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6 个结果
  • 简介: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构成影响近古文观念的三大要素。朝代更替与民族关系构成近古政治变迁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对作家的文体选择与创作的审美风尚影响深远。理学与心学的消长演变不仅成为区别宋、明文学观念异同的核心要素,甚至牵涉到清代文学观念的重要学术背景。自宋代以来日益增强的江南地域文化观念不仅与王朝更替、民族关系互为影响,构成种种内涵复杂的文学思潮,而且不同层级的地域文化与文学板块形成更为多层面的观念互动。因此,民族关系、理学观念与地域色彩这些文化要素综合起来,构成近古文观念的文化语境,深深影响到近古文观念的内涵与属性。

  • 标签: 文学传统 民族关系 地域文学 地域色彩 兼论 清代文学
  • 简介:诸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论及20世纪20、30年代文坛时,只有浪漫主义思潮与写实主义思潮的“双峰对峙”,只有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惟独见不到古典主义思潮的踪影。如若卸却政治判断的预设,纳入现代性历史语境之中,从学术史角度考察,从历史真实出发,学衡派与新月派于内在学理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新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有着发端、演进、高潮的历史进程,有着自身理论体系和创作业绩。它对于因历史现代性的偏执而导致的人文精神失落及学术衰微的中国现状提出了质疑与抗衡,构成了推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力。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主义思潮 古典主义 发端 历史现代性 文学思潮
  • 简介:洛阳向被称为书法圣地,历代皆有墨迹石刻与历史文献印证。河南地区从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一公元前13世纪)一直到晚明初清书法家王铎(1592--1652),不断地在中国书坛上占有绝对的位置。就洛阳及周围地区在中国书学史所起的作用而言,不难看出中古时期(3一lO世纪)该区域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可胜数的名家与书法高手,井留下了一群魅力不朽的遗迹。无论从史料、石刻、墨迹等媒介考虑,中古洛阳为东漠(25—220)、曹魏(22t)一265)、西晋(265—317)、北魏(386--534)、唐代(618—907)的主要行政与文化中心,贵族官僚、士大夫僧人,或出生于此地,或囚政治、宗教、文化等关系,都曾经迁至抑或游至洛阳,因而留下了可贵的书法硬件载体及软件记载。本文拟对中古洛阳书学环境的主要特点作一些介绍,并且将有关洛阳地区主要书法作品作一些说明。

  • 标签: 政治文化 艺术文化 文字学知识 书法修养
  • 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敬畏经典,继承传统"的口号,并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增加了"审读"环节,使评审机制及流程管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征稿函》特别强调"文字审读":"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

  • 标签: 评审机制 印文 文字审 书法篆刻作品 书写内容 篆法
  • 简介:文学史者不会不谈唐宋的古文运动,而谈古文运动不会不谈韩愈,而谈韩愈又不会不谈他的具有重要古文思想的书法文献《送高闲上人序》。但治书法史者或有论韩愈及其《送高闲上人序》者,但鲜有论古文运动对书法之影响者。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作为自觉的自身解放运动,直接影响了唐宋书法由尚法向尚薏的转变和文人书法的兴起、发展与成熟凸显。

  • 标签: 古文运动 书法文献 唐宋 解放运动 文人书法 文学史
  • 简介:一、古意的理解从元代赵孟頫的古意论到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再到清初四王的摹古,这些绘画风格与理念奠定了中国晚期传统绘画的主流地位,古意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画定义为以"意"为主导的绘画模式。

  • 标签: 董其昌 中国绘画
  • 简介: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无限发展与延伸的“戏剧性”的历史。之所以如此界定,正是说明历史是对立而统一、唯物而辩证并以矛盾冲突的方式和规律向前运动的。倘若这一理念被认可,则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将毫无例外。“存在决定意识”。人类意识形态形、质运动发展的轨迹自然必具某些戏剧性,恐当是无疑的。以此来鸟瞰纳

  • 标签: 人类意识 动作性 语言动作 东主 东巴经 文学特征
  • 简介: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门综合视听艺术中的重要角色,伴随着电影的发展也愈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在深化电影主题、刻画人物、表达电影深层次的意义和电影背后的隐喻等方面,有着严谨构思和深刻内涵的古典音乐显然更适合电影。电影中古典音乐的运用是一个颇为复杂和谨慎的课题,只有找到合适的契机,使古典音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电影中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 标签: 电影音乐 古典音乐 运用
  • 简介:十二生肖起源很早,先秦典籍中不乏零星的记载。但作为具体的图像或视觉形相出现,大约始于南北朝。在隋唐时期,十二生肖图像大兴,铜镜饰纹、墓志边饰、石椁线刻,以及各种材质的陶俑都有此类形相。将以上十二生肖形相作为整体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一图像系统,在唐中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十二生肖由原来拟物化的动物形相,转变为兽首人身的拟人化形相。本文在综合相关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对十二生肖唐中期这一形相的转变做相关探讨。究其原因,十二生肖拟人化形相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外来图像的图式,尤其是佛教图像的直接影响。

  • 标签: 十二生肖 形相 兽首人身
  • 简介:笔者担任学校古筝校本课程教学多年,根据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之可行性、适用性和普及性。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证明,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古筝普及教育仍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 标签: 校本课程 古筝教学
  • 简介:<正>目前,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变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十分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了历史前进。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生活,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断的探索,拿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来为人民服务,

  • 标签: 审美理想 社会生活 托尔斯泰 文学作品 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
  • 简介:《博物志》作为西方艺术史早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记载了公元一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世界的传统思想与艺术脉络,有所侧雩地描述了古罗马人在艺术收藏与赞助领域的趣味与智性世界。其中,肖像作为古罗马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品,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与社会功能都带有古罗马世界深深的烙印。本文以梳理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为出发点,通过探寻古罗马肖像艺术所处的历史情境,蓟析老普林尼笔下的肖像艺术传统与具有写实倾向的罗马式肖像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试图还原历史的语境来理解肖像艺术在老普林尼时期以纪念性为主的社会政治功能。

  • 标签: 《博物志》古罗马 肖像 写实 纪念性 功能
  • 简介:古代歌曲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是最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的。因为古代歌曲与近当代歌曲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演唱者对这类歌曲比较难以掌握,对整个作品了解不深入,找不到作品演唱的深刻内涵,而古曲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特征与意义。所以,要想正确的演唱这类古代歌曲,就需要对古曲的历史背景、作者情况、演变过程以及歌曲的创作特征做一具体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其中真正了解歌曲的历史意义、存在价值和其艺术特点,这样会给演唱找到可以遵循的理论支持,使演唱找到正确的定位。

  • 标签: 古代歌曲 背景 沿流 诗词 结构
  • 简介:对于金圣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平研究、思想研究、文学评点研究;而对于其文学批评的研究,一向多集中于《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至于其散文批评几近被埋没,近百年来少有人系统研究。其实,金圣叹在散文批评方面出手不凡,于开掘中总结,继承中发扬,在古代散文批评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金圣叹以先秦、两汉、唐宋文为主要批评文本,舍思精切,妙阐幽微,随意挥洒,处处见“我”,形成其散文批评的主要特点:注重“真心”,将创作主体的心态置于审美主体观照之中,贵于从心地流出的真情至性,尤重散文创作艺术的分析鉴赏和理论总结,识见高超,颇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金圣叹 《才子古文》 评点 散文批评
  • 简介:此帧家书是许承尧先生从敦煌写经褙纸中揭出。后附近人汪律本、何振岱、程炎震、吴承仕、方莆光、李景堃等人题跋三页,合装成册。为晚唐咸通七年(八六六)物。安徽省博物馆藏《唐二娘子家书》,纸本,一页。纵三十一厘米,横四十三点四厘米,右上角四行文字残缺。现存十九行,行二至十九字不等,全文约二百四十余字。

  • 标签: 家书 唐二 十九 娘子 十三点
  • 简介:文字是一种抽象图形,早在古代,文字就作为服饰图案纹样出现。使用文字作服饰图案,具有寓意明确、造型规范等特点。现代,用作服饰图案的文字较多,世界各民族文字当作图案运用较为普

  • 标签: 中的应用 文字服饰 服饰设计
  • 简介:中古时期敦煌地藏信仰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伴随着经典及疑伪经、灵验故事的传播而不断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本、图像与仪轨三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本文通过敦煌遗书及相关佛教经典的解读,试图从敦煌遗书记载之地藏信仰仪轨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出发,通过对如地藏忏法、地藏菩萨十斋日和七七斋等仪轨的重构分析,重新认识图像和文本在仪轨运行过程中迫特殊含义与关联性,以期了解三者在特定空间内的组合配置关系、宗教内在意涵和功能,进而再现中古敦煌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的地藏信仰世界。

  • 标签: 敦煌 地藏信仰 文本 图像 仪轨 《道明还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