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过历年发展,我国药物毒理在学科建设以及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方面,均获较为显著的发展;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毒理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转化与早期毒性预测等录领域,需要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次研究对国内外药物毒理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分析。

  • 标签: 药物毒理学 转化毒理学 早期毒性预测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参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30天喂养毒性,为其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急性毒性实验,对小鼠灌服20g/kg的受试物,连续14天。遗传毒性实验,进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0天喂养毒性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受试物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g/kg.bw),连续灌胃30天。结果:人参提取物小鼠MTD>20g/kg。遗传毒性试验3项的结果均为阴性。30天喂养试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人参提取物高、中、低3个剂量组动物行为活动、进食量等均未见异常;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尿液指标未发现与受试物有关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与受试物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人参提取物有明显毒性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进行人参提取物毒理安全性评价。方法 采用限量法的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结果 在本试验条件下,人参提取物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15.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人参提取物以1g/kg.bw、2g/kg.bw、3g/kg.bw的剂量经口给予大鼠90天,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人参提取物对大鼠未见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结论人参提取物长期食用是安全的。

  • 标签: 人参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甘草浸膏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甘草浸膏对昆明种小鼠的MTD大于20.00g/( kg·bw),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为阴性结果,表明甘草浸膏未显示致突变作用;致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草浸膏对SD大鼠不具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大鼠90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甘草浸膏对SD大鼠体重、摄食、血常规、血生化及病理无影响。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甘草浸膏对哺乳动物产生遗传毒性、致畸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

  • 标签: 甘草浸膏 安全 毒理
  • 简介:摘要随着各种新、老化学物质健康风险评价的需求急剧增长,基于动物实验的测试方法难以满足当前健康风险评价的需求,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高通量、灵敏的毒性测试方法,整合基于体外替代模型的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毒性测试策略。其中,高内涵筛选(HCS)利用自动化显微镜和图像分析平台,以可视化和定量的方式对体外模型进行多参数、高通量的表型分析,快速有效评估化学物毒性并分级,推动了体外毒性试验和计算毒理的发展。HCS技术已被纳入为21世纪毒性测试(Tox21)及化学物风险分级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毒性测试和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本文从HCS技术的发展、技术要点、毒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及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毒性测试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学提供参考。

  • 标签: 毒理学 毒性试验 体外研究 高内涵筛选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在于观察青钱柳复方的干膏粉的安全性。方法 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之毒理检验方法,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及大鼠30d喂养试验。结果 青钱柳复方干膏粉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的最大耐受剂量(MTD) 均大于10.0g/kg·bw,属实际无毒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d 喂养试验结果,各个剂量组大鼠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青钱柳复方干膏粉属实际无毒级,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青钱柳叶 葛根 桑叶 毒理 安全 30天喂养试验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动物对虾青素油的急性和慢性的毒性反应。方法:小鼠雌雄各半,试验用10000mg/kg作为最大耐受剂量灌胃,连续观察14天。将大鼠分为4组,高、低剂量分别给予1.40、0.47g/kg·d虾青素油,阴性对照组给同容量的玉米油,连续灌胃90天,观察长期毒性反应。结果:小鼠虾青素油急毒未见异常。大鼠长期灌服虾青素油后,体重增长、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脏器系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虾青素油属实际无毒级。大鼠长期灌服虾青素油1.40g/kg·d,相当于人拟用日剂量的300倍也是安全的。

  • 标签: 毒理学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虾青素
  • 简介:摘要传统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可以获得基因在群体细胞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但忽略了细胞反应存在差异性,很难发现敏感效应细胞,导致毒性通路识别不准确。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解离组织单细胞并对其测序,通过细胞分群进行细胞亚群特异性转录组分析。该技术可获取化合物暴露后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异质性反应特征,从而有助于准确判别敏感效应细胞及关键分子事件,为探索毒性机制和毒作用模式提供强大工具和崭新视角。本文概述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发展、原理、方法以及在毒理机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多方向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单细胞分析 毒性作用 测序 异质性 毒性机制
  • 简介:摘要研究性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教学,目前已经逐渐应用于实验教学领域。本研究以北京大学2017级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毒理基础实验课程为例,阐述了研究性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课程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76.4%(68/89)的学生毒理基础实验课考核成绩优秀(≥85分)。79.8%(71/89)的学生对研究性教学应用于毒理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感到满意;66.3%(59/8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68.5%(61/8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有助于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可见,在毒理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效果良好,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 标签: 毒理学 研究性教学 实验教学 科研能力 医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葡萄皮提取物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葡萄皮提取物对昆明种小鼠的MTD大于20.00g/( kg·bw),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为阴性结果,表明葡萄皮提取物未显示致突变作用;致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皮提取物对SD大鼠不具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大鼠90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皮提取物对SD大鼠体重、摄食、血常规、血生化及病理无影响。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葡萄皮提取物对哺乳动物产生遗传毒性、致畸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

  • 标签: 葡萄皮提取物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于观察复方青钱柳铬粉的安全性。方法 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之毒理检验方法,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 复方青钱柳铬粉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10.0 g/kg·bw,属实际无毒级。Ames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 喂养试验结果,各个剂量组大鼠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复方青钱柳铬粉属实际无毒级,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青钱柳叶 葛根 毒理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于观察复方青钱柳铬粉的安全性。方法 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之毒理检验方法,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 复方青钱柳铬粉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10.0 g/kg·bw,属实际无毒级。Ames实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 喂养试验结果,各个剂量组大鼠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复方青钱柳铬粉属实际无毒级,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青钱柳叶 葛根 毒理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采用在体暴露评估、离体结局分析以及系统环境关键组分筛选的方法,评估环境污染物通过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而导致的健康效应和毒作用机制。该模型整合了人群现场的真实暴露与实验室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结合了体外和体内模型的优势,弥补了单一的毒理评价模型的不足,从宏观人群研究和微观机制探索之间的介尺度层面,为环境污染物毒性测试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标签: 毒理学 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 介尺度研究
  • 简介:摘要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分和生物成分等)、来源的多样性和二次转化等特性,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研究提示PM2.5的不同组成在诱发不良健康效应时所涉及的毒理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PM2.5作为载体,还存在多组分间的混合暴露和联合效应。本文对近几年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暴露所涉及的毒理作用机制及不同组分间的联合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主要包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为PM2.5不同组分暴露所引发的不良健康效应的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大气PM2.5 成分 毒理学效应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吴茱萸碱是云香料植物吴茱萸中提取的药品材料,这种元素是大量存在于石斛和疏毛吴茱萸中至关重要的活性物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这种碱性物质能够提升药物的活性,并且吴茱萸碱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癌细胞的分裂和增生、诱导细胞周期的阻滞,并推动细胞的迁移。除此之外,吴茱萸在治疗心血管类疾病、手足癣等多种疾病的进程中都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吴茱萸碱这种活性材料也存在微小的毒性,例如这种材料存在肝毒性、肾毒性和心脏毒性等等。目前,医学界针对吴茱萸碱的药理应用和毒理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的针对吴茱萸碱在体内外的毒性表现研究也相对较少。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吴茱萸碱近年来的药理研究学和毒理研究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吴茱萸碱在临床医学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新的参考意见。

  • 标签: 吴茱萸碱 药理材料 毒理性
  • 作者: 王灿铭 徐晨阳 姜珊 周镪 蒋智君 程国平 吴梅娟 冯婷婷 尹文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杭州 310022,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肿瘤学系,温州 325035,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海宁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海宁 314400,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杭州 31120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杭州 311499,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内科,杭州 31002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PDAC)肿瘤免疫相关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192例PDAC患者的病理样本及临床信息,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形态学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免疫相关蛋白,结合患者治疗及生存信息,统计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92例PDAC中,非特殊型腺癌163例(163/192,84.90%),腺鳞癌18例,(18/192,9.37%),其他少见亚型共11例(11/192,5.73%);110例(110/192,57.29%)见神经累犯,86例(86/192,44.79%)见血管侵犯;84例(84/182,46.15%)伴重度慢性炎;52例(52/192,27.08%)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数量(TII-N)多,60例(60/192,31.25%)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34例(34/192,17.71%)主要为粒细胞浸润,98例(98/192,51.04%)为混合浸润;缺乏CD3+T细胞者124例(124/192,66.31%),缺乏CD8+T细胞者152例(152/192,79.5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MHC-Ⅰ)表达下调156例(156/192,81.25%);PD-L1阳性[综合阳性评分(CPS)≥1]者46例(46/192,23.96%)。统计学分析发现TII-N与脉管瘤栓(P=0.035)、神经累犯(P=0.002)、分期(P=0.004)及长期饮酒(P=0.039)呈显著负相关;免疫细胞种类(TII-T)与胰腺慢性炎呈正相关(P=0.002),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P=0.024);CD8+T细胞与CD3+T细胞(P=0.032)、MHC-Ⅰ表达(P<0.001)、PD-L1表达(P=0.001)呈正相关,与长期吸烟呈负相关(P=0.016)。单因素分析发现组织学非特殊型(P=0.013)、TII-N多(P<0.001)为PDAC的良性预后因素,脉管瘤栓(P=0.032)、神经累犯(P=0.001)、分期晚(P=0.003)及长期饮酒(P=0.004)为其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II-N是PDAC的独立良性因素,而神经累犯为其独立的不良预后风险因素。结论PDAC中,TII-N与多种因素相关,它是PDAC独立的良性预后因素;长期饮酒及吸烟可能导致PDAC患者的肿瘤免疫功能受抑。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鳞状免疫表型鼻咽癌(NSNPC)的病理分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至2019年经病理确诊为NSNPC的病例,应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透射电镜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并收集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23例NSNPC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16~76岁,中位年龄46岁,平均年龄为45岁。(2)形态学上均与经典鼻咽癌镜下形态相似。(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NSNPC多表达低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CK8/18、CK8、CKL),与经典鼻咽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路蛋白EGFR、PI3K、p-AKT、p-mTOR在NSNPC中低表达,与经典鼻咽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蛋白CK5/6、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CK7、突触素、CD56、嗜铬粒素A(CgA)、SOX-10、AKT、mTOR、Notch、STAT3、p-STAT3与经典鼻咽癌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原学检测:EBER阳性率78.3%(18/23),HPV阳性率8.7%(2/23),分别为HPV35及HPV38型。(5)基因改变:相较于经典鼻咽癌,抑癌基因BLU在NSNPC组织中表达增强;抑癌基因RASSF1及Rbms3在NSNPC组织中表达减弱,与经典鼻咽癌表达一致。(6)超微结构特征:5例中发现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余18例未见明显桥粒连接。(7)分期及预后:NSNPC与经典鼻咽癌相比,NSNPC复发率低、临床分期较早(P<0.05),预后较好,而与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死亡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NSNPC在组织学形态、病原学及基因改变上均与经典鼻咽癌类似,NSNPC仍属于非角化鳞癌中的未分化型。NSNPC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 标签: 鼻咽肿瘤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模式Ⅰ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共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11例AITL模式Ⅰ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2∶1.0,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47~78 岁)。有B症状者7例。11例起病时均有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2/11,Ⅲ~Ⅳ期占9/11。肝或(和)脾肿大者占2/11,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者占3/11,出现胸水者占2/11。初始诊断中,有6例诊断为反应性增生,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增生,不除外淋巴瘤。(2)形态学特点为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副皮质区多量增生活跃的淋巴滤泡,滤泡内生发中心明显。7例生发中心外套细胞层不完整或呈“虫蚀”状,界限不清,4例套细胞层完全消失。滤泡存在薄层胞质透亮或淡染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围绕,其中有2例透明细胞位于生发中心与残留菲薄的套细胞层之间,呈现环状生长模式。细胞体积中等,细胞核型略不规则,染色质略粗,未见明显核仁。(3)免疫表型:11例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主要局限于滤泡内,4例见FDC网轻微扩张,周围呈毛刺样。生发中心周围环绕的非典型细胞表达CD3(11/11)、CD4(11/11)、PD1(11/11)、CXCL13(6/11)、ICOS(10/11)和CD10(7/11)。PD1染色表现为强的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模式,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周围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簇。CXCL13、ICOS和CD10染色均表现出类似的分布模式。(4)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1例滤泡间区散在分布EBER阳性的B淋巴细胞(5~20个/HPF)。11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均呈单克隆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模式Ⅰ型容易漏诊,临床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系统性症状(皮疹、发热等),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出现特征性肿瘤细胞分布,综合分子检测结果,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