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菌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菌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菌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埃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菌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菌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埃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菌死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菌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埃菌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的24例检验标本当作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实施大肠埃菌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依照微生物检验的方法,24例标本中检验出14例存在大肠埃菌菌落,和实际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在Mac A平板上,大肠埃菌相应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菌落颜色呈现为鲜桃红色,少部分呈现为微红色,菌落中心大部分都是深桃红色,形状呈现为圆形,且较扁平。边缘位置整齐,表面比较光滑,且湿润。结论  依照《中国药典》中大肠埃菌微生物检验方法实施微生物的检验具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可以给临床医生在用药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临床价值
  • 作者: 朱小霞 李芹 王悦 赵令 杨程德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 上海 200040,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昆明 650032,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 天津 3002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长春 13003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 上海 200025,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成人蒂尔病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在我国,成人蒂尔病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成人蒂尔病的诊断,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并对其治疗原则、方案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Still病,成年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间断发热半个月余”的7岁患儿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感染科,经过对患儿血、脑积液和喝的鲜羊奶二代宏基因测序,最终诊断为氏弓形菌感染,患儿经过美罗培南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后痊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验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血清学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方法对大肠埃菌分型的效果。方法使用CRISPRsFinder分析大肠埃菌全基因组序列的CRISPRs间隔序列,使用在线软件SeroTypeFinder和 MLST获得血清型和序列型(ST);采用PCR扩增并分析349株大肠埃菌CRISPRs,使用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血清型和ST,并比较血清学和MLST分型结果。结果将I-E型CRISPR/Cas、I-F型CRISPR/Cas和CRISPR3-4分别命名CT-Ⅰ、CT-Ⅱ和CT-Ⅲ。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构成和排列进一步进行分型,203株大肠埃菌被分为79个CT型别,76个血清型和66个ST。CRISPRs分型的区分能力最强,辛普森指数为0.936。CRISPRs和血清学的关联程度最高,调整兰德指数为0.908。CRISPRs型能进一步区分相同血清或ST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菌[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菌株。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为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O157∶H7(ST11)和ST131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结论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菌的分子分型方法呈现较好的分型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预期可以成为大肠埃菌分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血清型 多位点测序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湿疹患者行依巴汀治疗效果。方法:本次抽取66例湿疹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2月-2022年2月,采取随机抽签模式均分2组,将施行青鹏软膏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参考组,将采取依巴汀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小,无法符合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湿疹患者行依巴汀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由此可见,该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依巴斯汀 湿疹 青鹏软膏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大肠埃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总计纳入18例大肠埃菌微生物检验样本,接受送检时间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检验样本规范接受大肠埃菌微生物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评价临床价值。结果 送检的18份样本中,检出大肠埃菌为10例,检验结果和实际检查结果一致。 Mac A平板上大肠埃菌具体形态特点为:菌落多为鲜艳桃红色,仅有少数为微红,且菌落中心颜色较深。细菌形态为扁平圆形。表面光滑湿润,且边缘整体度较高。结论 严格依据2015版本《中国药典》中大肠埃菌微生物检查方法开展微生物检验,可获得准确结果,进而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提升治疗有效性,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中国药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波刀联合奥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就诊的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65例肺腺癌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奥替尼,观察组给予奥替尼联合射波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6个月、1年的生存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链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1.82%,27/33)高于对照组(50.00%,16/32),P<0.05。治疗后,两组CEA、VEGF、CA125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年,观察组生存率(93.94%,31/33;72.73%,24/33)高于对照组(75.00%,24/32;46.88%,15/32),P<0.05。结论奥替尼联合射波刀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可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

  • 标签: 肺腺癌 奥希替尼 射波刀 放射疗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KIs)已成为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疗法。在一二代EGFR TKIs治10-14个月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获得性耐药。奥替尼克服了一二代EGFR-TKI常见耐药突变T790M。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第三代EGFR TKIs也出现了耐药性。目前针对以奥替尼为代表的第三代靶向药耐药机制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对第三代EGFR-TKIs治疗晚期NSCLC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奥希替尼 耐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罗达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6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罗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67.44%)(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66%)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罗达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效果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及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奥沙利铂 希罗达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1年期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大肠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获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期间临床分离的585份大肠埃菌标本,对其来源、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2015-2021年期间,本院共分离致病菌4007株,其中大肠埃菌585株,分离率为14.60%(585/4007),整体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17年和2020年检出率较高为21.6%和20.8%。大肠埃菌主要来源于穿刺液、分泌物、尿液、脓液、血液和痰液,尿液中检出率最高(184株,31.45%)。本院抗生素使用量前五位为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2015-2021年期间,大肠埃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现上升趋势(P<0.05),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唑林的敏感性基本保持稳定(P>0.05)。结论:近些年来,大肠埃菌的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对部分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降低,需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抗生素 敏感性
  • 简介:摘要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导致心室电传导延迟、收缩不同步,是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因素,亦是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传统双心室起搏可纠正LBBB、改善心功能,但其受到技术及解剖的限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随着对氏-浦肯野系统认识的深入、导线置入工具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可纠正LBBB、恢复电机械同步性,有望作为传统双心室起搏的替代疗法用于心衰伴LBBB患者。该文对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衰伴LBBB患者中应用的理论及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束支传导阻滞 希浦系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纳入观察对象(晚期乳腺癌患者)66例,设定2021年1月-2022年8月为研究期,将入组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并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n=33),罗达治疗(对照组,n=33),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91%(30/33)高于对照组患者69.70%(23/33),(p<0.05)。结论: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 标签: 希罗达 多西他赛 晚期乳腺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纳入观察对象(晚期乳腺癌患者)66例,设定2021年1月-2022年8月为研究期,将入组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并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n=33),罗达治疗(对照组,n=33),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91%(30/33)高于对照组患者69.70%(23/33),(p<0.05)。结论:罗达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参考应用价值。关键词:罗达;多西他赛;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甲磺酸奥替尼片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为研究时间段,选我院收治的14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研究组(n=70例)和对比组(n=72例)。对比组采用化学治疗,研究组选用甲磺酸奥替尼片治疗。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比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9%、68.06%,差异显著(P

  • 标签: 甲磺酸奥希替尼片 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