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一燕刀形制划分1.研究意义历来学者对燕刀币形制划分的意见相对统一,仅是细致程度有别,如石永士的“Ⅵ式法”,张弛、黄锡全等的“三型(期)法”等,影响都比较大。这些分型方法主要是在刀有弧折和方折(即磬折)之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来的学者们从弧折刀中分离出刀柄线不伸入刀身或仅伸入一点的品种,建立甲型(早期)刀的概念。

  • 标签: 明刀 尖首刀 针首刀 燕刀 黄锡 背文
  • 简介:本文对朱熹按劾唐友事件的始末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呈现当时台州地方政治的运作情况,借此来探讨南宋时期地方政治格局形成的机制。经过对朱熹六篇奏状的细致排比和辨析,本文认为朱熹按劾唐友,既有他与唐友在治理地方策略上存在差异的因素,也有针对当时地方官府普遍存在的各种弊端加以批评的考虑,是对唐友集团发起挑战。进一步,本文指出,朱熹按劾唐友事件实际上是地方官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一次政治博弈,反对唐友施政的地方势力利用官府内部的矛盾,暗中推动了对唐友的弹劾。在这场政治博弈过程中,朱熹只不过是一颗被利用的棋子而已,最终唐友虽然被罢免,朱熹也黯然辞去浙东提举一职。

  • 标签: 朱熹 唐仲友 台州 南宋 地方政治
  • 简介:清初诗论家陈祚(1623—1674)游幕大学士胡兆龙期间,遍选汉唐及明代诗歌,其《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称:'己亥(1659)初夏主少宰宛委胡先生家,论列三唐诗。先生多所正定,意莫逆。其明年,就都谏严颢亭馆舍。辛丑(1661)秋南归,事中辍。归二年,癸卯(1663)夏复走燕山,会胡先生移疾家居。多暇日,以稍差池旧牍,于是汉魏六朝古诗、三唐诗及李献吉、何景、边华泉、李于鳞、王元美、谢茂秦诸集,即渐评

  • 标签: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边华泉 诗序 谢茂秦 李于鳞
  • 简介:笔者在研读《实录》的过程中,经一段时间的整理与分析,对《实录》关于功臣卒时的记载状况有了较为具体、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将《实录》与《功臣袭封底簿》、《皇功臣封爵考》以及所见有关功臣之神道碑、墓志铭、行状等进行比较,发现《实录》在功臣卒时记载上具有记载人数多、记载详细、记载准确度高等优点,以及或有含混不清及失载之局限与不足。《实录》关于功臣卒时记载具有优点、局限、不足的原因,乃在于其凡例对功臣卒时记载既有强调,但要求却又欠详细,这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此外,通过《国榷》与《实录》关于功臣卒时记载的对比,又增进了关于《实录》对後世历史文献具有重大影响的了解。

  • 标签: 《明实录》 功臣卒时 文献编纂学之启示
  • 简介:永乐十三年《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修成后,文献或载科举考试经书主《大全》,但更常见独尊《大全》编纂时所重朱熹、蔡沈等宋、元传注之说,后又频有士子不读《大全》之论,颇有出入。经本文考察,《大全》浩瀚繁重,不但备考吃力、不适用,且士子未能尽睹,购置不易。颁布未久,约在正统后,科场已逐渐改尊《大全》所重的朱、蔡等五部经注。用《大全》小注者,或被视为异说,遭到黜落。《大全》在科场独尊的地位显然已不复存在,故旧云《大全》为两百余年功令所尊之记载,并非准确的实情。

  • 标签: 《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 明代科举 明代经学 八股文
  • 简介:明代后期尤其万历年间,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水平阶段,这时的龙纹造型也突破了之前的程式,出现了大量构思巧妙、灵活多变的形象。明后期的龙头部比例增大,身体粗壮,表情活泼,没有太多的肃杀之气。这也显示明王朝进入了比较富庶的时代,图案艺术不断迎合人们追求喜庆的心理,使服饰纹样的设计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 标签:
  • 简介:赵克,西安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知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前播村人;于我而言,则是一个长期游离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的、略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名字"而已。熟悉,是因为他是母亲的表弟,童年时家中的相框里就有他的一张帅气童年照,母亲叫他"康子",我称他"康舅"。陌生,则因不知他后来在战乱中流落何方,更不知"康舅"就是赵克

  • 标签: 赵克明 演艺生涯 国家一级演员 话剧院 八十年代 文艺工作团
  • 简介:汉唐淮扬运河与黄河之间有汴渠做缓冲,汴渠在洛阳附近接入黄河,不仅过水泥沙被汴渠吸附,而且这里土质坚实、堤岸高厚,汴口易于控制。北岸从支流沁水出入黄河,黄河水位低于支流,不会倒灌河北运河。元代河漕虽然在淮安切过黄淮,但南船翻坝车盘入黄淮,黄河不会倒灌运河,也可持续。而明清河漕是过闸直入黄淮,且运行于黄河入涡百多年,河水渐欲东去北冲期间,尤其嘉靖初黄河干流直接在淮安入淮后,黄、淮、运三河交会清口,超越中国江河水情许可和水利技术承受能力过多。加上吏治贪墨积重难返,河漕不可持续弊端暴露,前代量超越光环逐渐暗淡,质蜕变带来的治河通漕麻烦让社会不堪重负。

  • 标签: 明清 河漕 质变
  • 简介:在盐池县博物馆里面,有一块明代骠骑将军赵年的墓志铭石碑.该石碑出土于何年?出土于盐池县何方?并不知晓。石碑为砂石石质,形状为长方形,碑石高53cm,宽70cm,碑文共计44行,满行为19字。整块碑石共计797字。

  • 标签: 盐池县 墓志铭 出土 将军 博物馆 石碑
  • 简介:北京城的营建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洪武初年对元大都的继承和改造,永乐初年大规模的都城营建,以及嘉靖年间外城的修建;形成了三重环套的空间布局特征。都城营建采办物料主要分为采木及烧造等项,其中木料主要来自四川、湖广等地;砖石多由临清及苏州等地烧造;琉璃瓦则在京郊琉璃厂烧制而成。

  • 标签: 明代 北京 迁都 营建 物料
  • 简介:1985年冬,随州市安居镇砖瓦厂在取土厂东南角挖毁一座明代砖室墓。墓葬为单室券顶,石灰勾缝,南北向。墓中出土的器物被砖瓦厂工人砸碎,一块石板模样的东西搬到水塘边垫脚,镇办企业厂长吴仕华在塘边洗手时发现上面有字,将其搬回厂长办工室保存多年。那块石板模样的东西为陶质,青灰色,正方形,边长32、厚3厘米。除左上角和右下角略有残损外保存基本完整。上面刻的文字为正楷书体,字迹清晰工整,正反两面均刻有文字,

  • 标签: 砖室墓 安居镇 券顶 陶质 吴仕 工室
  • 简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役”中被俘、羁留蒙古整一年,明人讳称此事为英宗“北狩”.述及此事的直接史料有李实《北使录》、袁彬《北征事迹》、哈铭《正统临戎录》及《正统北狩事迹》等.史官刘定之《否泰录》成书较早,也是研究英宗事件的基本史料.这一组史料记述了英宗被俘及羁留蒙古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内容丰富、记载详实.而其作者均为与蒙古高层接触过或在蒙古生活过的明人,因此记录尤为珍贵.虽不以载录民俗事项为其要旨,但行文中多涉猎民俗文化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代替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李实《北使录》等 蒙古 风俗文化
  • 简介:“虞山诗派”被誉为“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者”,但其在明清诗风转换过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却少有人论及。实际上,就一定程度而言,虞山诗派的诗学宗趣,是对晚吴中盛行的取法六朝、晚唐的“绮艳”诗风的继承和发展。海虞“二冯”通过其“比兴”说,适时地从理论方面对“绮艳”诗风与传统“诗教”的矛盾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平衡和调整,从而使形成于晚侈靡世俗中的“浮艳”诗风,能够适应清初“美刺教化”、“经世致用”的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为讲求“比兴寄托”的虞山诗学,进而促使了虞山诗派发展和兴盛。

  • 标签: 虞山诗派 晚明 吴中诗风 比兴
  • 简介:依据明代《会试录》、《登科录》等更为原始的记载,可以确证《实录》对永乐十三年、成化二十三年会试录取数以及永乐二年、宣德二年,正统七年、十三年,成化二年、五年、十一年、十四年,弘治九年、十五年,正德六年,嘉靖五年、十一年、十七年、三十五年,隆庆二年,万历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等科殿试赐进士数的记载都是错误的,而其对殿试赐进士数的误载又大多缘於把会试录取数混同於殿试廷对人数所致。此外,《实录》对永乐二十二年以及万历二十年、二十六年、三十二年、四十一年、四十七年等科殿试赐进士数的记载也应是错误的,但因目前尚未寻得比其更加权威的史料作为证据,故只得存疑待考。

  • 标签: 《明实录》 会试录取数 殿试赐进士数 考误
  • 简介: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教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为中心,考察女教与晚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教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教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 标签: 女教 婚姻 《愁言》 晚明 情理
  • 简介:《沧溟先生集》隆庆六年刻本(1572)和徐履道起凤馆刻本为两个不同的版本,系原刻与翻刻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比较两个版本,有若干明显的不同。起凤馆的真正主人应为武林曹以杜而非吴门后学徐履道。

  • 标签: 沧溟先生集 明隆庆刻本 明起凤馆刻本 徐履道 曹以杜
  • 简介:本文以《理学宗传》和《皇明道统录》的编纂特点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儒学案》与两者构成的"后先相承"的影响关系,揭示其对两种影响的不同取径。并结合明清之际学术发展的历史特征,阐明学案体史籍之确立,既依托于明清鼎革、激剧动荡的社会背景,又以它自身的酝酿轨迹折射出清初学术"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发展路向。

  • 标签: 理学宗传 明儒学案 皇明道统录 学案体 后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