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作为一种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监测技术已经取得诸多共识。文章阐述了HRV的分析方法、HRV与自主神经的关系、与目前临床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进行对比,并阐释了麻醉药物与HRV的关系,对HRV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 标签: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麻醉深度 麻醉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率心率变异性与癫痫发生及发作的相关性,并揭示相关指标在癫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79例儿童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癫痫患儿进一步分为发作组(69例)和非发作组(10例),发作组又分为局灶性发作组(49例)和全面性发作组(20例)。选取同期13例因非癫痫性发作事件入院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的儿童为非癫痫组。所有患儿在癫痫发作期及非发作期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及同步心电监测心率心率变异性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评估相关指标在癫痫发生及发作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指数在癫痫组明显低于非癫痫组(60.13±20.18比77.08±28.49,t=-2.637,P=0.010),在非发作期癫痫组中同样明显低于非癫痫组(53.40±14.77比77.08±28.49,t=-2.385,P=0.027)。ROC曲线分析表明SDNN指数在癫痫组阈值[阈值=67.5,曲线下面积(AUC)=0.673,P=0.047,敏感性65.8%,特异性69.2%]及非发作期癫痫组(阈值=65.0,AUC=0.750,P=0.044,敏感性80.0%,特异性69.2%)中均表现出一定的诊断价值。然而,SDNN指数在非发作期与发作期癫痫、局灶性与全面性癫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SDNN指数外的其他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R-R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每5 min时间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低频、高频、低频/高频比值)和心率指标(包括平均心率,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差值心率及最大心室搏动间期)在各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癫痫儿童的SDNN指数明显降低。SDNN指数可用于儿童癫痫的辅助诊断。

  • 标签: 儿童 癫痫 心率变异性 辅助诊断 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指数
  • 作者: 刘凤琪 许强宏 张恺 张淑芳 张根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313000 湖州,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310007 杭州,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6 年 2月~ 2019 年 6月收治的 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心率次数分为 A组和 B组, 每组 100例。 A组患者心率次数 <90/min, B患者心率次数≥ 90次 /min。选取其中 1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心力衰竭组,选取 6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 B组再住院 70例, 再住院率为 70.0%;病死 35例, 病死率为 35.0%;随访终点左室舒张末径( LVEDD)为( 65.23±6.21) mm。 A组再住院 45例, 再住院率为 45.0%;病死 10例,病死率为 10.0%;随访终点 LVEDD为( 61.56±6.88) mm。 B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LVEDD均高于 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正常 RR间期标准差( SDNN)( 90.12±15.43) ms显著低于对照组( 144.32±30.43) 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每 5分钟 RR间期均值标准差( SDANN)为( 114.32±28.43) ms, 心力衰竭组 SDANN为( 73.23±17.21) ms,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相邻 RR 间期相差 >50 ms /总心跳数 ×100%( PNN50)指标为( 15.21±14.32) %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的( 6.54±4.2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心力衰竭預后效果与患者的心率大小成反比, 即心率越快,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差。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心功能与健康患者相比较差。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的内在联系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 239例 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测有无心律失常,分为糖尿病心律失常组 66例,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 173例,另外选取 70例单纯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对以上 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血糖、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伴其他心血管疾病与单纯糖尿病无心律失常患者及单纯心血管疾病无糖尿病患者相比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疾病病程长、胰岛素抵抗程度重、伴其他疾病而造成心脏血管、心肌、神经病变有关。

  • 标签: 糖尿病 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焦虑症患者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方法:选取我院 243例焦虑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健康参与者 240例为对比组,选取时间均为 2017年 5月 -2019年 1月,均进行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分析两组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情况。结果:研究组 RMSSD、 SDNN、 PNN5O、 HRVI、 SDANN等各项指标与对比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对焦虑症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率变异性情况,能较好观察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况,便于及时干预治疗,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 标签: 焦虑症 动态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加快对人群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体检时完成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率数据完整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心律失常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根据静息心率将入选者进行五分位分组,即Q1、Q2、Q3、Q4、Q5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静息心率组人群发生新发心衰的风险。结果研究最终入选88 879人,年龄18~98(51.0±12.3)岁,其中男性68 411人,静息心率(74±10)次/min。静息心率40~66次/min的人群归入Q1组(n=18 168),静息心率67~70次/min的人群归入Q2组(n=18 970),静息心率71~74次/min的人群归入Q3组(n=13 583),静息心率75~80次/min的人群归入Q4组(n=22 739),静息心率>80次/min的人群归入Q5组(n=15 419)。5组人群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并且随着心率加快,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者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FBG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平均随访9.5年,Q1、Q2、Q3、Q4、Q5组人群新发心衰发病率分别为1.60%(290/18 168)、1.36%(258/18 970)、1.80%(245/13 583)、1.76%(400/22 739)、2.35%(362/15 4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年发病率依次为1.7/千人年、1.5/千人年、1.9/千人年、1.9/千人年、2.6/千人年。校正了主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3、Q4组、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分别为1.23(95%CI 1.03~1.48,P<0.05)、1.19(95%CI 1.01~1.41,P<0.05)、1.39(95%CI 1.18~1.65,P<0.01)。除外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以及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后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2组相比,Q5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为1.58(95%CI 1.02~2.45,P<0.05)。结论静息心率加快增加人群新发心衰风险。

  • 标签: 心力衰竭 静息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失常患者80例,采取科学数字抽选的分组方法,组别名称:实验组、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胺碘酮 治疗。 结果:实验组疗效更好,总有效率高达97.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00%, P< 0.05。结论: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首选胺碘酮进行治疗,此治疗方法效果确切,故值得推广。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率失常 胺碘酮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气压下吸氧患者在氧舱内的心率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氧舱内动态心电记录仪全程记录31例患者共227人次高压氧治疗时心率变化数据,记录分析最快且>100次/min和最慢且<60次/min心率出现的时间段,对比分析在空气加压氧舱内升压阶段、2个稳压治疗阶段和减压阶段最快和最慢心率出现的频次。结果最快且>100次/min出现156次,最慢且<60次/min心率出现76次;最快心率和最慢心率均以减压期出现频次最多,其次是升压期,稳压治疗期最少,各期出现频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个案分析显示心率总体呈减慢趋势。结论高压氧治疗时舱内气压的变化可导致患者一过性心率明显变化,提示在给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在治疗时应有相应的处置预案。

  • 标签: 高压氧舱 动态心电图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在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 年1月~2020年1月在巴州人民医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作为病例组(包括四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每病种选取30例为研究对

  • 标签: 心率变异性 心血管疾病 应用价值
  • 作者: 崔颖 任文凯 王宁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29(现在苏北人民医院肾内科,扬州 225000)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29
  • 简介:摘要生理情况下人体的血压和心率存在昼夜节律,表现为清晨醒来后逐渐升高,于中午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至夜间睡眠时至少降低10%~20%。非勺型心率是指夜间心率较白天下降程度小于10%。有报道心率增快尤其是夜间心率增快,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非勺型心率可独立于非勺型血压及血压水平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此外,非勺型心率与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及一般老年人群亚临床心脏损伤有关。本综述将着重讨论夜间心率升高和非勺型心率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心率昼夜节律紊乱的可能机制。时间疗法有望成为纠正心率昼夜节律异常、改善心血管预后的新型疗法,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昼夜节律 时间疗法 动态心率监测 非勺型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多层螺旋 CT心脏冠脉成像中控制心率的应用价值 。方法:在 2018 年 8 月至 2020年 5 月期间诊治,选取我院 342 例接受 多层螺旋 CT心脏冠脉成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 n=171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研究组 ( n=171 )采用心理护理方式 ,对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情况(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焦虑评分 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身护理前后血压情况(舒张压、收缩压) 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护理前后心率、焦虑评分均 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我院对 多层螺旋 CT心脏冠脉成像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心率,控制血压,减少患者的焦虑。

  • 标签: 心理护理 多层螺旋 CT心脏冠脉成像 控制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监测与目标监测在采血室环境卫生消毒效果。方法:在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采血室环境卫生消毒监测中采用常规监测方法,并统计采血室空气、采血人员手部以及相关器械表面消毒质量,于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实施目标监测法,并比较 2018年与 2017年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2017年各指标合格率明显高于 2018年( P<0.05)。结论:常规监测在采血室环境卫生消毒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低于目标监测法,因此可将目标监测在采血室环境卫生管理中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卫生消毒效果监测的真实性,从而保障采血质量以及献血者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常规监测;目标监测;采血室环境卫生消毒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outine monitoring and target monitoring on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disinfection in blood collection room. Methods: the routine monitoring method was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disinfection in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7, and the disinfection quality of the air, hands of blood collection personnel and the surface of related devices in the blood collection room was counted. The target monitoring method was implemented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8,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indicators between 2018 and 2017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of each index in 201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2018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outine monitoring is lower than that of target monitoring in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disinfection effect in blood collection room, so the target monitoring can be popularized in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n blood collection room, 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uthenticity of monitoring of sanitation and disinfection effect,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blood collection and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blood donors.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变化 ,以了解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 ,评价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射频消融术且 Holter记录有室早者共 42例 ,分别计算术前、术后三天及术后六周的震荡初始 (TO)及震荡斜率 (TS),比较手术前后之间的差别。结果 :在 AVNRT中 ,射频消融术后早期 TO值明显大于术前 ,TS值明显小于术前 ,且 TO、 TS均有显著差异 ,术后 6周 TO值与 TS值恢复 ,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在 AVRT中 ,射频消融术后早期 TO值大于术前 ,TS值小于术前 ,但 TO、 TS差异无显著性 ,术后 6周 TO值与 TS值恢复 ,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早期迷走神经的张力降低明显 ,特别是 AVNRT患者 ,但六周后迷走神经张力恢复正常 ,射频消融术远期安全性肯定。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窦性心率震荡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heart rate oscillation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n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n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4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Holter record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were selected. The initial concussion (to) and concussion slope (TS) were calculated before operation, three days after operation and six week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AVNRT, the to value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RF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RFA, TS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RFA,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 value and TS value at 6 weeks after RFA and that before RFA,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 value and TS value at 6 weeks after RFA and that before RFA. Conclusion: the tension of vagus nerve de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especially in AVNRT patients, but the tension of vagus nerve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six weeks, and the long-term safety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s certain. *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血压正常者、普通高血压( SDH )患者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患者腰臀比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腰臀比与静息心率的相关性。 方法 : 抽取来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体检人群 400 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三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组 76 例、 普通 高血压( SDH )组 142 例,血压正常对照组 182 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常规生化检验、 腰臀比及静息心率的测量 。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 腰臀比、静息心率 情况,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腰臀比与静息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 1 )年龄、性别、吸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LDL-C 、肌酐、冠心病、糖尿病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 腰臀比 : ISH 组、 SDH 组 患者 的 腰臀比均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ISH 组 腰臀比 高于 SD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 3 ) 静息心率: ISH 组、 SDH 组 患者 的 静息心率均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ISH 组 静息心率 高于 SD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 4 ) 血压与腰臀比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21 ( P<0.01 ) , 血压与静息心率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582 , 腰臀比与静息心率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546 ( P < 0.01 )。 结论: 高血压患者 腰臀比 及 静息心率水平 较血压正常者升高, 而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腰臀比 及 静息心率水平 升高明显, 腰臀比与静息心率 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腰臀比 静息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及性别、年龄对其的修饰效应。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河南省新安县选取2个镇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庄,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标准入选常住居民20 194人。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入选者进行随访,最终完成随访者17 265人。排除基线高血压患者、基线静息心率资料缺失者、随访期间死亡者、随访时高血压诊断资料缺失者以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者,最终共10 212人纳入该研究。基线和随访调查均包含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危险因素、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静息心率及血压测量)、空腹血糖以及脂质谱检测。按照静息心率的四分位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随访期间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定义为新发高血压。以基线静息心率为自变量,以随访与基线的血压差值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息心率与血压差值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即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然后采用公式计算高血压发病风险,即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该研究还针对性别(男性和女性)和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平均随访6.0年,新发高血压病例累计2 059例,其中男性83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校正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的RR值为1.04(95%CI 1.01~1.08,P<0.05)。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在女性人群中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收缩压差值增加0.18 mmHg(95%CI 0.01~0.36 mmHg,P=0.046),同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7,95%CI 1.03~1.11,P<0.05)。在女性人群中,Q3组(静息心率76~82次/min)和Q4组(静息心率>82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高于Q1组(静息心率<70次/min),RR值分别为1.39(95%CI 1.18~1.63,P<0.05)和1.22(95%CI 1.02~1.45,P<0.05)。在男性人群中,无论<60岁组还是≥60岁组,静息心率加快均不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P均>0.05)。而<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则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5,95%CI 1.01~1.10,P<0.05),≥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则更高(RR=1.14,95%CI 1.04~1.25,P<0.05)。结论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而言,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关联,且具有性别差异。静息心率较快的女性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且以老年女性为甚。

  • 标签: 高血压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静息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预后的估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5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通过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POTS的5~15岁儿童53例(男26例,女27例)(POTS组)。匹配同期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5~16岁健康儿童38例(男19例,女19例)为对照(对照组)。对POTS儿童进行干预后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干预有反应组(40例)和干预无反应组(13例)。计算各组儿童基线(HUTT 0 min)、HUTT 5 min、HUTT 10 min的心率(HR0、HR5、HR10)与对应时间点收缩压(SBP0、SBP5、SBP10)的乘积(RPP0、RPP5、RPP10)。应用SPSS 22.0软件及Empower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学特征:POTS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OTS组HR5[(115.45±14.50)次/min比(95.79±13.89)次/min]、HR10[(120.57±16.13)次/min比(96.05±12.43)次/min]、RPP5(12 814.55±2 304.56比10 371.42±1 910.20)及RPP10(13 449.17±2 360.40比10 523.18±1 771.4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0.799、7.842、5.747、6.446,均P<0.01)。2组间HR0和RPP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POTS组中有反应组HR5[(98.73±12.43)次/min比(113.77±17.65)次/min]和HR10[(96.90±13.96)次/min比(119.08±13.52)次/min]、RPP5(11 125.45±1 952.35比12 914.69±3 192.12)及RPP10(10 819.58±2 144.26比13 375.46±2 807.01)均明显低于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6、5.012、2.432、3.455,均P<0.01)。2组间HR0和RPP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阈值效应:当SBP10<114 mmHg(1 mmHg=0.133 kPa)时,SBP10每增加1 mmHg,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概率增加10%,二者有相关关系(P<0.05)。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PP5为11 548.50时,预测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敏感度为81.82%,特异度为61.70%。RPP10为10 988.00时,预测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6.21%。结论RPP与儿童POTS的干预效果密切相关,RPP5和RPP10能反映儿童POTS预后,SBP10与儿童POTS干预后有反应存在非线性关系。

  • 标签: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心率血压乘积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心率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07 例,采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 检测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根据 baPWV 结果,将患者分为 3 组,即正常组 S1(baPWV < 1400cm/s) 、轻度动脉硬化组 S2(1400m/s≤baPWV≤2100cm/s) 和重度动脉硬化组 S3(baPWV > 2100cm/s) 。检测患者相关生化及血压指标,动态心电监测分析心率变异性 (H R V) 指标,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心率变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1 、 S2 、 S3 三组间年龄、 24h 平均收缩压 (24hSBP) 、中心动脉压 (CAP) 、脉压 (PP) 及 24h 正常的R - R间期总体标准差 (SDNN) 、 5min 心搏R - 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ANN) 、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 (SDNNI) 、两个相邻正常R -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 R MSSD) 、 24h 内相邻两正常R - R间期差值大于 50ms 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数 (PNN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5) ,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年龄、 24hSBP 、 CAP 、 PP 逐渐升高,而心率变异指标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关分析显示 : 老年高血压患者 baPWV 与心率变异指标 SDNN 、 SDANN 、R MSSD 呈显著负相关 (r= - 0 . 365 、- 0 . 216 、- 0 . 164 , P 均< 0 . 05) 。结论随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升高,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心率变异性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心率 动脉硬化 脉搏波分析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对患者心率和舒张压峰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26例,依据不同的手术室护理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舒适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进入手术室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入手术室后均得到升高,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完成后研究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完成后研究组患者的健康指数、一般感情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降低心率和舒张压峰值,提高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度,缩短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舒适护理 心率 舒张压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儿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将其分为观察组(合并冠状动脉损伤,n=32)和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伤,n=70),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率变异性和临床特征。同时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心肌酶谱等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24 h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降低[(86.71±18.75)ms比(108.48±19.87 )ms, P<0.001],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降低[(90.65±14.61) ms比(106.48±15.72 )ms, P<0.001],所有邻近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降低[(27.88±10.19)ms比(33.38±10.46) ms, P=0.01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儿SDNN、SDANN、rMSSD与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有关,与心肌酶谱呈负相关。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心率变异性 心肌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