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鼻丘径路窦开放术治疗慢性窦炎的效果及对患者嗅觉功能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武装警察部队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窦炎患者的资料,其中48例实施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丘径路窦开放术为观察组,32例实施鼻内窥镜下常规入路窦开放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手术前、手术2周后嗅觉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平均嗅觉阈值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鼻丘径路窦开放术治疗慢性窦炎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复发率,利于患者嗅觉功能恢复。

  • 标签: 慢性额窦炎 鼻内窥镜 鼻丘径路 改良 额窦开放术
  • 简介:摘要经底纵裂入路进行手术时,正确修复开放的窦对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日本札幌祯心会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经验,对黏膜缝合及脂肪填塞技术在底纵裂入路窦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技术交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红外温计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体温计,使用便捷、响应快、可避免交叉感染,但准确度和稳定性易受影响。介绍了红外温计的工作原理和国内注册情况,针对注册过程中的技术审评关注点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对该类产品的注册人员和审评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 标签: 红外额温计 技术审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面部黑痣、瘢痕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共收治先天性及后天性面额部病损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42岁。其中部黑痣5例、部瘢痕11例、面部黑痣2例、面部瘢痕9例、面部疣状痣1例,均采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根据病变大小选择合适扩张器,扩张囊置入帽状腱膜下,注水充分扩张后,采用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病损切除后创面,带蒂皮瓣以颞浅动脉分支为轴心血管,3周后断蒂,拆线后2周行激光脱毛3~6次。结果本组28例,扩张一期均充分,二期皮瓣转移术后全部成活,无感染、局部坏死等发生。皮瓣断蒂后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血运障碍,予植皮覆盖后愈合。随访时间3~31个月,转移的皮瓣经激光脱毛后,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头皮组织量充足,继发畸形少,是良好的供区。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面部病损,皮瓣血供好,术后结合激光脱毛,效果良好。

  • 标签: 扩张器 头皮 额面部病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安全解剖层次及注意事项。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2例(郑州黄河科技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7.5±11.7)岁。通过常规解剖和显微解剖相结合,观察部各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及组织厚度。结果部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疏松结缔组织及骨膜。部有3个位于皮下的浅层脂肪室,浅层中央脂肪室宽度为(2.17±0.27) cm,长度为(4.16±0.38) cm,左侧脂肪室宽度为(2.09±0.31) cm,长度为(3.65±0.39) cm,右侧脂肪室宽度为(2.14±0.29) cm,长度为(3.18±0.55) cm。深层脂肪室有3个,边界类似于浅层脂肪室,为无血管区。眉部深层在眶上缘外侧2/3的区域有眼轮匝肌后脂肪垫,厚度为(2.58±0.03) mm,长度为(2.55±0.05) mm。部供血是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支提供,内径分别为(1.01±0.16) mm、(0.85±0.12) mm和(1.35±0.15) mm。结论部自体脂肪注射应以部深层乏血管脂肪室为主,浅层脂肪室不宜注射过多脂肪,避免产生不自然的"面具脸";部浅层中央脂肪室及上睑区域有潜在的通道,应避免术后按摩塑形而导致上睑及眶周形成迁移性脂肪肉芽肿。

  • 标签: 额部 解剖学 移植,自体 脂肪组织 注射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56岁男性左侧大脑部颅板下占位性病变。MRI表现为左侧大脑部富血供类圆形团块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等稍高信号,内见流空血管,周围见片状水肿,DWI未见扩散受限呈低信号,ADC图上为高信号。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WHO Ⅰ级。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3例(16只眼)肌力几乎为零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28岁。采用重睑法切口,于上直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结膜上穹窿处分离出check韧带,悬吊固定于睑板上缘使上睑缘抬高2~3 mm,眶隔后分离形成肌瓣缝合固定于check韧带下端,动态调整提高上眼睑高度至角膜上1~2 mm处。术后进行手术效果评价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本组共13例16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16只眼睁眼时上睑缘均位于角膜上1~2 mm处,闭眼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闭合不全,未见结膜脱垂、睑内翻等发生。随访4~12个月,矫正效果良好共12只眼,效果一般3只眼,矫正不足1只眼,矫正总有效率约93.75%(15/16), 效果满意。所有病例未见暴露性角膜炎、睑内翻、结膜脱垂等并发症。结论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能有效地提高上睑缘高度,具有矫正效果确切而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上睑提肌肌力极弱的重度上睑下垂的矫治。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瓣 check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外伤清创缝合术后即刻注射A型肉毒毒素防治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52例部外伤患者中选择伤口近乎垂直于Langer线的病例,行清创美容缝合,术后即刻于伤口边缘肌层注射A型肉毒毒素,浓度为每0.10 ml溶液中含2 U肉毒毒素。根据肌力量每1 cm长注射0.05~0.10 ml(1~2 U),2个注射点间距为1 cm,注射范围为整个部,以保证部左右对称,注射总量不超过100 U。参考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量表,在随访时评估患者部伤口术后瘢痕的色泽、宽度、质地、厚度、有无疼痛及瘙痒等。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男22例,女22例,年龄(31.5±8.4)岁,伤口长度为1~12 cm,平均3.5 cm,伤口周围肉毒毒素注射量为0.10~0.90 ml(2~18 U),部注射总量为8~40 U。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轻到中度上睑下垂,1个月左右症状完全消失。术后6周内,44例患者伤口瘢痕均呈粉红色且质硬,3~6个月以后,42例患者瘢痕颜色逐渐贴近肤色、质地变软,窄且平坦、无疼痛和瘙痒症状,患者表示满意,满意率达95.5%(42/44),2例患者因瘢痕色素沉着和瘢痕略宽不满意。结论部外伤清创缝合术后即刻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防治瘢痕,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肉毒毒素,A型 瘢痕 缝合技术 外伤,额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新序列影像学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眶癫痫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连续收治并经立体脑电图(SEEG)证实的4例药物难治性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分别采用MRI传统序列影像技术[T1加权成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新序列影像技术[如双反转序列(DIR)、液体和白质抑制序列(FLAWS)]、MRI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MAP)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观察和分析4例药物难治性眶癫痫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根据SEEG结果和术前影像学评估结果制定手术方案,4例患者分别采用SEEG引导的眶皮质射频热凝术和眶皮质切除术。结果4例患者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位于、颞区,其中3例放电侧别与手术部位侧别一致。4例患者的传统MRI序列影像均未发现病灶,T1加权成像数据经MAP分析后有3例患者发现眶区异常。进行新序列扫描的3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眶区发现病灶,表现为灰白质交界模糊和皮质下白质信号升高。4例患者中,3例患者的PET在眶区有局限性低代谢。4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7、13、14、18个月,均无癫痫发作,其中3例随访时间>12个月患者的Engle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药物难治性眶癫痫的传统MRI序列常表现为阴性;新序列影像(DIR和FLAWS)的阳性率高于传统MRI影像序列;MAP、发作间期PET可辅助定位病灶;多种影像学技术相互补充可提升药物难治性眶癫痫的术前评估效率。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眶额皮质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以对视交流时不能抑制的大笑为主要表现的颞叶痴呆(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方法分析1例2019年10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收集患者脑脊液、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资料,并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FTD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该患者为66岁女性,隐袭起病,症状逐渐进展,突出表现为与人对视交流时难以控制的大笑,有幼稚、固执等性格变化,有兴趣丧失、易激动等情绪变化,同时有轻微行动迟缓、语速变慢、言语含混等运动及语言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颞叶、双侧海马萎缩;PET-CT脑代谢显像示双侧顶颞叶、海马、枕叶代谢不同程度减低,右侧为著。最终诊断为行为变异型FTD。颞叶相关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存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致病基因ANXA11基因c.107C>G (p.P36R)突变。结论这是第1例在单纯FTD中发现ALS致病基因ANXA11基因杂合突变的病例,提示ANXA11基因有可能在FT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支持ALS与FTD为谱系疾病的学说。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额颞叶痴呆 行为异常 ANXA1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窦开放方式对患者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术中行窦开放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中,77例术中行窦黏膜剔除、35例行窦内壁电灼、7例行窦内壁骨质打磨、96例行窦填塞、159例行骨蜡封闭窦、95例行带蒂骨膜瓣覆盖窦。术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脑脊液、血细胞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发生CNS感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术中窦开放方式是否为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9例患者术中窦开放的中位面积为95.9 mm2(11.8~706.6 mm2),手术时长为(6.3±1.9)h。术后34例(21.4%)诊断为CNS感染,另125例(78.6%)未发生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切开硬膜前处理窦、窦开放面积、手术时长、引流管放置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是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显示,男性(OR=3.326,95%CI:1.337~8.269,P=0.010)、手术时长>7 h(OR=2.935,95%CI:1.143~7.535,P=0.025)、窦开放面积≥95.9 mm2(OR=3.767,95%CI:1.418~10.007,P=0.008)及引流管放置时间>1 d(OR=3.152,95%CI:1.193~8.327,P=0.021)是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切开硬膜前封闭窦(OR=0.244,95%CI:0.068~0.871,P=0.030)和带蒂骨膜瓣覆盖(OR=0.387,95%CI:0.156~0.962,P=0.041)是患者发生CNS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于男性、手术时长>7 h、窦开放面积≥95.9 mm2及引流管放置时间>1 d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风险较高,而切开硬膜前封闭窦和采用带蒂骨膜瓣覆盖窦可降低术后CNS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额窦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皮瓣联合睑板结膜瓣在下睑广泛全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下睑广泛全层缺损患者9例,全部缺损长度均大于下睑全长一半。设计部皮瓣联合睑板结膜瓣覆盖下睑缺损处的残留皮肤创面。术后4~6周行二期断蒂和睑缘修整术。结果本组9例部皮瓣全部存活。1例术后出现下睑退缩,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因下睑皮瓣肥厚、1例因皮瓣蒂部肥厚半年后进行修薄。余患者术后外观均得到较大改善,没有进行任何修复手术,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部皮瓣质地好、血供确切、成活率高,在联合睑板结膜瓣修复广泛的下睑全层缺损时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眼睑缺损 额部皮瓣 睑板结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纵裂经鸡冠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底纵裂经鸡冠入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咽管瘤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肿瘤全切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通过该手术入路,肿瘤全切率达90.1%(91/101),病死率1.9%(2/101)。术后并发症以钠离子代谢紊乱最常见[54.5%(55/101)]。结论底纵裂经鸡冠入路可以在安全、彻底的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下丘脑及周围临近组织的损伤。

  • 标签: 颅咽管瘤 额底纵裂 鸡冠入路 下丘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窦感染的病因以及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窦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分析开颅术后窦感染的可能病因、术中情况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中均可见窦引流通路堵塞,其中人工材料堵塞12例,骨质畸形愈合6例,瘢痕形成堵塞2例。术中留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者13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星座链球菌3例、阴沟肠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20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6个月至5年),患者头皮切口及皮肤窦道伤口均愈合,颅内、鼻腔均未见迟发性感染征象。结论开颅术后窦感染多见于鼻窦内人工异物残留及引流通路不畅;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有利于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鼻窦引流通畅,有助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额窦 感染 手术后并发症 显微外科手术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类疾病(LPD)眶下神经增粗(IONE)和神经增粗(FNE)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眶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眼眶LPD 222例和炎性假瘤9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LPD患者包括淋巴瘤(含不典型淋巴增生)91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131例。LPD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121例,年龄(58±17)岁;炎性假瘤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51例,年龄(49±21)岁。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眼眶CT及磁共振T1、T2平扫加T1增强脂肪抑制扫描,层厚3 mm,读冠状位CT或磁共振成像图片,IONE判定标准为眶下神经直径大于视神经,FNE判定标准为神经直径等于或大于视神经。记录IONE、FNE患者伴随的影像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疾病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发生IONE和(或)FNE的比例。结果IONE和(或)FNE在CT影像上表现为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可伴骨性眶下神经沟(孔)扩大,磁共振成像上表现为T1和T2加权像中等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明显,可向翼腭窝和颅内蔓延;可伴随泪腺肿大、眼外肌增粗、眶内肿块或鼻窦混浊等影像表现。222例LPD患者中12例发生IONE和(或)FNE,95例炎性假瘤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337,P=0.021)。LPD中,91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IONE和(或)FNE,131例RLH中10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RLH中,28例IgG4相关眼病(IgG4-ROD)患者中7例发生IONE和(或)FNE,103例非IgG4-ROD患者中3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32,P=0.000)。结论LPD中的多种疾病均可出现IONE和(或)FNE,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显示神经增粗及伴随征象,其中以IgG4-ROD最多见,具有一定特异性。IONE和FNE有助鉴别LPD与炎性假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32-838)

  • 标签: 眶疾病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三叉神经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摘 要】  目的: 探讨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在我院神經外科手术治疗的 7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部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血肿清除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部钻颅血肿引流术 ;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drainage of hematoma by forehead dril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ho were treated in neuro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oper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orehead drilling hematoma drainage. The operation indexes,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forehead drilling hematoma drainage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high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small surgical trauma, fast postoperative recovery,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has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面神经功能的肌瓣在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的效果,观察复发情况。方法2005年5月至2019年5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17例26眼(男10例,女7例,年龄8~33岁,平均17.6岁)重度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的三角形肌瓣治疗,术后进行疗效评估及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结果患者上睑下垂得到较好的矫正,睁眼、闭合功能恢复达到正常状态,26眼中24眼治愈,2眼基本治愈,无1例出现复发或上睑回缩。14例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2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结论内上方的三角形肌瓣转移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上睑下垂,保留面神经功能,避免神经传导障碍引起的肌瓣瘫痪,减少复发率。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重度上睑下垂 改良额肌瓣转移术 上睑提肌 面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双侧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采用双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采用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侧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6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4~5分)20例;预后不良:2分13例,3分17例;死亡(1分)15例。其中GOS评分2~3分的30例患者术后长期随访(至少3年)显示,其GOS评分改善不明显。结论双侧额叶挫裂伤病情发展快,易导致中央型脑疝发生,双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中央型脑疝患者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双额去骨瓣减压术 挫裂伤 中央型脑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治疗中不同术式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2019.01-2020.08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取样64例,随机数表法分组,行上睑肌缩短术(n=32,参照组)和肌瓣悬吊术(n=32,研究组),比较有效率、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有3.13%(1/32)为无效,有40.63%(13/32)为有效,显效占比过半,为56.25%(18/32),总有效96.88%(31/32,比参照组78.13%(25/32)高,X2=5.14,P=0.02。同时,参照组15.63%(5/32)的并发症率虽比研究组9.38%(3/32)略高,但差异性不大,P>0.05。结论:在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中,两种术式安全性相近,肌瓣悬吊术疗效相对更优,临床治疗需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况酌情选择适用性更高的术式。

  • 标签: 应用效果 重度上睑下垂 额肌瓣悬吊术 提上睑肌缩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 2016年 12月至 2017年 11月收治的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选取 6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 31例和对照组 31例,其中设定观察组患者接受双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窗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手术后 24h,两组患者颅内压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颅内压术后 24h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结论:临床应用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及骨窗面积,降低颅内压,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 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