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胡腾舞是北朝异域艺术传入中原的特色舞种之一,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苏思勖墓、陕棉十厂唐墓及宁夏盐池唐墓壁画乐舞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唐代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得胡腾舞在传播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原宫廷乐舞等文化元素,其服饰搭配和舞蹈动作更接近于中原宫廷乐舞,西域舞蹈的风格逐步弱化。目前学界对于考古图像中的胡腾舞、胡旋舞等舞种划分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仅以旋转和腾踏作为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区分标准有些过于模糊。

  • 标签: 胡腾舞 考古图像 图像动作分析
  • 简介:法曲始興于隋,其源頭是中古時期的清商樂,故隋代法曲乃由清商署樂官掌管。入唐以後,清樂衰亡,清商署亦被罷省。但玄宗獨好法曲,於是設立梨園樂官專門管理並演奏之。安史亂後,梨園被罷,法曲撥歸太常梨園别教院,其後又轉隸宣徽法曲樂官。隨着職能的擴大,宣徽院不再單獨理樂,法曲遂轉屬其分支機構仙韶院。到了北宋,法曲主要由教坊法曲部和黄門樂雲韶部掌演。北宋末至南宋初,雲韶部消失,教坊被罷省,法曲亦趨於衰亡,但在宋金雜劇、金元院本中尚有法曲的藝術因子存在。

  • 标签: 法曲 清商樂 樂官 戲劇
  • 简介:“怯相聲”是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一種相聲類别。今彙集自興起至今的帶“怯”字曲目的相聲92段,就其曲目、作者、内容、表演者、現存文字記録和録音、音像資料,作詳細著録介紹。“怯”,即“怯口”,是舊時北京人對外地方音的貶稱,相聲行内稱“倒口”,是指變口音用方言表演;後又引申爲内行人對外行人的蔑視與貶低。今輯得用“怯”的本義的相聲曲目4段,用“怯”的引申義的相聲曲目50餘段,由“怯”的本義與引申義並用而命名的相聲30餘段,並對今後這類作品的傳承和發展作了展望和建議。

  • 标签: 相聲 怯相聲 怯口 怯唱戲
  • 简介:从汉代的相和大曲到魏晋的清商大曲,再到唐代雅乐、清乐、燕乐、教坊诸大曲的兴盛,以至于宋代大曲队舞的流行,中国古代大曲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宫廷乐官制度代有更迭,所以大曲的管理机构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尚比较少,而且不够深入。为了更全面了解大曲的发展情况,笔者拟对历代管理大曲的乐官机构进行梳理和阐述,以期有所补阙焉。

  • 标签: 相和大曲 管理机构 历代 发展经历 乐官 教坊
  • 简介:《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创了中国文化的石经传统。北齐立国前高澄将洛阳太学门前的石经运至邺城,影响所及,使北齐在朝野崇佛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刊刻佛经风潮,除南北响堂山、中皇山等石窟壁经和山东摩崖刻经之外,还有石碑刻经现象出现。本文着重对邺畿今存涉县《七级石浮图观音经碑》《石垂教经碑》、邢台《郭显邕造经记》形制、碑文、书风等进行了考察,实证了北齐刊刻石佛经碑现象,认为其在刻经文字书法上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复兴隶书,追溯漠魏正统;2.杂糅篆法异体,追求古意多变;3.隶楷错变交融,顺应实用时势;4.用笔结字整合,开启隋唐先声.

  • 标签: 北齐 石经碑 隶书复兴 隶楷错变
  • 简介:参军戏是唐代重要的演剧形式,其发展历程可谓贯通全唐。在唐代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参军戏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变化,表演形态也几经变换,甚至在中晚唐以后出现了一种重要的角色类型苍鹘,但是参军戏的命名却从未发生任何变化。本文探讨参军戏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探究唐代参军戏命名的原则。

  • 标签: 参军戏 更名原因 唐代 演剧形式 发展历史 发展经历
  • 简介:本文在程芸教授《明傳奇〈李丹記〉作者劉還初新》一文基礎上繼續深入證,確定《李丹記》所署劉還初(海日)即慈溪人劉志選,爲《曲品》作者吕天成的長輩親戚。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裏《李丹記》條下稱"劉慈水囑吕天成填詞",此説是直接諮詢吕天成之子而得,具有可信度。傳奇文本所述,亦有吕天成創作之痕迹。《李丹記》傳奇,當是劉志選構思、吕天成代筆,堪視作吕天成惟一存世傳奇,並與其曲學理論相印證。

  • 标签: 劉志選 劉海日 吕天成 李丹記
  • 简介:成都皮影是四川影戏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影戏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从乡村影戏发展到城市影戏,体现了皮影戏从突出“影”到强调“人”的制作表演过程,也是影戏向戏剧化、生活化推进的演变过程。本文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分析成都皮影渊源以及繁荣的新佐证,研究结论:成都皮影在形成的过程中既受川北“土灯影”和“陕灯影”的影响;也受到成都满城里旗人带来的“京灯影”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川剧玩友的助力和影戏艺人的创新探索,才最后创造了成都影戏的辉煌。

  • 标签: 成都皮影 川北灯影 陕灯影 京灯影 渊源与流变
  • 简介:《祥麟現》是現存楊家將故事中唯一一部明傳奇。探討此劇在明清戲曲目録中的著録、名目、作者及現存版本,可知杜穎陶舊藏《祥麟現》鈔本當接近於“文人原本”,傅惜華舊藏《祥麟艷總綱》、程硯秋舊藏《串本祥麟現》等,係“梨園鈔本”或“臺本”,幾種《祥麟現》的“單折本”,則是清中葉以來《祥麟現》折子戲演出的縮影,從中大略可見《祥麟現》傳奇自明末清初至晚清民國的傳抄與搬演。此劇與清代宫廷大戲《昭代簫韶》關係密切,通過比對,可知宫廷劇作家對於楊家將戲曲“前文本”的利用、改造與新創。

  • 标签: 楊家將 祥麟現 版本 昭代簫韶
  • 简介:作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书论史最重的书论家之一,张怀瓘留下了以《书断》为代表的丰富理论着作,然其生平却记载寥寥,为後人所困惑。而其官职与为官次序等问题,因关涉其书论观点的来源,亦为後人所重视,然因缺乏历史资料,故多误解与传讹,故张怀瓘的生平与官职,值得认真探求与搜罗,以供书史与荚学史研究所用。

  • 标签: 张怀瓘 翰林供奉 书论
  • 简介:目前来看,日记、信札、题跋、专着以及后人辑录汇编等几方面几乎囊括了沈曾植所有的书学资料,但这些资料却存在版本优劣、版本递变、名实关系以及内容去取等诸多学术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对沈曾植书学甚至学术的深度研究。本论文从版本、辑佚以及校勘等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考察,共梳理出二十一种书学着述(并附“只存书目,内容阙如类三篇”),且将之编年。这样的框架既容易展现沈曾植书学之发展轨迹及其书学全貌,也容易反映出沈曾植书学着述之诸多问题。希望能为追一步深化沈曾植的相关学术研究作一个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 标签: 沈曾植 书学 著述编年 考勘
  • 简介:由於戲曲語辭的複雜性,讀者往往出現誤讀。如《牡丹亭·拾畫》中“蒲桃褐”,指葡萄顔色的粗布衣服,“杏子羅”指杏紅色的羅衣,“殘雲涴”指柳夢梅客途遇雨,衾被尚有濕漬,或指柳夢梅夢遺,而非“飄着幾朵殘雲”。又如嘉靖刻本《荔鏡記》題名“五色”一詞,應是指“五色話”,而非“五種脚色”或“五個部分”。

  • 标签: 戲曲語辭 蒲桃褐 杏子羅 殘雲涴 五色
  • 简介:在近代戏曲批评的发展进程中,为谋求北京剧评界的团结及戏曲批评的规范,在“外客”辻听花推动下,北京剧评界于1915年4月18日成立了民国首个戏曲批评家社团--“评剧俱乐部”。然而,被时人称为“全国之首魁”的北京“评剧俱乐部”却鲜为今人所知,它的意义也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依据《顺天时报》发现的史料,探讨北京评剧俱乐部成立和解散的经过、活动内容及其存在意义,并补足民国戏曲批评研究中一直忽视的剧评家社团研究。

  • 标签: 评剧俱乐部 顺天时报 戏曲批评 辻听花 剧评家社团
  • 简介:吴昌硕和吴保初均为近现代海上名流,一位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一位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近世以来,二吴交游鲜见论及,至有认为吴昌硕乾没吴保初印章导致二吴关系交恶者。二吴关系究竟如何?本文试从吴昌硕与吴保初交游缘起、吴昌硕致吴保初书信、吴昌硕为吴保初刻印、吴昌硕与吴保初诗翰酬答、吴昌硕乾没吴保初印石资料和从陈诗诗文窥测二吴交谊六个方面,较为详蛊地考察了二吴交往的历史,厘清诸多舛误,以期为学界提供研究二吴的新视角。

  • 标签: 吴昌硕 吴保初 海派文化 交游 考察
  • 简介:查秦观元祐二年行迹,元祐元年(1086),秦观在蔡州教授任。元祐二年(1087)夏作《书辋川图后》,有'元祐丁卯(1087),余为汝南郡学官。夏,得肠癖之疾'之语,知秦观元祐二年夏在汝南,得肠癖之疾,病愈后赴京师。综上所证,西园晏集必在元祐二年(1087)夏秦观到汴京之后,米芾南下之前。《西园雅集图记》有'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清溪深处,翠阴茂密','水石潺湲,风竹相吞'云云,凌霄花开在夏秋之际,西园晏集或在其时。

  • 标签: 西园雅集图 李公麟 刘克庄
  • 简介:乾隆間黄文暘編纂的《曲海目》,是一份"知見"性的戲曲總目。此目在以後陸續有增補、訂,遂有《重訂曲海總目》一書的出現。《曲海總目》的"重訂"工作,除了删除重見劇目外,主要體現在:增補新的劇目、作家,調整作家的所屬朝代、作品的署權,訂了部分劇作家的姓名。雖然經過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録之後《重訂曲海總目》已非原本面貌,但較之《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仍舊是一份保留了原本某些重要歷史信息的戲曲簿録。無論從時代、版本角度,還是從總目的性質而言,重訂本《曲海總目》作爲一份戲曲簡目的學術價值,實際上要遠勝《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

  • 标签: 重訂曲海總目 曲海目 管庭芬 違礙劇目
  • 简介:土家织锦是土家族女子自幼学习、相伴终身的传统女红,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西兰卡普"。数千年来,土家织锦一直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传承,历经先秦时期的賨布到魏晋时期的阑干细布,到隋唐两宋时期的斑布,再到繁盛于明清时期的土锦,直至土家织锦在20世纪的起起落落,以及在21世纪的传承保护与复兴。对其传承源流的考证,有助于廓清发展脉络,使土家织锦得到更好地传承与振兴。

  • 标签: 土家族 织锦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流
  • 简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人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行'。

  • 标签: 梨园行 《蜃楼志》 清代戏曲 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