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1987年,我师范毕业,被分派到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教书。学校坐落在山梁上,十来个老师,大都是民办老师,家就在附近村子里,平时吃住都在家,务农教书两不误。一到放学,学校就空落落的,只剩我们几个离家远的年轻人。潘新的办公室和我的紧挨着,走动方便,于是就成为我最先熟悉的老师。潘新也是民办老师,高中毕业,教三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三十多岁,个子瘦小,板寸头,方脸,留着鲁迅式的胡子,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一条缝,黄白的

  • 标签: 潘新 一所 结婚生子 酒坊 醉了 活色生香
  • 简介:汉字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印欧语系文字最大的特点是表音,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则在于他的表意性。郭沫若在他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中,通过汉字形体、构件及构件之间的联系探求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从形体分析初文、孳乳字本义;通过分析汉字造字理据分析字义;追溯文字形体的发展,校正文献文本;对汉字的用字现象与意义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 标签: 郭沫若 因形求义 形体构造 造字理据
  • 简介:义理、考据、辞章分途后,朴学家与文学并不是彻底绝缘。李汝珍和俞樾身为朴学家,即分别创作和改编了长篇章回小说《镜花缘》和《七侠五》。细读二书,不难发现二人的小说创作都受到了朴学的很大影响。朴学所具有的元素如“崇实”、“思辨”、“致用”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对小说叙事语言的精炼、故事结构的优化贡献尤其突出。

  • 标签: 朴学 小说 关系 《镜花缘》 《七侠五义》
  • 简介: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诠释学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某些理论表达似乎已不言自明地成为“中国诠释学”的命题。在这种大而化之的逻辑之下,“依经立”也被定义为意义建构与生成的重要模式。然而,对于“依经立”的理论化与现代化.其首要任务是在“意之辨”中“还原”其自身的意义场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并借之以西方现代诠释学.“依经立”的“生存论形式构架”及“诠释循环”的诠释学内涵才能够真正地向我们显现。

  • 标签: 依经立义 义意之辨 意义生成 生存论形式构架 诠释循环
  • 简介: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 标签: 颠覆 忠孝 《天主实义》 异化翻译 《圣经》
  • 简介:《墨子·贵》,墨子曰:"万事莫贵于。"墨子认为,,为天下之良宝,比生命更可贵。为了捍卫正义,也可以去厮杀,去战斗,去牺牲。只有"贵于其身"的人,在与生不可兼得的生死关头,才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当今社会,需要人们舍生取义的生死关头并不多,更多的是在与利之间的权衡、取舍、定夺。这一点,身为上海万事红燃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俞喜忠深有体会。"万事红",即取道于"万事莫贵于",并以此为公司立身发展之宗旨。

  • 标签: 技术发展 燃气管 生死关头 贵义 捍卫正义 良宝
  • 简介:吴历(字渔山,1632-1718)研究在明清天主教和中国绘画史研究领域都并非新鲜的话题。自20世纪初中国历史学学者开始整理吴历生平资料并辑录和笺注其诗画作品以来,关于吴历的研究成果持续不断地涌现。无论是陈垣(援庵)于1937年撰写的《吴渔山先生年谱》、方豪写于1969年的《吴渔山神父领洗年代、晋铎地点及拉丁文造诣考》,还是当代的吴历研究专家章文钦,在其吴历研究著述中都曾留意过吴历何时皈依天学(即天主教)这个问题。

  • 标签: 吴历 皈依 教授 学时 中国绘画史 中国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