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4月,山东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了2座五代时期的墓葬。两墓东西排列,基室已被破坏,仪存韩悦以、韩传以两盒墓志铭。基志铭的出土,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 标签: 莘县 五代 韩氏兄弟 墓志 考释
  • 简介:在近现代历史上,因为潘达微和潘文治的舍弃家财、投身革命,天河潘家族分外惹人注目。虽然如此,现在知道天河"两潘"的人业已不多,即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和大元帅府所承载的那段历史,依然近得可以触摸到它的粗砺。历史上的"两潘"一、典当房产、葬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潘达微;二、恩泽邻里的民国海军总司令潘文治。

  • 标签: 家族 近现代历史 传奇 大户 广东 烈士陵园
  • 简介:放眼古今中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出现不同模式的家族形态,家族为了求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多少适应当时所处的大环境。今日台湾"经济奇迹"奠基于清朝和日治时期,固然为顺应时代潮流,各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并不一致,居于主导部门的产业亦异,从而出现于政经界的风云人物乃至大家族也不一样。台北自1684年以来,逐渐发展,到18世纪后期成为北台湾之经济重心,1885年台湾建省后,台北更是全台政治、经济之中心,亦为人文荟萃之地,因此曾出现不少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而艋舺吴昌才家族在清代以开垦起家,后从事两岸贸易,到日治时期开始转型经营近代企业与金融业,也成为总督府评议会员,其势力一直延续到二战后,或可谓为台北市传统家族的典范。

  • 标签: 台北 传统地方家族 艋舺 吴家 吴昌才
  • 简介:传统看法以为,辽太宗援立石敬塘及南下灭晋,都是被动作出的反应,第一次源于石敬瑭求援,第二次则是石重贵挑衅。本文指出,入主中原一直都是太宗的目标。后唐君臣内讧,意外地解决了一直困扰太宗的如何突破后唐防线的难题。援立石晋只是权宜之计,早在石重贵继位前,辽太宗就已经在策划再度南下。晋出帝的鲁莽只是提前引爆了潜在的辽晋冲突,太宗的真正意图是据有中原,而非惩戒石重贵。

  • 标签: 辽太宗 《辽史》 遣使 德光 石重贵 赵延寿
  • 简介:“万卷楼”对汪子孙的教化、对陇原文化的发展、对蕃汉文化的融合和繁荣,都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要对汪“万卷楼”创建的历史背景、创建始末及重大意义做一探讨。

  • 标签: 汪氏“万卷楼” 创建 教化 毁灭
  • 简介:家族作为传统的江南文化世家,家族文化传承极为丰富,有着"忠直"、"孝义"、"尊礼"为主的门风,以及以经义、文史、书画、杂艺为主的家学传统。顾家族自汉代始即秉承儒风,魏晋玄学与南北朝佛、道的不断渗透,则给顾家族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唐代,道家、道教思想在其家族文化传承中显得更为突出。其变化轨迹,就其内部原因而言,与家族的崇宗意识、多样化教育、家族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有关;就外部原因而言,则由时代变迁、文化好尚、家族迁徙、生活环境之改变等因素所造成。

  • 标签: 顾氏 家风 家学 延续性 变异性
  • 简介:淄川毕家族是山左地区著名的文学世家,崛起于明末清初。在文学创作上,毕几代作家坚持雅俗兼容,与时共进,和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诗人袁宏道、王士禛、赵执信等均有密切交往,牵涉多个文学支派,从中可看到文学脉络的交错和文艺思潮的嬗变。在某种意义上,毕家几代人走过的道路就是明清之际山左文坛的一个缩影,具有特殊的文学史价值。

  • 标签: 雅俗并举 性灵 神韵
  • 简介:在经历了一个历代相承的累积过程之后,至明末清初,麻溪姚已成为桐城一地具有典型意义的家族,呈现出繁荣的文化面貌。麻溪姚家族文化的兴盛与家风、家学、教育等内在家族因素密不可分。诗歌作为姚最为主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在明末清初的龙眠诗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桐城诗歌发展关系密切。姚家族文化及其诗学贡献的梳理,对于解读明清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明末清初 麻溪姚氏 文化 诗歌
  • 简介:摘要:为制定临安水丘墓出土的三件唐代越窑青瓷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其病害状态进行分类,结合对同期、同类青瓷标本进行微观形貌观察、瓷釉XRF分析、瓷器表面附着物的XRF及离子色谱分析等,以期对这三件越窑青瓷文物的病害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出土越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生烧的器物,其胎和釉比一般瓷器较为疏松,更易受考古出土环境中可溶盐的侵蚀。存在的裂隙甚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剧。在此基础上,定义并且绘制病害图例,对其病害类型进行区分,以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标签: 越窑青瓷 病害分类 标本 检测
  • 简介:2013年11月1日至3日,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召开“宋家族与近代中国的变迁”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百余位学者参会。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 近代中国 宋氏家族 变迁 美国斯坦福大学
  • 简介:苯教是中国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苯教认为世界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为天“赞”,下为地“年”,地下为“鲁”。当时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变化,雷电、山河的异变等自然现象难以理解,进而产生了神灵崇拜,由此认为世间有神、人和鬼。苯教为了祈福消灾,避免鬼的侵扰,定期要举行很多杀牲祭祀的仪式。苯教的这种神灵崇拜,同世界各地的原始图腾崇拜有着相似之处。

  • 标签: 苯教 神灵崇拜 原始宗教 自然现象 图腾崇拜 “年”
  • 简介:本文以《布水台集》以及佛藏文献考定清初禅门诗界由《新蒲绿》一集而展开的激烈僧诤,诗史互证,剖析清初禅门诗界的复杂性。明清易代之际,禅门并非如一般论着所描述得那样“纯粹”。面对新王朝名位、利禄之诱惑,其间不乏若木陈辈者,尘念未尽,依旧汲汲於功利,甚至厚颜无耻,天良丧尽,在禅门诗界激起尖锐的冲突和严重的分化,此诚时人诗中所谓“更叹空门襄,腥尘也易乾”。

  • 标签: 《新蒲绿》 弘储继起 木陈道态 《布水台集》 僧诤
  • 简介: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个案研究》一书的出版与197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社会史研究兴起的风气密切相关,作者一方面发展了日本学者士族个案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化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考古报告、墓志等出土资料,试图通过家族的个案研究,突破王朝史的框架,展现秦汉至隋唐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该书在理论预设、史料运用等方面尚有商榷的余地,但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预流”之作,并在中、日两国学界都引起了反响。本文借助对该书的讨论,回顾了三十余年来中文世界士族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得失,进而展望士族研究重新出发的前景与可能。

  • 标签: 伊沛霞 贵族 博陵崔氏 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