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面对石油销售企业不断发展和改革,员工出现心理波动,影响心理健康的情况更加突出。作为管理者,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影响社会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在培养员工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同时,也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标签: 心理健康 问题 维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华北五省市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和病案查询系统收集华北五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患者资料。将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14个年龄段:16~19岁为一个年龄段,20~79岁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80岁为一个年龄段。根据Schatzker分型将患者分成2组:简单骨折组(Ⅰ~Ⅳ型)和复杂骨折组(Ⅴ~Ⅵ型)。比较不同省市间胫骨平台骨折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特点及骨折的复杂程度。结果共纳入2 845例患者,占同期所有成人骨折的1.8%(2 845/155 971),占胫腓骨骨折的19.5%(2 845/14 569),占膝关节内骨折的29.1%(2 845/9 782)。患者平均年龄为45.5岁,40~4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华北五省市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岁年龄段的女性患者所占比随着年龄逐渐升高,≥80岁年龄段女性患者达70.0%(21/30),各年龄段男女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骨折平均年龄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在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均以40~44岁为峰顶呈高尖单峰曲线;女性患者在简单骨折组以55~59岁为中心呈单峰分布,在复杂骨折组则以35~39岁和55~59岁为峰顶的矮双峰分布。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女性患者从40~44岁后其骨折构成比逐渐上升,线性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男性与女性高发年龄均为40~44岁,简单与复杂骨折呈现出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

  • 标签: 胫骨骨折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分型 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灶性白质损伤(punctate white matter lesions,PWML)是婴儿期最为常见的白质损伤性疾病(发生率超过20%),可引起不良神经发育结局,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该损伤具有多变性及扩展性,可导致广泛脑结构及功能变化。笔者主要阐述了PWML病灶特征及其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现有损伤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 标签: 局灶性白质损伤 脑结构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预后评估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手术切除的40例误诊为肺癌的FO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结果(1)40例FOP患者中,男34例,女6例,年龄范围为26~82岁,平均年龄(55.55±10.52)岁。(2)临床表现中,咳嗽咳痰21例,发热6例,咯血8例,胸痛12例,体检发现14例。(3)病变在肺野外、中、内带及各肺叶均有发生。CT表现多样,除结节影和实变影外,合并有分叶状、边缘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密度不均、胸膜牵拉等。病灶范围≥3 cm的26例,<3 cm的14例。(4)共有8例患者行PET-CT检查,其中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提示恶性病变可能;2例未见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炎症后改变。(5)40例患者中,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均正常,仅有1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轻度增高,D-二聚体均正常。(6)病理提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腔扩张,腔内见纤维素样黏液栓形成,间质多量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7)40例手术患者中,1例患者半年后复查手术缝线周围复发;余复查均正常。结论FOP临床相对少见,因其特殊影像表现极易误诊。临床医师需不断加强对FOP的认识,通过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等综合诊断,以减少临床误漏诊。

  • 标签: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 临床表现 病理学特征 影像学特点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bernethy畸形合并肝脏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收治的3例Abernethy畸形合并FNH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例,35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岁与3岁9个月。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扩张、分流血管结扎术、门静脉(PV)测压等,分析治疗前后PV压力变化。结果DSA提示患者先天性门体分流分别为Abernethy畸形Ⅱ型和Ⅰb型,术前均合并FNH。其中1例5年前因FNH行肝部分切除术,再发腹痛症状入院。3例患者经门腔分流血管缩窄术/门静脉结扎术、脾动脉结扎术/门体分流结扎术处理后PV压力分别由8.5、9.0、20.0 cmH2O(1 cmH2O=0.098 kPa)升至15.0、21.0、25.0 cmH2O,入肝PV血流明显增多,术后DSA造影提示分流血管闭塞,随访至2019年11月均生存良好。结论门腔(体)分流血管结扎或缩窄术可显著改善Abernethy畸形合并FNH患者PV入肝血流,对远期生存获益。

  • 标签: 先天畸形 先天性肝外门腔分流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筛板一直被认为是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轴突发生损伤的初始部位,观察筛板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认识青光眼的病理机制。以往研究结果显示灶性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相关,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指出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发展,首次揭示了青光眼灶性筛板缺损可以平衡跨筛板压力梯度,从而起到延缓或终止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进展的作用,该发现为跨筛板压力梯度学说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临床依据,深化了临床对局灶性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的认识,从另一角度阐述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7-20)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视盘 视神经疾病 眼内压 颅内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为肝脏疾病医学影像研究提供了新契机。为促进肝脏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肝脏疾病精准诊疗能力,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学影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联合对肝脏灶性病变的标注提出初步指导意见,用于肝脏灶性病变人工智能算法和产品的建立与验证。本共识从肝脏灶性病变的分类、标注类型、标注原则等各个方面阐述专家组所达成的一致意见,旨在提高肝脏数据标注的质量,促进肝脏灶性病变人工智能规范化研究的发展。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病变 人工智能 标注
  • 简介:摘要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以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是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在FSGS患者中定位超过30个致病基因,为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在其发病机制中提供了证据。现将FSGS的常见致病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致病基因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 简介:摘要腹腔灶性脂肪坏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腹部脂肪病变,常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大部分腹腔灶性脂肪坏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处理方法与其他急腹症不同,需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及时诊断并区分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过度治疗。笔者主要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腹腔灶性脂肪坏死的典型影像学征象及其主要鉴别诊断。

  • 标签: 脂肪 腹部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脑连接组学是将脑内神经细胞结构模式抽象成一个高度复杂的脑网络,而癫痫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网络疾病之一,其中,即使灶性癫痫也已被证实存在广泛的脑网络改变。目前随着脑连接组学研究在癫痫领域的不断推进深入,灶性癫痫的脑网络特征也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笔者现围绕近年来灶性癫痫的脑连接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成果进行综述,以总结出局灶性癫痫的脑网络特征。

  • 标签: 局灶性癫痫 脑连接组学 脑网络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为有效判断老年肝脏灶性病变,临床探究超声弹性成像用于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以我院 2015.2~ 2016.1期间疑似肝脏灶性病变入院进行检查的 8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观察组,每组 87例。常规组患者行一般超声检查,观察组行超声弹性成像,后患者进行手术、穿刺取出病灶进行病理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两组检查方式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病灶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假阳性分别为 96.8%、 90.5%、 3.2%、 9.5%,与常规组 86.4%、 71.1%、 13.5%、 28.9%比较,观察组特异性、敏感性高,假阴性、假阳性低, P<0.05;常规组恶性、良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 79.7%、 80.0%,明显低于观察组 93.8%、 95.0%,观察组病灶诊断准确度高, P<0.05。结论 老年肝脏灶性病变以超声弹性成像进行检查,能有效判断病灶良恶性、准确度高。

  • 标签: 病变 诊断 肝脏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属于皮质发育畸形的范畴,是胚胎发育早期神经元异常增殖或异常移行所导致的一种疾病。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可遗传的。它主要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这4种方式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认为,表观遗传学机制在FC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FCD研究的热点。文中将对FCD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表观遗传学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CT与 MR在诊断 肝灶性结节增生时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在 2017 年 4 月至 2019年 10 月期间,选取 92 例于我院收治的 肝灶性结节增生患者 为研究对象 ,采取 CT与 MR诊断 ,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诊断时典型征象:平扫等密度共计 18 例,中央疤痕 18 例。增强后动脉期 90 例由明显强化迹象,门静脉和延时期高密度与等密度 63 例。不典型征象:平扫稍低密度 53 例,低密度 37 例,其中有 37 例密度不均匀。 MR 诊断时 T2WI 显现稍高信号 62 例,等信号 11 例, T1 等信号 19 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89 例,中央瘢痕 3 例。不典型征象: T2 高信号 8 例, T1 低信号 67 例,轻度信号 8 例。 结论:对于 肝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而言,采取单一的诊断技术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需采取 CT与 MR联合的形式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真确率。

  • 标签: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 MR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在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与 CT 检查的效果。 方法: 共选取 74 例观察对象,其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6 月到 2019 年 8 月,所有对象经确诊患有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 n=37 , CT 检查)和实验组( n=37 ,磁共振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更高,有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 在肝脏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效果优于 CT 检查,其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应积极推广。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CT 效果 诊断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对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拴线法建立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大脑中动脉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托吡酯组,另外设立假手术组,每组10只大鼠,并于术后24 h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变化,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LE)阳性细胞数,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2.85±0.32)分比(0±0)分,t=4.764,P<0.01]、脑梗死体积[(114.68±11.47)比(0±0),t=4.375,P<0.01]、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48.92±4.89)个比(5.54±0.55)个,t=4.903,P<0.01]、TNF-α[(2.13±0.21)比(1.00±0.13),t=4.678,P<0.01]、IL-1β[(1.89±0.13)比(1.00±0.08),t=4.532,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98±0.16)比(1.00±0.05),t=4.893,P<0.01],TNF-α[(28.38±2.84)比(12.57±1.26),t=4.679,P<0.01]、IL-1β[(83.89±8.13)比(25.79±2.58),t=4.421,P<0.01]及IL-6[(63.58±6.36)比(33.48±3.35),t=4.249,P<0.01]含量,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0.88±0.07)比(0.07±0.01),t=5.890,P<0.01]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 p65[(2.32±0.22)比(0.15±0.01),t=5.432,P<0.01]表达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托吡酯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1.46±0.15)分比(2.85±0.32)分,t=5.786,P<0.01]、脑梗死体积[(70.38±7.40)比(114.68±11.47),t=5.370,P<0.01]、TUNLE阳性细胞数[(10.89±1.10)个比(48.92±4.89)个,t=5.421,P<0.01]、TNF-α[(1.42±0.14)比(2.13±0.21),t=4.345,P<0.01]、IL-1β[(1.02±0.13)比(1.89±0.13),t=5.124,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08±0.12)比(1.98±0.16),t=4.875,P<0.01],TNF-α[(15.42±1.54)比(28.38±2.84),t=5.658,P<0.01、IL-1β[(45.32±4.53)比(83.89±8.13),t=5.378,P<0.01]及IL-6含量[(44.38±4.38)比(63.58±6.36),t=4.209,P<0.01],p-IκBα[(0.18±0.02)比(0.88±0.07),t=5.432,P<0.01]及p-NF-κB p65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6±0.02)比(2.32±0.22),t=5.569,P<0.01]。结论托吡酯能显著的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与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托吡酯 缺血再灌注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预先给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Sham组)、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盐酸羟考酮预处理组(Oxy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2 h恢复再灌注。Oxy组于脑缺血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0.5 mg/kg,Sham组和I/R组则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 mL。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缺血侧脑含水量,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缺血侧脑皮质中的TNF-α、IL-1β和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Oxy组ND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细胞坏死率显著增加(均P<0.05);脑皮质中TNF-α、IL-1β、IL-10、NF-κB和MPO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Oxy组与I/R组相比,ND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细胞坏死率明显减少[(1.7±0.9) vs (2.6±1.1);(79.2±2.4)% vs(84.7±4.2)%;(23.0±5.4)% vs (34.8±6.0)%;(25.2±12.4)% vs(54.8±14.8)%,均P<0.05];脑皮质中TNF-α、IL-1β含量、NF-κB相对表达及MPO活性明显降低[(4.4±1.2) pg/mg vs (6.5±1.2) pg/mg;(5.4±0.7)pg/mg vs(7.8±0.8)pg/mg;(0.83±0.11) vs (1.23±0.33);(0.27±0.09)U/g vs(0.36±0.14)U/g,均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20.9±4.5) pg/mg vs (9.2±1.6) pg/mg,t=6.036,P=0.000 1]。结论盐酸羟考酮预先给药可明显减轻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局灶 缺血-再灌注 炎症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