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在世界史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1990年代和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史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⑤然而,“何谓全球史”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标签: 全球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 90年代 学术界
  • 简介:8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教科书审定变本加厉,把侵略改为“进出”或“进入”,对“南京大屠杀”加上“在混乱中发生的”,“和战争行为区别不开”等限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抗议。1982年7月20日和24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短评,指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也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的侵略不是它的内政,篡改日本侵略的历史也不是内政问题。并指出,承认不承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原则问题,要求日本政府纠正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的错误。日本各界人士也纷纷发表声明,要求政府把改错了的教科书再改正过来。教科书问题成了一个外交问题。为了平息事态,日

  • 标签: “自由主义史观” 日本侵略历史 “南京大屠杀” 教科书 日本军国主义 自民党
  • 简介:马克思主义这个在诞生之初被视为“幽灵”的理论,经过一个半世纪,连它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唯一能透彻说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它不仅指导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成为治理国家的科学指南。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简介:本文借鉴“主导文化”论,在探讨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类型时,不仅看资本、劳动力、技术的来源,还要看这些要素运作的历史条件;认为西欧以外的资本主义并非均是“非原生型”的,而产生于“自由殖民地”的资本主义虽然最初是“派生的”,但却在新大陆获得了“再生”;也不能夸大西欧“原生型”资本主义的“内源性”,因为在资本主义起源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商业资本,而商业资本无论从来源还是从性质来说都是开放性的。

  • 标签: 资本主义起源 历史类型 主导文化 商业资本 历史条件 劳动力
  • 简介:民族主义对韩朝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支配性的影响,脱离民族主义而分析韩国历史学的理路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在梳理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演进历程基础上指出,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是一种同质化的、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兴起为中心的宏大叙事,也一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思潮,在韩朝民族国家成长曲折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从中采浩到姜万吉,韩国民族主义史学本身也在不断经历调整,从国粹主义色彩到民主主义色彩,从激昂亢奋到相对温和。西方学者对韩朝民族主义史学的批评虽能指出韩国民族主义史学的缺陷,但因为将现代化价值绝对化,结果是肯定了殖民主义和日本亚洲侵略历史,实质是另一种有高度预设性的宏大叙事。如何在历史学中超越民族主义,是国际史学界共同的课题。

  • 标签: 韩国 历史编纂学 民族主义 现代化
  • 简介: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历程中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本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气,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标签: 毛泽东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 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1848年,世界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从此,“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时中国人并不知道马克思,过了很久,才有中文书刊介绍他的主义,但也是零零碎碎,夹杂着误解和歪曲,其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又过了很久,直到1920年的前后,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传入中国,中国先进人物才真正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一经认识之后,便执著

  • 标签: 陈独秀 李大钊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 毛泽东
  • 简介:<正>我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一开始就是和“五·四”爱国运动结缘的。这说明中国现代文学从它产生的一刻起,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直可以说是文学上的爱国主义史。踏上新文学道路的,大多都是爱国主义者。我国现代文学始终在思考着祖国的命运,催促着祖国的新生。

  • 标签: 爱国主义 祖国 爱国者 《大地龙蛇》 永久和平 命运
  • 简介:19世纪中叶,欧洲诞生了多种社会主义思潮,英国的情感社会主义就是其中之一。从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需求和民族情感出发,情感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主张复兴伟大传统,重建信仰、道德和情感等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吸收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事业。

  • 标签: 英国 情感社会主义 约翰.罗斯金 威廉.莫里斯 民族性
  • 简介:<正>一历史地理学的两大流派有一种说法叫做“知识的地球仪”。象地球仪这样的球体,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只能看到一个半球。要想看到相对称的另一个半球,必须把视点转移到完全相反的另一面。在历史地理学当中,要想掌握完整的知识,也要从两个相对应的视点来观察“知识的球体”。这就是人文主义的视点和实证主义的视点。实

  • 标签: 历史地理学 人文主义方法 地球仪 视点转移 完全相反 球体
  • 简介:私人资本主义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对此十分关注,并根据不同革命阶段需要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策略。民主革命时期主张“鼓励”、“节制”,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后则力求“绝种”,三大改造完成后又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但1958年后又回到了“绝种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今天,私有制成分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变化历程,给我们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
  • 简介:从1983年以来,张承志曾数次前往日本,或求学,或任教,如《夏台之恋——张承志20年散文选》中附录“创作年表”记载:1983年5月至1984年6月,张承志赴日本东洋文库进修;1990年11月至1993年4月,再赴日本,

  • 标签: 张承志 日本 人道主义 大义 历史 创作年表
  • 简介: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民族主义异军突起,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和文化现象。并迅速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然而,对民族主义的真正考察离不开对现代化的关注,如同对现代化的研究必须考察民族主义因素一样。因为在历史上,“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本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历史范畴。本文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力图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交互影响,进而冀求有益于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 标签: 民族主义 中国 现代化建设 历史条件 价值取向 战略模式
  • 简介:<正>中国历史学发展到近代,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二十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史学伴随着本阶级走上政治舞台而出现,为中国史学别开一生面。它在破除封建史学的“崇古”观念,扩大史学研究领域,注重史事真实,重视史料搜集、整理和考订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它也如同资产阶级本身一样,在与封建

  • 标签: 李大钊 西方资产阶级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梁启超 阶级斗争学说 瞿秋白
  • 简介:作为一个长期受奴役、压迫和歧视的少数民族,黑人应该怎样争取自己的自由平等权利和公民生存权利一直是困扰黑人群体的难题。从主观上讲,绝大多数黑人希望和要求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从客观上讲,白人种族主义观念的顽强抵制使黑人融入美国社会困难重重。黑人在融入努力受挫之后,不得不诉诸分离主义,试图通过自立和自治的方式实现黑人的自由和平等。综观美国黑人史,融入主义和分离主义贯穿于整个斗争历程。

  • 标签: 美国黑人 融入主义 分离主义 种族主义
  • 简介:印度教民族主义一直是二十世纪印度政治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该势力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本文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探寻1992底至1993年初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冲突产生的历史根源与社会基础,并简要分析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未来前途。

  • 标签: 未来前途 印度人民 印度社会 世界印度教大会 国大党 父母之邦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直接动力就是改革、特别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实践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史考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取向: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命题,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体探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整体思考;二是"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线索,展开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发展的历史反思。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逻辑 逻辑问题 论略 社会主义思想 制度发展
  • 简介:郑和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航海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历史虽然已过去近600年,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启发却很多很多,从那以后,开放意识、海洋意识、海军积极军事战略、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新名词便一直流传不衰,关于郑和其人其事的研究文章也如雨后春笋,但郑和为什么出使西洋?

  • 标签: 郑和 爱国主义精神 现实意义 中国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