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藏传佛教的度母和西方基督教的圣母是东西方宗教画中最普遍的女神题材。由于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和宗教传统的差异。二者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通性的同时。在表现方式和宗教内涵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夏吾才让的唐卡和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的比较研究入手,探讨了度母和圣母在中西方宗教画中的不同特色,分析了藏族唐卡作品中度母形象和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的差异及其原因.希望能为唐卡的世俗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宗教画 热贡唐卡 度母 圣母 比较研究
  • 简介:弥勒造像作为藏传佛教造像谱系中最常见的造像,其象征意蕴异常丰富,既有古印度佛教造像象征性符号,又有西藏苯教根基,还受中原文化影响。藏传弥勒造像的象征体系由许多相关联的象征符号组成,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了那些与众不同的藏族象征符号才使得藏传弥勒造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是这些普通的象征符号与藏族人民思想的融合。

  • 标签: 藏传 弥勒造像 象征性
  • 简介:佛教音声梵呗是佛教仪轨和宏传佛法不可或缺的核心,亦是佛教法事音乐的代名词。一直以来,人们将梵呗分为赞、偈、咒、文四个类别,实际上梵呗还有其他内容,笔者拟就此进行探讨论述。

  • 标签: 佛教音声 梵呗 分类
  • 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其中的乐舞,主要渗透在各种佛教经变画像之中,是一种兼有奏乐、舞蹈的姿态。它在整个洞窟壁画中所占比例不仅大,而且亦比较突出。探讨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试图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异性特点,以及各自构成的舞蹈元素。

  • 标签: 敦煌乐舞 印度佛教乐舞 天宫伎乐 迦陵频伽 以舞娱神
  • 简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开始于东汉晚期。在此之前中国的雕刻艺术从琢磨石器、青铜器到秦俑、汉俑、汉石雕,逐渐形成了一种恢宏大气、以神写形的中国特有的审美取向。

  • 标签: 佛教造像艺术 中国 佛教石刻 古代 日本 雕刻艺术
  • 简介: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时隔两个多世纪后,中亚的龟兹古国开始了克孜尔石窟的修建,克孜尔石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这里呈现着最早的佛教造像,包括了大量壁画与少量雕像。克孜尔石窟,位于现今新疆拜城县,这里曾属于古代龟兹国。这里的建筑、雕塑、绘画,在佛教艺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克孜尔石窟 佛祖 佛教石窟 拜城县
  • 简介:真心求道的墓魄太子过去世中,身为国王的太子,墓魄生来便对世间声色毫无兴趣,眼不睹色,耳不闻声,13岁仍不开口讲话。一位盲聋喑哑的太子,如何能继承王位,父母不禁为此而忧虑,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佛祖 太子
  • 简介:《五山十刹图》作为南宋禅院实录,反映的寺院家具是当时各类家具中形制十分考究的一类,可谓是那个时期佛教家具的精华。它们还体现了家具风格的多样性变化,即使是在佛教禅宗寺院中,家具也会因环境的不同以及使用者的不同而产生在造型与装饰上的变化:有的家具体态巨大,使人感受到佛教器用的庄严具足;有的家具装饰复杂,使人联想到昔日实物的奢华繁缛;有的家具在设计上以功能性结构为主,剔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装饰,散发出“少即是多”的“减少主义”风范,堪称“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有的家具与建筑的关系密切,现实了宋人对于设计尺度的有机把握。

  • 标签: 《五山十刹图》 南宋 佛教 家具
  • 简介:敦煌石窟中,凡有《阿弥陀经变画》《观无量寿经变画》和部分《药师经变画》的壁画大都有一种鸟身人首的“迦陵频伽”乐伎遣像参与,并与乐队与舞蹈造像同时显现。目前,学术界有关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伎乐的研究成果大多限定在迦陵频伽造像的来源和流播,或其与佛经的关系研究等方面,鲜有就此造像所蕴含的佛教音乐观念与唐代佛教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求从敦煌壁画在蛊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迦陵频伽遗像的图像学意义出发,探讨其与相关佛经及佛教净土宗的关系,以及其在唐代佛教音乐美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助于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 标签: 敦煌壁画 迦陵频伽 阿弥陀经变画 观无量寿经变画 唐代佛教音乐美学
  •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 标签: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