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摘要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AS)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有关aCAS筛查的获益与风险意见不一。为进一步明确相关问题,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展开讨论,结合了国内外研究进展、aCAS的循证证据和我国国情制定本科学声明。本声明提出对于普通人群不推荐常规开展颈动脉筛查,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及相关人员开展aCAS人群评估及管理的理论性及可操作性,同时也提出了需要开展深入研究的临床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脑梗死 颅内动脉硬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筛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相同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98.4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4.84%,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稳定斑块49.23%,稳定斑块50.77%,对照组不稳定斑块50.00%,不稳定斑块50.00%,两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扁平斑18例,软斑20例,硬斑10例,混合斑17例,对照组扁平斑10例,软斑15例,硬斑13例,混合斑18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种类,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硬化斑块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212例入选病例监测24h动态血压和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IMT),记录各血压值,计算血压晨峰值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观察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中AASI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AASI、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较其他因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密切。结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有更佳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压晨峰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12月 31 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为颈动脉蹼或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蹼患者资料,共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7(55±11)岁。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正确与否分为超声漏诊误诊组(MD组,10例)和超声正确诊断组(CD组,32例)。MD组较CD组的颈动脉蹼易合并斑块(100.00% 比12.50%)、局部血管重度狭窄(70.00% 比0)或闭塞(30.00% 比0)(均P<0.05),也更常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0.00% 比28.13%)和颈动脉其他部位斑块(100.00% 比37.50%)(均P<0.05)。此外,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准确率高于CTA(76.19% 比59.52%,P=0.039)。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动脉蹼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横断面研究
  • 作者: 郑烜 胡卫民 胡吉波 陈仁彪 李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3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肾内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核医学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透析相关窃血综合征是血管通路建立后因血液分流导致肢体远端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同侧肢体出现缺血等临床综合征。本文报道病例为启用左上臂肱动脉-头静脉相吻合的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时出现左侧肢体疼痛,影像检查发现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合并左腋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治疗开通了流入道动脉的病变后,患者症状缓解。

  • 标签: 肾透析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必泰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的疗效。方法67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脂必泰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脂必泰组口服480mg每日2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脂必泰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脂必泰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服用脂必泰可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预防脑卒中复发。

  • 标签: 脂必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壁内血肿型颈动脉夹层(CAD)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由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56例(61支CAD),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以14 d为界。于发病后3、6、12个月行CDU随访,根据随访12个月的结果分为完全再通组和不全再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组36支,3、6、12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42.6%(26/61)、55.7%(34/61)及59.0%(36/61);不全再通组25支:残余狭窄26.2%(16/61)、持续闭塞14.8%(9/61)。完全再通组与不全再通组比较: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的比例、壁内血肿的回声类型、血管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OR=5.625,95%CI:1.302~24.293,P=0.021)、低回声壁内血肿(OR=4.888,95%CI:1.304~18.320,P=0.019)与完全再通呈正相关,夹层血管闭塞(OR=0.234,95%CI:0.059~0.932,P=0.039)与完全再通呈负相关。结论CDU显示对于低回声壁内血肿型CAD,急性期药物治疗完全再通率较高,夹层血管闭塞者完全再通率降低,及早评估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超声检查 随访 再通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Willis环作为一级侧支在发生脑动脉狭窄时会导致脑血流的重新分配,完整的Willis环可起到代偿作用,从而维持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既往关于Willis环与脑动脉狭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外颈动脉狭窄,关于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血流的关系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Willis环解剖变异及生理功能进行回顾,重点对Willis环变异对颅内动脉狭窄血流分布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估方法。

  • 标签: Willis环 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多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造成急性脑梗死重要病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也与疾病发生存在密切关系。相关研究证实,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其更容易形成微血栓,并发生脱落阻塞脑血管,诱发急性脑梗死【1】。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老年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技术要点、围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至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CAR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例,以颈总动脉入路,在颈动脉-股静脉逆向血流保护下,行颈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达到解除狭窄、重建血运的目的。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左侧TCAR 2例,右侧TCAR 1例。共植入颈动脉支架3枚,手术时间分别为65、59、55 min,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13、18、11 min,颈总动脉阻断血液逆流时间分别为15、20、13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分别为20、25、15 ml。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分别随访7、7、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通畅。结论TCAR采用经颈动脉入路,颈动脉-股静脉持续逆向血流的脑保护系统可有效预防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卒中发生,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保护装置 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