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小说本体论的认识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可以从对'小说何为'与'何为小说'的回答中来衡量,这是一个方面的两个问题,牵涉到小说的功能、内容、形式,以及作家的问题,只不过出发点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其实就小说的存在而言,二者是一体的。就中国的情况来说,从班固到金圣叹,从金圣叹到梁启超,小说何为与何为小说的问题在中国自己的语境里似乎已经得到了理论的解决,不是吗?金圣叹和梁

  • 标签: 小说小说
  • 简介:为了纪念中国话剧运动90周年,为了纪念关怀中国话剧事业发展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流金岁月》经典话剧片断演出,今年春夏先后在北京海淀剧场、清华大学、北京工人俱乐部和中国儿童剧场举行,受到首都观众和清华大学等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认真排练原汁原味这次...

  • 标签: 艺术青春 话剧艺术 艺术家 《雷雨》 中国话剧 《日出》
  • 简介:大大方方地来到我们面前,嘻嘻哈哈地说笑了半天,爽朗而活泼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清凌凌地感受到“北方女孩”的冰雪聪明。

  • 标签: 刘婷婷 生平 空中乘务员 中国 成长历程
  • 简介:<正>历史的回顾“新小说派”涉足法国文坛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崭露头角的一批新小说作家,从边门进入出版界,借助几个近乎第二流的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得意之作:象罗布——格里耶的《橡皮》(1953)、《窥视者》(1955)、《妒忌》(1957);比托尔的(《途经米兰》(1954)、《时间的支配》(1956)、

  • 标签: 新小说派 格里耶 五十年代 萨洛特 小说家 窥视者
  • 简介: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种独特的对小说进行评论鉴赏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叫做评点。这里所谓'评点','评'即指评论,指评者就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描写书写评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点'则指圈点,它是古人阅读欣赏时的一种习惯:凡遇有在他认为是妙笔神文、精湛独到之处,便在旁边加上圈点,以示这是应该细细体味的地方。两者虽然方式不同,

  • 标签: 阅读欣赏 艺术描写 评本 庚辰本 评点派 金圣叹
  • 简介:<正>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早先,笔记小说(essaiou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半个世纪以来,尤其自1949年以来,散文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以鲁迅为代表。这一阶段,文化人差不多个个写过杂文(zawen)。同时,短篇小说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飞跃的原因之一得力于西方小说的翻译——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很低,所以,人们称之为小说(“menuspropos”或“discoursmineurs”,据安德烈·莱维的译法)。长篇小说(longmenuspropos)这一术语里有一个矛盾。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与传统章回小说不同的小说。然而,我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任何为西方术语接受的小说。我想,这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所以,目前,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可能的,但不是“长”小说。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1984年,我开始一段一段地写些我的《遍地风流》,差不多在1985年,杭州?

  • 标签: 短篇小说 笔记小说 《棋王》 《史记》 长篇小说 章回小说
  • 简介:小说至唐始一大变,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尤其是从六朝志怪中演变出来的唐传奇,无论在叙述的技巧还是在篇制的长度上,都已远非前此的小说可比,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但小说的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主要表现在创作过程上。如果说经过(文心雕龙》、(诗品》等有意识的文学赏鉴,唐代诗歌已经更加注重个人创作的风格,那么小说却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集体创作的模式,仍然主要是产生于文人的采集故实。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源于道听途说的文类,文人小说的撰作一般情况下都要经历从讲说到编录的两个过程,其中大多都是当时文人聚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唐代小说与魏晋六朝小说是一样的。

  • 标签: 唐代文人 玄怪录 唐代传奇 《太平广记》 唐代小说 唐人小说
  • 简介:<正>一、“人类处境”小说两次大战之间,整个世界异常混乱,战争的幽灵在人间徘徊;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处境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人类而担忧,而探索。马尔罗、赛利纳、圣·戴克斯絮佩里、贝

  • 标签: 新小说 法国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 马尔罗 知识分子 创作手法
  • 简介:回顾20世纪的文学史和教育史,可以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家、诗人,包括鲁迅、茅盾、老舍、曹禺以及冰心、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等在内,都曾投身教育,恢弘文术,启迪后进,惠流遐迩;有的还涉笔教苑,留下生动精美的诗文。与这些语言艺术大家不同的是,叶圣陶在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成长期,于精研教术、诲人不倦之时,又把旺盛的创作精力投向教育领域:他把自己在这方面经过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得来的素材进行冶炼,塑造典型,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界的真实景象。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小学基础教育陈旧观念和腐败现象的剖视,以及其中所反映、流露出来的作者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唤、追求、思考和忧虑,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教材。这些作品的流传也十分广泛,不少篇章从二、三十年代开始就多次选人海内外的教材,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它们启发、教育了好几代的中国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其中许多人的认识真理,追求光明,踏上进步的途程,都产生了不可泯灭的影响。

  • 标签: 教育小说 叶圣陶 中国新文学 近现代教育史 教育工作者 语言艺术
  • 简介:<正>在我国多民族的历史上,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满族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二十五岁起兵,五十八岁建立后金政权,正式称“汗”,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努尔哈赤一生中战功卓著,所向披靡,屡陷险境,死里逃生,充满了出奇制胜的传奇色彩。人们亲切地称他力“罕王”。他是在辽宁新宾县的赫图阿拉建立起后金政权的,所以在这个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罕王”的故事和传说。新宾县文化馆自1982年以来,曾组织采风队伍,对新宾县境内的满族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普查。从已经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直接表现“罕王”的竟有一半之多,比重之大,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 标签: 努尔哈赤 民族英雄 新宾县 后金政权 传奇小说 爱新觉罗
  • 简介:陈衡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在陈衡哲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大胆追求和实践中,既显示出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和进步,也留下了新文学女性先驱者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途程中筚路蓝缕、开拓前行的足迹。更多还原

  • 标签: 陈衡哲 现代小说 足迹
  • 简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历史不是一条笔直和平坦的大道,其间充满了曲折和起伏。制约小说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精神的和物质的,有文学的和非文学的。非文学的因素如政治、宗教、伦理以及主流文化价值观等等,均对小说的生成和发展产生

  • 标签: 通俗小说 文学 主流文化 精神 宗教 生成
  • 简介:概说我国小说孕育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和铁事一类简短笔记,才粗具小说的雏形。但文人们作为独立部门进行创作,则是唐代的事。唐代有些文人写人物故事,十分生动,叫做'传奇'。到十世纪六十年代,赵匡胤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分裂五十多年,你争我夺而混乱不堪的政治局而。此后社会

  • 标签: 明代小说 寓言故事 小说题材 南北朝时期 人物故事 三国志演义
  • 简介:清朝,满族人统属满洲八旗,故通常称之为“旗人”、“旗族”①“在旗”,北京的满族人又称“京旗”。老一辈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旗人的北京话说得最地道、最悦耳动听。胡适说:“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

  • 标签: 清末民初 旗人 社会小说 《北京》 《儿女英雄传》 辛亥革命
  • 简介:近二十年来,古代小说书目提要研究和考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书目提要和考证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以及主要以考证为特征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等几部堪称经典的著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物都令人钦佩,例如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宁稼雨所撰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

  • 标签: 志怪 文言小说 传奇 叙录 齐鲁 中国古代小说
  • 简介: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近代小说多产生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得风气之先的文化发达地区,其它地方的作品则较少见到,因而也就显得十分珍贵。《社会鉴》和《越南救国史'这两种贵州近代小说,《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等小说书目均未著录,虽然早就作为辛亥革命史料刊登出来,但限于专业分工,治近代文学者知者甚少。这里稍作介绍,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 标签: 近代小说 近代文学 通俗小说 戏曲 作品 风气
  • 简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颇多口语词,写本也有大量俗字。本文对一些口语词试加诠释,有些是由于俗字或文字讹变而难得其解,文章作了进一步的校理和疏解.对古籍整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南北朝 词语 考释 俗字 讹变
  • 简介:当我们按图索骥,叩响这扇淹没在京城无数楼群中的陌生的门时,还不知该如何介绍自己。门后主人那张完全陌生的面孔,我们只知道她的名字,并不能肯定她就是我们寻找了多年的人。虽然头两次扑了空,但第三次登门即获得了下面的对白。我们问她1966年是否去过北京文联,她轻微点了点

  • 标签: 红卫兵 老舍 萧军 文革 长时间 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