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戏曲电影是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门类。一个多世纪以来,戏曲电影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对古老文明而又生机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伴随着戏曲电影的诞生,戏曲电影研究从未止步。目前,综观戏曲电影研究,系统的、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展开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的学术研究,建构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范式框架十分有必要。

  • 标签: 戏曲电影 民族审美文化 身份认同
  • 简介:《捉妖记》于2015年暑期档创造的票房冠军纪录,在内地影史上意义非凡。在立足“华语电影”这一概念的广阔视野中,本文将以这部“跨区域性”、国际化合作的“国产”影片为切入,分析影片中“父亲”的缺失与重建、“孤儿”的成长与认同的隐喻性叙事,解码在“国际化”模糊了演员和制作班底各自“身份”的同时,来自中国香港的主创人员所“无意识”表达的:香港“自我”的身份意识、成长记忆以及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捉妖记 香港 身份意识 文化认同
  • 简介:在北美,华人多聚集于纽约、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在美国南端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一个以拉关裔族群及加勒比海岛国住民文化为主的城市,华裔人口仅占这一地区总人数的0.3%。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探析迈阿密地区华裔群体音乐活动与创作现状,并探究这种音乐文化对华裔离散群体的意义。阐释华裔文化在与美国主流文化的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文化上的杂和、异质与多样中,美籍华裔群体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在这一独特历史背景环境下所展示出的文化复杂性,揭示迈阿密当今华裔群体在其离散经历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迈阿密 美籍华裔 离散群体 华人音乐 身份认同
  • 简介:电影《喜宴》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主人公想要获得身份认同却被不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身份困境既来自于外部认同的失败,也来自于自我认同的错位。在认同失败的现实下,李安导演对影片结局采用了中庸式的“圆满”处理,用各退一步的方法为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临时的答案。这样的结局处理是李安为边缘身份寻求认同平衡点的一种尝试,也是他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达。

  • 标签: 《喜宴》 边缘身份 认同困境
  • 简介:开心麻花出品的喜剧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讲述了四个乡村教师为向教育部领取更多的经费而将一头驴虚报成英语教师的故事。时代背景架设在民国时期,利用“特派员要来检查”这一契机,引发出一连串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影片上映后,口碑一路飙升,最终以476%的票房收益率成为去年倍受瞩目的国产电影之一。

  • 标签: 影片 空间 缺席 幽默故事 喜剧电影 英语教师
  • 简介:田纳西·威廉斯被评论界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之后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以鲜明而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著称.特别是他对南方没落的种植园文化的独特关注.在同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女主角布兰奇呈现出的典型而鲜明的双重性格具有不可替代与不可重复的特性。该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使布兰奇这一人物“包含着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布兰奇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作为当时社会南方淑女的真实写照.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现实的人并加以分析。

  • 标签: 《欲望号街车》 双重性格 身份认同 潜意识 社会人生 南方淑女
  • 简介:身份认同是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共同作用,而达到的期望与被期望的多重角色形貌,包含对应关系的角色扮演、情感参与的身体动作变换等。通过分析湘西苗族花鼓舞传承人,尤其是龙英棠、石顺明两位为例,阐述族群文化与个体生命认知互动所形成身体舞蹈语汇的差异性,分析传承人作为族人、演员、鼓王等角色时的身份角色话语,提出研究"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或有助于研究和尊重传承人个体能动性的存在,推动"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实践。

  • 标签: 身份认同 传承人 身体 湘西苗族花鼓舞
  • 简介:本文以移民电影《阿曼尼亚:德国欢迎你》为蓝本,结合片中移民叙事话语,分析土耳其移民作为他者在德国社会语境中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方面的差异性体验,和移民群体面对文化接触与交流时在身份构建、选择与认同问题上产生的困惑,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返乡之旅重寻文化本源,实现自我身份的定位和认同,处理精神家园失落的危机。

  • 标签: 《阿曼尼亚:德国欢迎你》 移民电影 他者 身份认同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与认同的关系成为民族音乐学的流行话题。为了理解民族音乐学家如何看待这一主题,本文对过去25年间发表在《民族音乐学》期刊上,标题含有“认同”一词的17篇文章进行了综述。此综述表明,这些本文的作者既没有引用有关“认同”话题通常所用的文献,也没有引用其他文献。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通常文献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即认同的概念、来源、种类、产生及由谁界定并且规范化认同等来解析民族音乐学文献。最后通过反思,总结出音乐在认同的建构与符号化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认同 认同性 归属 缝合 自我理解 能动作用
  • 简介:生活中每个人难免有所选择,无论正确与错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与人产生斗争冲突,不管是思想性格亦或生存方式,影片就表现了这种无选择的选择.它通过处在特殊位置的警察和匪贼的命运变化,展现了选择的无奈以及佛家关于"涅槃"与"无间"的学理.正如影片开头用对片名的解释"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为了表达两个主人公最终"涅槃"和"无间"的生命含义,影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行自身的叙事策略.

  • 标签: 香港 电影艺术 身份认同 《无间道》 叙事策略 欲望客体
  • 简介:经济、科技发展日趋全球一体化,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用跨文化、多元文化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音乐文化的发展,多元并存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态势.人们在如何对待"古"与"今"、"雅"与"俗"、"中"与"西"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困惑和歧异.文化价值信仰的认识出现了危机,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身份普遍被怀疑,忽视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先进文化的基因",这些无疑直接影响并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价值观念.

  • 标签: 传统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 有意识 新时代 现实生活 怀疑
  • 简介:Ethnomusicology的最初群体概念“民族”(ethnicgroup)在后现代的研究中已超越了早期对以血缘、地缘关系缔结的原始部族文化的关注,而转向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新型契约所缔结的关系例如阶级(class)、族群(group)、性别(gender)等。音乐文化的“族群性”,其实就是某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而具有的文化属性,以此作为群体身份的识别和认同感,研究音乐在整个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具有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音乐 民族 群体 族性 认同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族音乐学研究开始关注到了“音乐与认同”问题。在民族音乐学分析中,音乐作为一种交流的实践方式主要专著于表演和理念的方式。同时,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和表征手段之一,对于特定音乐的文化属性、音乐与文化主体之间的认同关系、音乐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音乐文化认同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深层次讨论都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是可以被用来建构个人、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在审视族群性和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和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其中的主导类别以及与人的关系。然而,在诸多讨论“音乐与认同”的文献中,缺乏连贯、相互关联、整体的、针对性强的著作,这样势必会使音乐学科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 认同
  • 简介:《赛德克·巴莱》的公映在海内外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但影片主人公莫那·鲁道的后人赛德克族人,对片中有关"雾社事件"的民族主义叙述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虑。本文即由此为出发点,结合台湾原住民的历史际遇,试图讨论在他者文化不断干预、解读与命名之下,台湾原住民如何面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赛德克 文化身份认同 他者
  • 简介:同性恋作为天然的一种性别身份认同错位,常常成为艺术题材演绎的对象,张元和王小波将特定时代先锋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寓言投射其上.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电影尝试。论文通过疏理同性恋者的生存背景、创作者的表现策略、身份认同的寓言性表述等几个层次来达到对影片的深层解读。

  • 标签: 先锋知识分子 身份焦虑 认同寓言 权力 福柯
  • 简介:漫画反映现实生活,展露特定历史情境中个体及群体的思想倾向,在中国近代女性形象建构问题上具有独特价值。民国女性主题漫画主要有四种类型:象征家国母亲;以女性为载体反映新旧道德冲突;。新女性。批判;女性身体观看,总体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女性有改革要求但评判标准新旧混杂。郭建英和梁白波分别从他者和自我两种角度出发描绘女性漫画形象,展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观念建构的曲折进程。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典型个案入手,提出漫画是漫画史、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以漫画图像为中心,进行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漫画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

  • 标签: 民国漫画 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
  • 简介:年画是我国特有的民间美术画种,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宗教信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它表达的内容由自然崇拜到人神崇拜,从民俗狂欢图到文化符号的凝定,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脉络,虽然年画在今天已经衰微,但是隐藏在年画中的“神话言谈”却是当代中国人寻求族群记忆、身份认同的“回家之路”。

  • 标签: 年画 文化身份认同 神话言谈
  • 简介: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再生,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的动画创作已在对传统的现代化改造上走出了独特的路径。在成长中的动画新生力量在融入时代精神与个人才艺的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民族""传统""古旧"的价值。"好古"风格的民族动画作品在外来欧美日韩等作品加剧竞争之时能够与之抗衡,并且潜移默化的参与了中华民族族群认知的共同构建。

  • 标签: 好古 认同感 动画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好莱坞为主的外国大片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中国电影如何在电影创作环境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生存和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电影界与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其发展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开始着手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寻觅。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被找寻和被确立,无疑是使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积极参与我国和世界文化对话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身份 族群意识 群体记忆
  • 简介:清季"学堂乐歌"的勃兴,研究者多认为是清季江南沿海社会处在新旧之间,处在过渡状态的汉族士人既不愿弃旧,又欲迎新,主动参照西乐对传统乐歌继承与创新的产物。但此种解释,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无法说明。其实,传统乐歌与西乐,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不同,却均是传播的艺术形式,"学堂乐歌"的勃兴,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恰是时人对其新颖的传播方式等的集体意识与反应。这种集体意识的出现以及时人的强烈反应,反过来极大地刺激了乐歌创作者与推广者的创造欲望,积极吸纳、借鉴西乐之法对传统乐歌进行改造,以满足处于过渡状态的士人时代取向与积极追求现代化之普遍要求。经过改造后的"学堂乐歌",在传播过程中,俨然成为那些过渡状态的士人寻求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的新象征。

  • 标签: 清季民初 学堂乐歌 历史转折 新式社团 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