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2月14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学术讲座”在考古研究所举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埃及考古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做了题为“古代埃及社会与身份认同”的学术讲座。此为他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主持讲座。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埃及 身份认同 考古学家 学术讲座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有位汉学家说过,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理智上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感上却丢不掉中国的旧传统。钱穆也说自己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陈寅恪说做学问“一方面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话非常正确,可是可操作性有多大?我觉得正是这种观念撕裂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意识。怎样跳出这种文化认同身份意识的困惑与断裂?

  • 标签: 中西文化 现代性 现代知识分子 文化认同感 身份意识 近代以来
  • 简介: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 标签: 藏语穆斯林 回族 卡力岗 族群溯源
  • 简介: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宣传教育,让各族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真实进程,熟悉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认同感。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更加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建议宣传教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编写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作为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基础课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力求收到实效。

  • 标签: 民族 中华 文化
  • 简介:在砂华史界中,已有不少文化人士撰写1857年石隆门华工起义事件的文章,最远可由1937年新加坡史家叶华芬肇始,近期则有集民间口述历史于大成的刘伯奎,他们都为砂华史界留下了重要的华工论述。笔者撰述此文之前,承砂华史界耆老朱敏华先生提供一份名为《研究“1857年石隆门华工事件”中英文参考书目》。①如果详看砂拉越华工历史研究大事表,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华工历史专著,都是二十世纪晚期才完成的,大规模的文教界人士组团前往石隆门与新尧湾两地进行考察,更是近十年才有的事情。

  • 标签: 历史建构 身份认同 1937年 文化人士 口述历史 参考书目
  • 简介:"蔡孜德裕(khretsesdebzhi四寨子)"是热贡藏区的一个边缘群体,被当地藏人称之为"铎日铎(dordo)"或"霍日(hor)"。"蔡孜德裕"人除讲藏语外,对内还讲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其中三个村庄讲的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桑格雄(吾屯)讲的是一种汉藏混合的语言,操双语者。民族识别时把来源不一、语言相异的"蔡孜德裕(四个寨子)"统一认定为"土族"。问题也随着而来,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样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而出现了一系列身份诉求与历史、文化重构现象。本文采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系统、全面梳理"蔡孜德裕"的民族识别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访谈,对其身份的选择与认同过程作一纵向描述与分析,为汉藏边界族群认同研究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 标签: 身份 认同 四寨子 蔡孜德裕
  • 简介:文章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探讨了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问题:指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的主要情形如和(和谐)而不同、由合(融合)而同、因同而合(融合)与不和(和谐)不同产生的条件与影响,认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促使跨界民族实现本土化的转型,实现“适应-认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族群关系。

  • 标签: 跨界民族 社会认同 本土化
  • 简介: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 标签: 近代中国 民族认同 民族精神
  • 简介:对于拥有众多城邦和部落的古代希腊人来讲,宗教认同是其民族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泛希腊崇拜又构成其宗教认同的最有效的成分。本文的任务在于阐释泛希腊圣所、节日特别是运动会等泛希腊崇拜体制的形成、运作及其在古代希腊民族认同机制中的功能,以期为民族认同的研究领域提供某些实证性参考资料。

  • 标签: 希腊人 民族认同 泛希腊崇拜 泛希腊圣所 泛希腊运动会
  • 简介:本文以政治学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法国右翼势力抬头的主要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的移民问题.通过分析法国移民的历史、移民现状和移民融入问题,文章展现了一个在共和国身份认同和宗教认同冲突之下的法国.在文献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自1972年以来,极右翼党国民政线跃居法国政坛核心的基础,特别是其针对法国移民问题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能在总统大选打败传统政党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移民问题 国民阵线崛起 社会融入
  • 简介:边疆的界定通常是基于一个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政治地理界限,以及中央与地方历史互动过程中文化权力关系的彼此定义而形成。在西南中国的滇西北山区,经过独龙、藏、怒、傈僳等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互动与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混杂"的边疆地理区域。本文以独龙人为个案,在边境开发和族群关系的历史情境下,讨论多元族称到统一族名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及由此产生族群关系的"再边界化"问题,并揭示国家力量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族群边界 独龙江 独龙族 再边界化
  • 简介:认同(identity)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为心理学所借用。弗洛伊德将儿童把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行为称之为认同作用,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随后,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认为:认同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这种认同是由基本的同一感和延续感开始,而且其答案已经评价似的真实地显现在个人身上以及他的过去……认同可以引导在一些领域(比如个人未来的职业、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观点等)的一种虽有变化但很持久的行为,以保证个人从目的的远景出发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的忠诚和忠实,以及有关幸福、自尊、自信的根深蒂固的、强烈的、下意识的感觉。

  • 标签: 民族认同 自我同一性 弗洛伊德 哲学范畴 情感联系 埃里克森
  • 简介:世纪交替之际,以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东亚区域统合问题陡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及这一话题时,普遍意识到在不同政治体制和存在严重历史纠葛的东亚国家间建立共同体的难度,认为这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时,一些以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也常常得出彼此间存在严重不信任的结论,而罕有亲和之意.但吊诡的是,人们对这一'遥远目标'的热情却未因其实现艰难而减弱.相反近年来关于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政坛峰会和学界论坛络绎不绝,这显然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东亚认同 区域统合 区域“空间分裂” 区域认同
  • 简介:本文试图从回旋家谱具体内容来探讨南方回族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指出南方回族谱牒是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克服认同危机而所作的积极应对的手段,是回族社会内部进行自觉文化认同重构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认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认同重构的一种转换和替代。这种历史实践隐含着南方回族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即家族意识的构建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认同

  • 标签: 民族认同 南方回族 谱牒 认同危机:重构
  • 简介: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成为塔吉克斯坦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塔政府利用历史重构的语言、种族起源、重新书写族史(国史)、举办纪念活动、树立雕像等措施构建民族认同,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融合于一体。从菲尔多西到萨曼王朝再至雅利安文明,旨在团结国内各民族,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塑造多元民族意识,应对现代性挑战。

  • 标签: 塔吉克斯坦 民族认同 历史重构
  • 简介: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一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 标签: 工作场所 生产政治 文化暴力 身份与认同
  • 简介:历史上广西壮族土司的“攀汉现象”,既是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英雄历史心性的体现。壮族土司以及受土司影响而在壮族民间所形成的“汉人后裔意识”,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壮族自我意识的缺失。这种文化策略,也是历史上壮族“汉而不化”、“融而不合”奇妙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后来的壮族民族自我意识的再生亦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民族成分 身份认同 土司制度 情结
  • 简介: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性别、父亲的民族身份和母亲的文化水平影响着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否会讲仫佬语和是否生活在仫佬族聚居区影响着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但不影响其中华民族认同;仫佬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且二者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仫佬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显著低于壮族青少年,但与汉族青少年没有显著的差异,仫佬族、壮族和汉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仫佬族 青少年 民族认同
  • 简介: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香港有客家人吗?第二种反应则是香港果真缺乏客家人认同?其实香港新界地区原来有将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研究新界的人类学者也记录了客家人存在的事实,不过早期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注意客家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随后再讨论其详情。前述的第一种反应通常来自香港以外的人,正好表明了香港认同的表征缺乏客家成份,以致外人多不理解。最近笔者在香港的随机访谈中发现,不少香港年轻人也有同样反应,显示了香港主流社会漠视客家的存在。

  • 标签: 客家人 社会学分析 香港 语言政策 身份认同 政治
  • 简介: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其民族认同的架构历程具有国家引导和推行、民间知识精英积极筹划、各种社会力量蜂拥而至、民众成为参与主体的特点。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民族认同的重构进程呈现出伊斯兰化、突厥语化、游牧传统化和爱国主义倾向。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自阿拉木图迁至阿斯塔纳以后,政府逐渐开始强化以哈萨克斯坦人为核心的国家引导性质的民族认同体系,逐步走向多元文化相依并存、多种价值认知交叉并用、多种认同身份凝为一体的建构模式。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民族认同 架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