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9 个结果
  • 简介:问:有一种说法,乳腺癌患者的饮食宜清淡,特别不宜吃猪肉和牛羊肉等“红肉”,是这样吗?答:欧医生:相关的一些研究确实发现,动物食品摄入过多、油炸食品摄入过多等因素与乳腺疾病风险存在密切相关,而以蔬菜水果和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乳腺增生发病的风险。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动物性食品 多食 疾病风险 饮食习惯 “红肉”
  • 简介:市面上牛奶的种类很多,很多人在选择牛奶时,要么就是随便拿,要么就是根据牛奶的蛋白和脂肪含量进行选择。那么,牛奶真的是蛋白含量越高、脂肪越低就越好吗?

  • 标签: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牛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5例蛋白-能量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指标明显上升,治疗效果显著。结论高蛋白的营养支持饮食有利于改善蛋白-能量营养不良症状。

  • 标签: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蛋白组学逐步建立并且更加完备起来,目前它已深入到生命科学及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疾病研究、治疗和新药的开发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疾病研究 新药开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蛋白电泳在诊断肾脏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0例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析。结果经尿蛋白电泳扫描结果显示120例非浓缩尿液标本中,肾小球性蛋白尿为46例(38.3%),肾小管性蛋白尿为13例(10.9%),混合型蛋白尿为61(50.8%)例。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尿蛋白电泳诊断结果可靠。结论尿液蛋白电泳简单方便、敏感性高,可于发病早期检测尿蛋白组分变化,明确肾脏损伤部位及程度,为肾脏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肾脏疾病,尿蛋白,电泳,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蛋白组学技术有助于人类深入研究食物蛋白活性成分、进行营养评价和营养相关疾病的生物学标记、揭示营养素代谢与调控机制等,在营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综述了蛋白组学在营养学中取得的应用价值及成就,以及蛋白组学技术在营养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及衰老方面的研究应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营养学
  • 简介:目的采用蛋白学方法研究芪苈强心(QLQX)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分为心衰模型组、QLQX(1.0g/kg.d-1)胶囊组、假手术组。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4周后,差速离心法提取心肌线粒体,双向电泳法分离差异表达的蛋白,凝胶银染后酶切差异蛋白点进行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分析,通过Mascot软件在数据库检索。结果共鉴定出11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表达上调的有NADH氧化还原酶、ATP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长链乙酰辅酶A脱氢酶、缩醛酶、肌酸激酶、58kDa钙调蛋白;表达下调的蛋白有乳酸脱氢酶B、烯醇酶、αB2Crystallin和热休克蛋白27。结论QLQX胶囊能够部分纠正衰竭心肌线粒体有关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相关酶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芪苈强心胶囊 心力衰竭 线粒体 蛋白质组
  •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组学iTRAQ技术分析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均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2mm/12h,牵张期为10d,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理化性分析、蛋白提取及蛋白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315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146个,其中上调≥1.5倍的39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感觉神经系统在牵张成骨的成骨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筛选出多种下齿槽神经缺失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验证感觉神经缺失对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相关蛋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牵张成骨 下齿槽神经 iTRAQ技术 蛋白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丹参作用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组双向电泳分离体系,提高其分辨率和重复性。方法丹参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提取全蛋白,按标准条件对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对各个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终选择的裂解液配方是1%TBP,4%CHAPS,0.2%Bio-Lyte,40mmol/LTris,8mol/L尿素,2mol/L硫脲;使用pH4~7的IPG胶条,电泳参数根据Bio-Rad公司的预设方案进行调整;改良硝酸银法进行蛋白斑点染色。从而获得了满意的蛋白组双向电泳图谱。结论成功建立了丹参作用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组双向电泳分离体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重复性,为进一步较为系统、全面、准确的评价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提供方法学基础。

  • 标签: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丹参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 简介:蛋白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蛋白组学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的特征[1]。目前,血管神经病学蛋白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4]。开展蛋白组学研究不仅为临床上疾病分子标志物筛查等提供科研支持,同时,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大大提高神经学科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 标签: 神经 血管 教学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殖修复能力是否受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53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我院随机抽取27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及27例非糖尿病足部需手术治疗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取患者足部皮肤组织及创面进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53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患者皮肤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多于非糖尿病患者,但其创面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皮肤中的蛋白P53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患者创面中蛋白P53表达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结论糖尿病患者创面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53表达少,因此非糖尿病患者创面的增殖修复能力强于糖尿病创面。

  • 标签: 糖尿病 增殖修复能力 增殖细胞核抗原 蛋白质P5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遗传学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均可导致HCC的发生,并有地域的差异性。例如在日本及欧美国家,70%以上的HCC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和高摄入酒精有关;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大约80%以上的HCC与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高感染率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的高暴露密切相关。

  • 标签: 黄曲霉毒素B1 肝细胞癌 广西地区 比较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乙肝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因用药发生肝脏损伤的原因,并研究其相应针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以来收治的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造成其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以及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引起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主要包括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等,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镇痛消炎类药物,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药物机理了解不全面,导致药物的滥用,进而致使患者发生以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在选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药物,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应增强能力,了解药物机理,及时防治患者在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药物性肝损伤。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药剂科 病因分析 临床诊断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临床 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药物性血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64例应用过解热镇痛药物,52例应用过抗感染类药物,28例应用过中草药类药物,6例应用过脱水利尿剂。本组患儿在给药后8min至12h,均出现洗肉水样、浓茶样全程血尿,并伴有轻度腹痛、腰痛不适等症状。68例患儿的尿蛋白呈++或+,尿红细胞呈+++或++++,10例患儿检出少量白细胞,48例未见管型。本组患儿经及时的治疗后,在2~3d内肉眼血尿症状消失,镜下血尿在用药3~4d后消失,随访半年显示均未发生持续性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小儿药物性血尿的预防、治疗,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以免对患儿的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 标签: 肾损害 药物性血尿 小儿 抗生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