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21岁。于2001年6月进藏,自2001年7月由于过度劳累和心情不好第一次出现不明原因反应,具体症状:情绪激动,呼吸急促,手脚(嘴唇)麻木,意识清醒,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失控感),大喊大叫,四肢僵硬,站立困难,有恐惧感及濒死感等,吸氧休息后症状很快减轻。2002年去军队院校进修,军训期间再次出现类似症状。之后,如遇过度劳累、心情不好即出现上述症状,共计五、六次。

  • 标签: 惊恐发作 焦虑障碍 高原反应 心理疏导
  • 简介:王先生今年25岁,是一名普通的白领,每天的生活轨迹很简单,就是单位家庭两点一线。几个月前离婚了,至今过着单身生活。一天,王先生一个人正在游泳池边休息,突然感觉浑身不舒服,心跳加速,惊出一身冷汗,就好像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可怕,几乎危及生命的事件。事实上,他当时正在体息,没有任何特定的事情发生。可是那种乏力,胸痛,大腿发抖的感觉,让他有一种快要死去的感觉。这样的症状接连出现几次。王先生去医院看过急诊,还看过心脏病专家,可是没有医生能给他一个准确的诊断。由于没有对症的治疗手段,他生活得很痛苦。

  • 标签: “惊恐障碍” 生活 游泳池 感觉 心脏病
  • 简介:目的:提高惊恐障碍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症状依据、严重程度依据、病因依据、内在关系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作为惊恐障碍理性诊断模式的要素。其中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为以往各种诊断标准所没有。结果:症状依据、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三者构成诊断惊恐障碍关键而本质的条件,而且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有利于确认症状依据属于惊恐障碍的。严重程度依据、病程依据和百除依据三者构成诊断惊恐障碍的外在对比条件。结论:惊恐障碍的理性诊断模式使惊恐障碍的诊断更加严谨,既利于确诊,也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惊恐障碍 理性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 焦虑症 神经症
  • 简介: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在人群中,其终身患病率为3.4%~4.7%。相比于健康人,惊恐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该病导致了可观的社会成本损耗。尽管如此,近年来惊恐障碍的治疗进展仍较慢,一些关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 标签: 惊恐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了解惊恐障碍患者的就诊途径、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建议进一步提高综合性医院医生对惊恐障碍的识别率,使惊恐障碍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药物治疗上,主张应用SSRI类抗抑郁剂早期合用苯二氮卓类药物(4周内逐渐停用)。

  • 标签: 惊恐障碍 就诊途径 临床表现 药物治疗
  • 简介: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是神经症的一种,患者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相似,患者多就诊于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常易导致误诊.我们对2000~2004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就诊的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惊恐障碍 误诊 冠心病
  • 简介:对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但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症状明显重于冠心病患者,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1]

  • 标签: 例分析 冠心病例 惊恐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评定量表,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我院的30名惊恐障碍,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焦虑情绪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惊恐障碍患者用药8周前后,总有效率(93.3%)及无效率(6.7%),患者焦虑情绪缓解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头晕、乏力为主。结论惊恐障碍患者服用帕罗西汀后焦虑情绪缓解明显,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帕罗西汀 惊恐障碍 临床治疗 分析
  • 简介:惊恐障碍入住本院心身科40例患者(惊恐障碍组,作者试图从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角度对40例惊恐障碍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                  患者组与对照组应激事件比较见表1

  • 标签: 事件家庭 功能对照 家庭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行为特点。方法采用患病行为问卷(IBQ)对87例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和87例普通骨折对照组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惊恐障碍患者的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压抑、情绪紊乱、否认心因及易激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不良情绪明显,应根据其患病行为特点采取心理干预,帮助其及时恢复心态平衡,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给予帮助和支持。

  • 标签: 骨不连 惊恐
  • 简介:目的探讨幼儿不良养育与急性惊恐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封象为一急性惊恐障碍的女性患者,通遏治疗性晤谈,收集病史、移情、阻抗、梦等材料进行精神动力学分析;结果患者在治疗遏程中无意识给医生营造的铁笼,形象化地再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压迫封全,是其急性惊恐障碍发作窒息的基础,结论幼儿不良养育无论是行为或语言上有意无意的拒绝,为其成人急性惊恐障碍埋下了种子。

  • 标签: 惊恐障碍 心理动力 短程 动力学分析 女性患者 人际关系
  • 简介:摘要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阻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为明确PD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诊断标记、疗效预测并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结合"恐惧网络模型"假说回顾了近5年关于P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发现PD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异常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恐惧网络模型",更广泛的脑区(如背侧扣带回、额顶颞叶皮质、脑岛、纹状体、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和小脑)与杏仁核等经典脑区共同构成了拓展的恐惧网络。其中,杏仁核、岛叶、内侧前额叶以及感觉运动网络(somato-motor network,SMN)、小脑是PD区别于其他常见焦虑障碍的特异性脑区。而恐惧网络模型所包含的额叶-边缘环路的活动变化可预测不同方法治疗PD的疗效,完善了PD的恐惧网络假说,更精细识别了可用于PD精准诊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为最终实现PD的个性化诊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惊恐障碍 磁共振成像 生物学标记 恐惧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惊恐障碍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急诊就诊的3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加心理治疗组(B组)。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后评定患者情绪变化,根据患者主诉病情是否好转来评定治疗是否有效。结果治疗后B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惊恐障碍的焦虑情绪,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惊恐障碍 心理治疗
  • 简介:遗传学研究发现惊恐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神经生化研究证实中脑皮层的DA能系统与胆囊收缩素受体(CCK-B)共存于CNS内,经安定药长期治疗后,中脑DA神经元CCK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本文综述了惊恐障碍相关CCK亚型,CCK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近年来进展。

  • 标签: 惊恐障碍 CCK受体 基因多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行为特点。方法采用患病行为问卷(IBQ)对86例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和86例普通骨折对照组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惊恐障碍患者的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压抑、情绪紊乱、否认心因及易激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不良情绪明显,应根据其患病行为特点采取心理干预,帮助其及时恢复心态平衡,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给予帮助。

  • 标签: 骨不连 惊恐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调查及其人格特征。方法:在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参考埃森克个性问卷( EPQ)和 90项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 70例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分析,设为研究组。同期按年龄、性别等为配比标准,根据 1:1比例进行配对,选取 70例无明显身心疾患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相关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质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01),研究组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因子评分较高,属于本组患者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均 P< 0.001)。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存在明显精神神经质倾向,容易出现情绪剧烈波动表现。

  • 标签: 惊恐障碍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评定量表,分析2013.02-2014.10就诊我院的77名惊恐障碍,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帕罗西汀组,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焦虑情绪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惊恐障碍患者用药8周前后,两组总有效率(91.8%,91.4%)及无效率(8.1%,8.5%),患者焦虑情绪缓解明显,但两组比较效果无显著差别。两种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头晕、乏力为主。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21.6%,20.0%)。结论惊恐障碍患者服用文拉法辛、帕罗西汀后焦虑情绪缓解明显,不良反应较轻。

  • 标签: 惊恐障碍 文拉法辛 帕罗西汀 焦虑 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