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呼气与动脉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比。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性分析了20171月至20191月期间50例我院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治疗资料,对其患者采取持续性的呼气监测,同时分析患者的动脉血气,对患者呼气与动脉血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PetCO2均值为(40±11mmHg显著低于PaCO2的均值(46±10mmHg,(P0.05)。94%PaCO2值高于PetCO2值,PetCO2PaCO2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OI低于300mmHg时,PetCO2PaCO2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呼气与动脉血存在显著相关性。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旁流式呼气(PETCO2)监测在消化内镜麻醉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行消化内镜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鼻导管吸氧+PETCO2监测,n=100)和对照组(仅鼻导管吸氧,n=100)。置镜前2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3 mg,丙泊酚1.5~3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托下颌无反应时,开始置镜,置镜成功后予丙泊酚3~5 mg/kg-1·h-1持续泵注输入直至检查结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SA分级、麻醉诱导时间、内镜检查时间均无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面罩加压给氧率、恶心呕吐率、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暂停发现次数、托下颌率、挤压胸廓辅助呼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导管旁流式PETCO2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肺通气状态,指导临床干预,降低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提高消化内镜麻醉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低氧血症 呼吸暂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监测呼吸(PETCO2)波形曲线与数值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且术后进入麻醉复苏观察室的1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连续监测PETCO2波形曲线及数值的变化,记录两组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分析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时RR、BP、SpO2、PaO2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TCO2亦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2.68%(9/71)比7.04%(5/71)],异常事件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短于对照组[(1.61 ± 0.52)min比(2.11 ± 0.69)min、(35.98 ± 10.66)min比(46.75 ± 15.03)min、(62.52 ± 19.63)min比(76.97 ± 15.4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ETCO2与SpO2呈负相关(r=- 0.335,P=0.004),与PaCO2呈正相关(r=0.751,P<0.001)。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复苏期间监测PETCO2可提高异常事件检出率与检出及时性,促进麻醉恢复,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全身麻醉 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CPR),观察过程中呼气变化( PETCO2)与脉搏灌注指数( PPI),探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 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检测呼气变化与脉搏灌注指数变化,根据是否自主循环恢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 ROSC) 25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 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呼气值与脉搏灌注指数。结果 所有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心肺复苏后, ROSC 组患者心脏骤停率低于非 ROSC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OSC 组患者在抢救开始 0 min、 10 min、 20 min PETCO2 /PPI及平均 PETCO2 /PPI值均高于非 ROSC 组( 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 ROSC组患者肾上腺素及碳酸氢钠用量高于 ROSC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中检测呼气变化与脉搏灌注指数可以有效评估心肺复苏的质量以及预后,对临床具有极高指导意义。

  • 标签: [ ]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 脉搏灌注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呼气(ETCO2)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被动抬腿(PLR)试验预测容量反应性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自发性脑出血术后行机械通气需液体复苏的患者33例,先后进行PLR试验和补液试验,记录心排量(CO)、每搏输出量(SV)、平均动脉压(MAP)及ETCO2等指标。以补液试验后CO增加≥10%为有反应组,CO增加<10%为无反应组,记录两组临床资料、试验前后CO、SV及ETCO2变化趋势。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组PLR及补液前后颅内(ICP)变化。结果33例患者分为有反应组16例,无反应组17例。PLR后、补液后有反应组MAP变化值、CO变化值、SV变化值、ETCO2变化值、CO变化率、ETCO2变化率均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PLR后ETCO2变化率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0.047(95%CI:0.824~1.000)。PLR前后、补液前后两组患者IC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LR后ETCO2变化率可作为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 被动抬腿试验 容量反应性 自发性脑出血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阵激光治疗面部浅表性瘢痕及护理方法。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面部浅表性瘢痕患者62例,采用点阵激光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护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中配合)等措施,探讨本护理方案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浅表性瘢痕治疗疗效62例患者并对其80处瘢痕全部完成治疗,瘢痕治疗1次 22处,瘢痕治疗2次 43处,瘢痕治疗3次 10处,瘢痕治疗4次5处;痊愈率37.5%,显效率56.3%,总有效率94%。经过治疗和护理,62例患者瘢痕皮肤的外观、质地、色泽等有明显改善,色素沉着低。结论:对点阵激光治疗的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可以促进面部瘢痕愈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痤疮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41例,注射治疗)与观察组(46例,注射治疗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瘢痕严重指数权重(ECCA)评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炎性因子。比较两组ECCA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ECC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γ-干扰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痤疮瘢痕患者应用注射治疗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可降低ECCA评分及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

  • 标签: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 痤疮瘢痕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 P( cv-a) CO2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价值。方法:选 2017.02~2020.08区间收治 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研究,分为 2组(指导方案),对照组 32例以 ScvO2为指导实施机体复苏治疗,观察组 32例以 ScvO2+P( cv-a) CO2为指导实施机体复苏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 28d内病死率( 18.75%)、肺水肿发生率( 6.25%)低于对照组,统计值对比无差异;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统计值 P<0.05。结论: P( cv-a) C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机体复苏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病死率、肺水肿发生率,亦可评价循环血流、组织灌注状态,值得借鉴。

  • 标签: 中心静脉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组织灌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 目的 : 探讨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应用超脉冲点阵激光配合果酸进行治疗后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50 例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根据平均分配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 25 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 ),对比常规组更高, p<0.05 。 结论 :在对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超脉冲点阵激光治疗配合果酸治疗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提倡。

  • 标签: 凹陷性痤疮瘢痕 临床治疗 治疗效果 果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防潴留雾化器在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呼吸科收治的90例肺部感染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各30例,甲组常规应用口含嘴式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乙组应用普通面罩雾化器,丙组应用自制防潴留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比较3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的外周动脉血气分析血pH值、血氧分压(PaO2)、血(PaCO2)变化情况。结果雾化吸入后20 min,丙组应用自制防潴留雾化器,外周动脉血气分析pH值(7.43±0.09)、PaO2(72.19±5.84)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311、50.675;P<0.01);雾化吸入后丙组PaCO2(40.99±2.67)mmHg,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19,P<0.01)。结论应用自制防潴留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较口含嘴式雾化器与普通面罩雾化器能有效改善血气分析pH值,增加PaO2,降低PaCO2,提高雾化吸入临床效果。

  • 标签: 雾化器和汽化器 肺部感染 二氧化碳潴留 面罩雾化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冻切法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98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胸腔包裹性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充分后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隔天注射1次,观察组采用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冻切治疗。比较2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胸膜厚度、临床症状、肺功能等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16例(32.6%),有效25例(51.0%),无效8例(16.4%),总有效率83.6%。观察组经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吸收较快、症状明显改善,胸膜无明显增厚,肺功能改善明显,显效25例(51.0%),有效24例(49.0%),总有效率100.0%。结论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能在直视下发现胸膜腔内纤维粘连包裹,冻切法可以对病变进行清除,有效减少胸膜肥厚粘连的发生。

  • 标签: 结核,胸膜 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 二氧化碳冷冻法 包裹性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动静脉差与乳酸清除率以及 APACHEⅡ 评分的相关性,以期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于我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 306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根据脓毒症指南要求进行液体复苏,监测复苏( 0h )的血乳酸、复苏后 6 h 患 者的动静脉差(P( v-a) CO2 )、血乳酸,统计患者 24h 的 APACHEⅡ 评分, 根据6h 动静脉 差以及6h 乳酸清除率高低分为 A 组 (P( v-a) CO2≥6mmHg )、 B 组 (P( v-a) CO2<6mmHg )、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 10% )以及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 10% )。通过分别比较 A 、 B 组乳酸清除率、 APACHEⅡ 评分的差异以及比较高低乳酸清除率组 P( v-a) CO2 、 APACHEⅡ 评分以及病死率的差异,以期探索 P( v-a) CO2 与乳酸清除率以及 APACHEⅡ 评分的相关性,进而达到为脓毒症及休克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的目的。结果: 1 ) A 组的乳酸清除率显著低于 B 组( P < 0.05 ), B 组 APACHEⅡ 评分以及病死率显著高于 A 组( P < 0.05 ) ;

  • 标签: 感染性休克;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配合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12月昆山市康复医院收治的5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n=30)和激光组(n=29)。康复组和激光组的瘢痕常规治疗包括外用硅酮制剂、压力治疗、瘢痕按摩治疗、超声波治疗等;康复组和激光组均进行烧伤后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治疗、肌力训练、有氧训练等)、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手功能训练、文娱活动等)、物理因子治疗(气压治疗、创面的红蓝光治疗等)、心理康复、矫形器治疗、水疗等。激光组患者在给予瘢痕常规治疗及烧伤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点阵激光治疗,每2个月1次。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2组患者瘢痕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前、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瘢痕紧缩感程度进行评分;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使用VAS评分评价患者对瘢痕疗效的满意度分级,并计算满意率;记录患者12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治疗前,2组患者V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77,P>0.05);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康复组患者VSS评分[10.00(9.00,10.00)、12.00(10.75,13.00)]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95、-4.852,P值均小于0.05),且激光组患者VSS评分显著低于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14,P<0.05)。(2)治疗前,2组患者瘢痕紧缩感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20,P>0.05);在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患者瘢痕紧缩感程度VAS评分[2(1,3)、3(3,4)、6(6,7)、7(6,7)]均较治疗前VAS评分[10(10,10)]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36、-4.788、-4.760、-4.767,P值均小于0.05),康复组患者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瘢痕紧缩感程度VAS评分[8(8,10)、9(9,10)、8(8,9)、8(8,9)]均较治疗前VAS评分[10(9,10)]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35、-2.828、-2.449、-5.002,P值均小于0.05);在首次激光治疗后即刻、首次激光治疗后1 d、首次激光治疗后14 d、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患者紧缩感程度VAS评分均低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51、-6.732、-4.953、-6.029,P值均小于0.05)。(3)治疗后(入组后第12个月时)激光组患者满意度分级频数分布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4,P=0.027);激光组患者满意率(58.62%)高于对照组(36.67%),激光组患者较满意例数/非满意例数(17/12)与康复组(11/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6,P=0.002)。(4)激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3/29),康复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447)。结论点阵激光联合康复措施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康复措施进行治疗,且患者的瘢痕紧缩感改善更显著、疗效满意度更高。

  • 标签: 瘢痕 烧伤 激光疗法 康复 二氧化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脉冲点阵激光清创术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3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科清创组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58±16)岁,25个创面]和激光清创组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58±10)岁,23个创面]。外科清创组以手术刀柄或刮匙刮除患者创面水肿老化的肉芽组织,再以锐性手术器械清除残存的坏死组织;激光清创组采用超脉冲点阵激光治疗机清除患者创面水肿老化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反复激光气化清创直至出现新鲜正常组织。2组患者根据情况首次清创后前3 d至少同前行2次清创换药,其后根据创面情况每1~4天同前清创换药1次。计算首次清创后7、14、21、28 d创面愈合率,首次清创前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首次清创前及首次清创后7、14、28 d创面肉芽组织色泽和质地并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创面每次清创前、清创中和清创换药后的疼痛进行评分,统计清创换药次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首次清创后7、14、21、28 d,激光清创组患者创面愈合率[29.5%(24.1%,36.0%)、47.1%(42.7%,62.4%)、71.4%(62.2%,76.8%)、88.6%(79.2%,96.3%)]均明显高于外科清创组[1.6%(1.0%,12.8%)、12.7%(2.0%,16.6%)、24.5%(8.9%,45.5%)、43.9%(23.2%,70.8%),Z=3.477、3.553、2.721、2.193,P<0.05或P<0.01]。(2)首次清创前,外科清创组、激光清创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2%(23/25)、91%(21/23),者相近(P>0.05);首次清创后,外科清创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激光清创组的13%(3/23),P<0.01。(3)首次清创后7、14、28 d,激光清创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的色泽和质地评分均明显高于外科清创组(Z=3.420、5.682、6.142,4.461、5.337、4.458,P<0.01)。(4)每次清创中及清创换药后激光清创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外科清创组(t=2.847、5.046,P<0.05或P<0.01)。(5)激光清创组患者清创换药次数为8.0(7.0,10.0)次,明显少于外科清创组的10.0(9.5,12.5)次(Z=2.261,P<0.05)。结论采用超脉冲点阵激光清创治疗慢性创面较传统外科清创手段疗效更佳,创面愈合更高效、疼痛更轻、感染控制效果更佳,且能明显减少换药次数,尤其适用于创面门诊治疗。

  • 标签: 激光疗法 清创术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超脉冲点阵激光治疗方案使用在痤疮瘢痕患者的治疗意义。方法:这次文中将 2018年 02月 --2020年 04月本医院诊治的 64例痤疮瘢痕患者归入项目数据资料内容,予以病例分组之后,各个组别入组人数 32例,试验组采用超脉冲点阵激光治疗方案,参照组采用皮肤磨削术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有效总共统计数据、不良反应总共统计数据。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总共统计数据对比参照组计算项目内容提升( 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共统计数据对比参照组计算项目内容降低( P<0.05)。结论:为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超脉冲点阵激光治疗方案表明较佳治疗干预功效。

  • 标签: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痤疮瘢痕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