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兔上颌外侧壁截骨术对上颌黏膜功能及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成年兔12只,每只兔左侧为实验侧,全麻后切开龈颊沟黏膜,充分剥离,显露上颌骨前、外侧壁。上颌外侧壁截骨线做20mm×2mm上颌骨壁及黏膜缺损。右侧上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2、4和8周处死一组动物。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上颌黏膜的组织学变化过程及杯状细胞的分泌情况。采用GraphpadPrismv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2周.上颌黏膜附着纤毛脱落.且有腺体部分破坏、减少;术后4周。黏膜细胞水肿呈空泡样,黏膜固有层腺体、血管增生;术后8周,黏膜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纤毛上皮减少、排列不完整,形态仍有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侧2、4、8周MUC5AC表达较对照侧显著增加(P〈0.001)。2周时MUC5AC表达最强.4周时表达稍减弱,8周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兔上颌外侧壁截骨术后的上颌黏膜分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修复,但与正常结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减轻手术对上颌及黏膜的损伤.可降低术后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 标签: 上颌窦外侧壁截骨 上颌窦黏膜 MUC5AC
  • 简介:目的探讨经岩下途径栓塞海绵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区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岩下插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海绵和瘘口。结果15例插管成功,DAVF均达到完全致密栓塞。术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并发颞叶梗死1例,致左侧肢体偏瘫。10例于6~24个月行DSA检查,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途径栓塞可作为海绵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岩下窦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骨骨膜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道SP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讨论。结果SP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年,常因头部皮下包块就诊,包块多见于中线附近。血管造影可见颅骨膜上或颅骨膜下的血管团通过许多粗细不等的板障静脉、导血管与颅内大静脉相沟通。镜下可见无肌层血管结构,少部分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当头皮下有可压缩性的软性肿物,大小随颅内压力变化而改变,触诊发现肿物下方有颅骨缺损,此时应考虑SP的诊断,并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证实。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美观问题及预防自然破裂或者创伤引起大出血和空气栓塞。

  • 标签: 颅骨骨膜窦 海绵状血管瘤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内提升术,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底骨高度小于5mm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样本人群,行侧壁开窗上颌底提升术的患者例数是34例,同期植入植体是42枚,作为对照组;行上颌内提升术的患者例数是26例,同期植入植体是32枚,作为观察组。结果在负重12个月后出现感染的植体枚数是1枚。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底骨提升高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内提升术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窦底骨高度小于5mm 上颌窦内提升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后和乙状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后和乙状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后入路由横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乙状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后入路〉乙状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前入路〉乙状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术中上颌外提升的运用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90例,根据术前CT显示,牙槽嵴顶距上颌的高度超过10mm患者行常规种植手术,设为对照组;高度低于7mm的患者行上颌外提升术,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3年的种植体期内存留率分别为97.6%、95.9%,与对照组1年、3年的种植体存留率98.6%、95.6%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1年内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1年后留存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平均<0.2mm/年。结论常规种植手术与上颌外提升术种植义齿修复无明显差异,种植体成功主要在于手术适应症的不同及相关手术能力。

  • 标签: 上颌窦外提升 口腔种植术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静脉血栓核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脑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取MRI检查、CT检查及MRI+MRV检查,结合初次影像诊断确诊结果,对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经初次影像诊断确诊28例,MRI检查确诊15例、CT检查确诊10例、MRI+MRV检查确诊28例;MRI+MRV检查确诊率优于MRI检查、CT检查;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静脉血栓,采取MRI+MRV检查诊断准确率颇高,能够避免漏诊及误诊等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MRI检查 MRV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核磁诊断技术在脑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0月收集的脑静脉血栓病例中选取22例,给予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与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RV)扫描,18例采用MRI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结果22例脑静脉血栓患者中,有12例(54.5%)乙状或横单纯受累,10例(45.5%)乙状、上矢状或横共同受累。经MRI扫描,提示多数(77.3%)患者的T1WI、T2WI信号呈“双高”表现。18例经MRI增扫,显示患者局部静脉有强化表现,脑静脉壁呈环形样、三角样强化,而其内部血栓主要呈空三角征,无强化现象。MRV扫描下,脑静脉不显影或显影范围较窄,且缺乏规则性。结论采取核磁诊断技术对脑静脉血栓进行扫描,操作简单、安全,对于早期发现和指导临床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核磁诊断技术 脑静脉窦血栓 价值
  • 简介:异位垂体腺瘤(ectopicpituitaryadenoma)临床较为少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鞍外的垂体组织发生的肿瘤,与鞍内正常垂体不相连。这种胚胎的残余物可以具有激素活性及反馈的作用,文献报道海绵起源的异位垂体瘤的发生率小于3%。现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海绵起源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标签: 海绵窦 垂体瘤 颅咽管瘤 垂体囊肿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部分再通,3例(12.5%)患者静脉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结论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溶栓 静脉窦血栓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态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病态房结综合征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率为80%。结论对于尚不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即可,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长期可靠安全地加快心率。

  • 标签: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