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本文论述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就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对策思考。

  • 标签: 以德治国 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
  • 简介:创新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无论在面向未来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还是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 标签: 创新 德育模式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水平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定很好,也是法学界几十年来一直追求的观念。但是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解读这个决定,有些部门是歪曲解读,或者不全面解读。二是怎样按照中央的精神、宪法的精神来解读。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的精神 依法治国 解读 法学界
  • 简介: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邙山(今孟津县)人,西汉初年著名思想家。前贤时俊对贾谊其人其学研究较多,但对其思想的派别属性一直争论不休。揆诸众说,尤以论其为儒家和法家者居多,首论贾谊为汉初法家代表人物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明确地将贾谊作为汉初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及近人丁泰、肖蔻父等均持司马迁相同的观点。而西汉末年的刘歆,却将贾谊定性为儒者。班固宗刘歆之说,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贾谊的《新书》归为儒家类,此后,历代正史之《艺文志》及目录学著作均将《新书》归类儒家。

  • 标签: 贾谊 汉代政治 法治思想 《艺文志》 代表人物 《新书》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局)、文管会,各直属单位:党中央日前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以下称会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冶久安出发,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工作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文化氛围和优质服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 标签: 国家文物局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博物馆工作
  • 简介:在古代中国为数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像诸葛亮这样逝世后近一千八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景仰和爱戴的人物是极为少有的.卓越的政治才干、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固然是使诸葛亮备受尊崇的重要原因,但他擅长治国,执政期间使豪强逞凶、纲纪紊乱、"民贫国弱"的蜀汉国家成为当时三分天下之一强的功绩,则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诸葛亮治蜀所以取得如此显赫政绩是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扬"[1],任人唯贤,以身作则等的法治一廉政思想分不开的.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思想内容之丰富精辟,堪为我国政治思想史中的瑰宝;对其加以研究整理并继承弘扬,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诸葛亮 法治 廉政思想 中国 官员考核
  • 简介:《管子》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大一统"政权,并在"大一统"国家政权内部实行法治,统一全国法令,严格执法,颁布刑罚和奖赏制度,赏罚分明。同时,《管子》又认为法治的目的仅在于震慑不法分子、保护良民利益和兴利除害等,故而又提出实行法治要顺乎民心,并减轻和精简刑罚,从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的。

  • 标签: 大一统 法治 刑罚 赏罚
  • 简介:<正>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建国以来,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尽管“四人帮”时期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儒法斗争史”,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理性探讨。只是,这种研究,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怅然的缺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只看到法家政治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却极少注意这种思想现实之间足以泯灭其进步意义的激烈冲突;只赞美它的革命性,却无视其思想结构中无法排解的足以抵消其革命性的内在矛

  • 标签: 进步意义 韩非子 “法治” 法家思想 政治思想 君臣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核心要义体现在,法治目标、法治道路、党法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其显著特点是:法治的人民性,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建设要协同推进。

  • 标签: 习近平 宪法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司法改革 党的领导
  •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国内一批知名学者随清华、北大、浙大、中大、山大等学校迂至西南三省,由张其昀、张荫麟,贺麟、钱穆、朱光潜、谢幼伟等发起,在后方创办《思想时代》月刊,因这些发起人和所在的学校分散于昆明、成都、乐山、遵义等地,便把编辑部设在贵州遵义的国立浙江大学,由浙大史地系主任张其昀负主编责任,于1941年8月1日在贵州遵义出版第一期(如图)。因在该刊撰文者皆是学界精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动态和水平,所以刊物出版后顿受欢迎,曾在全国学界风靡一时,影响极为深远。

  • 标签: 刊号 抗日战争期间 刊物出版 知名学者 浙江大学 学术研究
  • 简介: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当代中国现实,是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面对这些深刻变动中的现实,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恒久的指导意义。丁俊萍、王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 社会生产力
  • 简介: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环境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优化自己的教学: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语言氛围;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师从不吝啬表扬学生;关爱学生

  • 标签: 兴趣 习惯培养 情感投入
  • 简介:"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 标签: 乡愁 空间 地方 道德
  • 简介:<正>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 标签: 《老子》 道德政治 圣人 儒学 道德情感 道德理想
  • 简介:战国时期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假托"古者圣王"提出一系列崇尚节俭、讲求实用的成器标准,从百工职责、食、衣、兵器、甲胄、战车、舟楫、墓葬、宫室九方面论述了成器法则。这种"利用则止"的造物思想虽是墨子托古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但在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如石器、陶器、玉器、铜器、夯土台基的用料、工艺上也多能得到印证。中国国家最终起源于中原地区这种节用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墨子 陶寺考古 节用 利用则止
  • 简介:贺昌是山西早期优秀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混乱、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在师生及革命人士的启发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爱民更爱国、扛罢笔杆再扛枪、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思想,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前进。

  • 标签: 贺昌 革命思想 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