患者年龄(62±10)岁,男性201例(74.2%),随访时间[M(Q1,Q3)] 12.5(10.1,14.5)年,在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中,46例患者死亡(17.0%),20例为心源性死亡(7.4%),共38例发生心肌梗死(14.0%),15例发生卒中(5.5%),63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23.2%)。年龄(HR=1.041,95%CI:1.003~1.081,P=0.033)、肌酐(HR=1.028,95%CI:1.014~1.042,P<0.001)、糖尿病(HR=1.924,95%CI:1.053~3.514,P=0.033)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HR=0.972,95%CI:0.953~0.992,P=0.007)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在中位数长达12.5年的随访中,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尚可,年龄、血肌酐、糖尿病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联体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经PCI术后患者91例,根据其术后有无参与医联体运动康复管理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3个月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运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脂达标率(74.1%比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患者1个月后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这7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在RP、GH、VT、SF、RE、MH这6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管理有助于胸痛中心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探索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医联体 胸痛中心 运动康复管理
  • 简介:摘要探讨舒适护理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所做冠状动脉造影病人200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舒适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舒适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舒适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