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镰刀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联合抗真菌药物使用的抗菌效果。方法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24株临床分离致病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分别联合4种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的抗真菌作用。结果氟康唑、伏立康唑、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镰刀菌(24株)MIC范围分别是64~256 μg/ml、1~8 μg/ml、2~8 μg/ml和1~8 μg/ml。氟康唑与他莫克司对12.5%菌株(3/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伏立康唑与他莫克司对4.2%菌株(1/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那他霉素与他莫克司对16.7%菌株(4/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两性霉素B与他莫克司对29.2%菌株(7/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均对少部分镰刀菌有联合效应,无拮抗效应。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真菌性角膜溃疡 微生物敏感试验 镰刀菌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活性银离子抗菌液用于艾滋病患者的 口内 真菌感染的临床 疗效。 方法 收集 2016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期间我科门诊就诊的 82 例艾滋病患者 ,随机分成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1 例。 观察组给予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结合制霉菌素局部涂用,对照组单用 制霉菌素局部涂用,观察两组的临床 疗效。结果 经治疗 2 周后及随诊 3 个月,两组疗效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 结论 艾滋病患者 发生口内 真菌感染,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含漱 效果显著 。

  • 标签: 艾滋病 真菌感染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 制霉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真菌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9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选取者的患者血清分别检测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对真菌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结果展开分析探讨。结果 90例患者中 G试验阳性 43例,阴性 47例,阳性率为 47.8%; G试验与 GM试验并联检测的敏感度为 92.5%,高于 G试验 (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串联检测特异度为 95.5%,高于 GM试验 (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真菌抗原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

  • 标签: 真菌抗原检测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 简介:摘要重症肝病合并真菌感染不仅是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临床表现不特异,容易导致漏诊。及早甄别,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真菌 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现代临床实践表明,从药用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产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如萜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多肽类等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于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种类以及天然抗肿瘤多肽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天然产物 抗肿瘤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研究发现肠道真菌在微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间接影响肠道细菌等途径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肠道微生态中真菌及其产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和真菌与细菌互相作用的现有研究进行详细综述,系统阐述肠道真菌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HBV相关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等肝肠疾病的关联,并提示了肠道真菌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微生态系统 肠道真菌 肠道疾病 肝脏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介入操作和免疫治疗发展、临床医师意识增强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发病率和诊断水平均有上升。新的抗真菌药如泊沙康唑、棘白霉素类上市,给治疗带来更多选择。然而,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屡有报道。因此,临床对真菌药敏试验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期新版《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下称原则)增加了真菌药敏试验部分,以期为IFD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 药敏检测
  • 简介:【 摘要 】 板蓝根为祖国传统医学预防、调理和治疗疾病较常用的一种传统药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indigoticaFort. )的干燥根。查阅资料发现,中医治疗该疾病主要应用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即现代医学中的抗病毒治疗。伴随着现代化学技术和化学工艺的发展,板蓝根中多种化学成分被发现,各种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也逐渐被提取和应用。与此同时,通过实践研究也发现,板蓝根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并不是发现的所有化学成分均具有积极的作用机制,部分化学成分也可能发挥毒性作用。因此,即使该药物具有药性温和的特点,在提取各种活性成分应用于临床时也应保持高度谨慎。本文在查阅资料,对板蓝根的主要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医疗领域对该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将该药物合理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调理和治疗中,使该药物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造福患者。

  • 标签: 板蓝根 药理活性 化学成分 抗病毒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瘢痕是创面愈合的必然的病理过程,创面愈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瘢痕形成的机理很多。作者认为真皮缺失、炎症、细胞生物行为是瘢痕形成主要原因。生物材料可以通过真皮替代,创面微环境炎症的调节,愈合细胞的行为学调控在创面修复期来抑制瘢痕的形成,达到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的目的。

  • 标签: 损伤 创面修复 瘢痕 生物材料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导致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拟定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份至 2019 年 6 月份我院接收的 30 例烧伤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全面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并对导致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拟定护理对策。 结果: 30 例患者均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且自身免疫力 低下 。 结论: 抗菌药物滥用、自身免疫力低下为引发烧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在做好其创面护理工作的基础上,遵医嘱科学用药,并采用多种干预方式,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 标签: 烧伤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是我国角膜盲的重要原因,该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近年来,新的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眼前节影像学分析方法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同时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使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本文针对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在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上出现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这些新技术在我国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31-636)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诊断 治疗 新进展
  • 简介:摘要:环肽为植物来源,在稳定上方面比较明显。环肽属于有氨基酸在肽键连接状态下形成的化合物,化合物为环状,在自然界当中普遍存在,将环肽与其它肽之间比较,由于其形成结构较为独特,可以利用较强稳定性,并将其替换结构的实际耐受性作为依据,运用在药物设计框架当中,本文主要分析生物活性环肽以及其药学实际进展。

  • 标签: 生物活性环肽 药学进展 结构独特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何键 程钧 董燕玲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现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6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 标签: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流行病学 临床方案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病(IF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对患者的危害最大。早期确诊病原菌并开始治疗对于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目前的诊断技术手段存在不足。本次修订版参照国际相关的诊断和管理指南,对我国原有的IFD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

  • 标签: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谱(MALDI-TOF MS)在临床分离的丝状真菌快速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经形态学鉴定为丝状真菌的菌株,分别采用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乙腈萃取法提取真菌蛋白并行MALDI-TOF MS鉴定,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丝状真菌菌种分布和标本来源。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的丝状真菌90株,其中曲霉菌属70株(77.78%),青霉菌属6株(6.67%),链格孢霉5株(5.56%),镰刀菌属4株(4.44%),赛多孢菌2株(2.22%),米根霉、根毛霉和哈茨木霉各1株(1.11%);其中曲霉菌以烟曲霉47株(52.22%)、黄曲霉13株(14.44%)和黑曲霉4株(4.44%)为主。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90.0%)(包括痰标本和肺泡灌洗液),其次为角膜和耳道分泌物(3.33%),痰标本中分离率最多的为曲霉菌(59株、65.56%)。MALDI-TOF MS鉴定到种水平82株,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率为91.11%(82/90),鉴定准确率显著高于形态学鉴定结果(68.89%,6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02、P = 0.01);质谱鉴定丝状真菌中的曲霉菌、镰刀菌、赛多孢菌和链格孢霉时准确率高(98.57%~100%);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乙腈萃取法前处理的质谱鉴定丝状真菌到种水平的比率分别为91.11%(82/90)和90.00%(81/90),鉴定曲霉菌种水平分别为98.57%(69/70)和97.14%(68/70),但鉴定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4、P = 0.95);两种前处理方法均可100%鉴定烟曲霉、黄曲霉、赛多孢菌和链格孢霉到种水平,其中89.36%(42/47)烟曲霉和76.92%(10/13)黄曲霉鉴定得分≥ 2.0分。结论MALDI-TOF MS技术鉴定丝状真菌快速准确,双甲酸夹心法前处理操作更简便,适合实验室常规检测,可用于实验室常规鉴定曲霉菌等常见丝状真菌

  • 标签: 丝状真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鉴定 双甲酸夹心 甲酸乙腈萃取
  • 简介:摘要真菌性鼻-鼻窦炎是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较少孤立发生于蝶窦,但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蝶窦解剖位置隐蔽,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经常漏诊和误诊,易侵犯眶尖和颅内,危害较大。真菌性疾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且根据患者主诉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眼科等,首诊通常不在耳鼻咽喉科,因而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细菌学、血清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影像学的发展,真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该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鼻窦炎 真菌 蝶窦
  • 简介:摘要活性氧是一类活性较高的含氧化合物,能够在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正常生理条件下由抗氧化系统清除。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系统之间的不平衡导致活性氧的过度产生和积累,可造成胞内DNA、脂质及蛋白的氧化损伤,诱发细胞恶变可能。另外,活性氧还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参与调控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提高肿瘤细胞耐受性,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另一方面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甚至坏死。由此可见活性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活性氧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 标签: 肿瘤 氧化剂 抗氧化剂 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