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接受论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等等。这些理论一反传统的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并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 标签: 中国文论 诗学史 文学接受理论 邓新华 古代 教授
  • 简介:唐代李善以来,陆机《文赋》“浏亮”一词被释为“清明”、“清畅明朗”。有的学者认为其所指是魏晋“新体赋”。本文认为“浏亮”义同“嘹亮”,在当时被用来形容声音的高远嘹亮。陆机不只用它来形容赋的音韵嘹亮,而且藉由“听声类形”、“心想其状”的通感方式,兼指赋的辞藻铺排、文采富丽。“体物而浏亮”是陆机心目中赋的理想风貌。毫无疑问,具有这种风貌的,当首推汉代的体物大赋。陆机高度肯定左思大赋作品《三都赋》,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 标签: 《文赋》 浏亮 听声类形 通感批评
  • 简介:人类是天生的哺乳者,但不是天生的喝牛奶者。人类喝牛奶的最早记录出现在6000年前古巴比伦一座神庙中的壁画上。同在那个时期,古埃及人已经使用牛奶作为祭品,埃及神话中象征丰产和爱情的神哈索尔就长着一颗奶牛的头。

  • 标签: 牛奶 中国人 古埃及人 古巴比伦 天生 人类
  • 简介:摘要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至1945年抗战胜利,十多年间,中国所作抗战歌曲约有四千多首,曲调含中外古今,歌词多为应时新创。在歌词创作中古典诗歌形式占有一定分量,《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均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而其中宋词尤为突出。在以古典诗词形式创作抗战歌曲的作者群中,卢前最具自觉性,数量亦居前列。这类歌曲在鼓吹、张扬时代精神,奋起抗击外族侵略的伟大民族战争中,同样起到了投枪、匕首的作用。

  • 标签: 抗战歌曲 时代精神 古典诗词 卢前
  • 简介:一下了四天雨,积雨云仍然低悬,空气里弥漫着凉浸浸的水汽。夜格外黑。四人在山间夜行。领头人拎着马灯,灯身罩着黑布,只留下方一小截透出黄色光晕,勉强照亮泥泞的山路。后面三人得脚挨着脚走,不然一片漆黑里,完全不知该往何处下脚。他们走得慢,身上的铁器又缠了布,起脚时除了稀泥的粘黏声,几乎没有一点声响。从远处看,这只是一个微弱的红点,缓慢移动在离地二三十米的夜幕里。其轨迹,勾勒出隐藏在黑夜里的山路曲线。他们一声不吭地走了一刻钟,从一道山脊拐弯,转到山的另一面。目光不自觉地往下

  • 标签: 月清 缓慢移动 一刻钟 男人五十 满脸通红 铁峰山
  • 简介:该书原著者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是李家源先生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韩国自箕子时代起历代重要汉学著作和汉学作家,

  • 标签: 韩国 文学史 汉学家 治学严谨 李退溪 影响力
  • 简介:清人的“词”观念是在传统诗学启发下的一个词学话语,是南宋以来词的尊体运动的延续。南宋词人已有“词”意识的自觉,主要表现在:一、辛派词人以“入世”的态度写词,词人情怀常因事而起,时有词作与重要事件相关联;二、南宋中后期在复雅风气的指引下,强调词的比兴特质,词人常有意识地借怀古、咏物对现实加以褒贬;三、宋元之际,出现刘辰翁“用经用”的词学观,强调词的社会价值,其词常以词评事、以词评人,已初步具备了“词”的文学特质。

  • 标签: 南宋 词史
  • 简介:中国酒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酒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气息,中国旅游文学中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自成体系,其价值体现就是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艺术文化的集合体。中国旅游文学可以说与酒有着很深的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物质的酒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普通黎民还是达官贵人,

  • 标签: 旅游文学 酒文化 古代 文化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作品
  • 简介:《环球人物》十月号(上),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专访,云:“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 标签: 文学史 微观 收入 诺贝尔文学奖 煤油灯 莫言
  • 简介:因为一个人我看见众灵的生活——海男一此前好像还没有人说过八大山人是'鬼才',但反复观摩他的画作,思考他的人生,进而联系他所处的时代与南昌地域文化的特点,恐怕得出这个看法是难免的。或许它可以是通向八大的另一个入口。外地人喜称南昌人为'南昌鬼子',却不知真正的'鬼子'鬼在哪里,真正的南鬼子是谁。时下为了炒作某商界或艺文界人士也往往先给戴上一顶'鬼才'帽子,以此突显他的才能别出一格,或日'商界鬼才'、'文坛鬼才'、'画坛鬼才'等等,多不胜数。其实我想,这顶帽子是不好戴的,说

  • 标签: 八大山人 地域文化 顶帽 人我 陈子庄 人说
  • 简介:随着《中国诗歌通史》①各卷本的出版,少数民族文学史书写又一次在诗歌领域完成了自身的实践。尽管,结合笔者参与的《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80、90年代”部分的写作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写作,但其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具体探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为少数民族文学写作提供某些经验乃至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诗歌 写作问题 90年代 当代史 通史
  • 简介:清初的"庄氏狱",因庄廷鑨其人"私撰"明史而兴,牵连甚广,死难者甚众。其情节大致是,庄廷鑨购已故朱国桢所撰明史,召集宾客加工成书。庄死,其父刊行。有吴之荣者,因贪赃罢官,将庄氏作为把柄欲诈取钱财,并图复职,诈财未遂,即向官府告讦,致兴大狱。该列名"参阅"(亦作"参订")的二十四人中,颇有当时的知名人士,无不牵连在案。这些人的下场,据翁广平《书湖州庄氏狱》(《查继

  • 标签: 庄廷鑨 陆圻 傅以礼 庄氏史案 晚明史籍考 罪惟录
  • 简介:诗集《女神》已经成为一个关于文学记忆的历史存在,而在《女神》存在的历史进程中,其版本、文本的衍变,则是一个重要的构成。文学的叙事方式和研究模式,对于《女神》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新文学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形成之初,对于《女神》的阅读,恰恰忽略了版本、文本衍变的因素。这是从学术意义上去回顾《女神》研究所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女神》 文本 文学史 阅读
  • 简介:本文由鲁迅编纂“人”之设想人手,指出历史的兴味及对理想人性的追求,才是鲁迅这一设想的意图所在。再由此上溯浙东学派的治学特色,重之风以及对人性的关注正是这一学派的治学传统,鲁迅编纂“人”的设想正是在浙东学人的直接启发下形成的。不仅如此,某种意义上鲁迅“立人”方案的提出以及国民性批判亦是对于这一传统的自觉继承,即延续了浙东学人长期以来对最理想的人性的不懈追求。

  • 标签: 浙东学派 鲁迅 理想人性 关联 精神 治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