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序贯疗法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7.50%,对照组患者的根除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12.50%,对照组患者为22.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使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以改善,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其研究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 标签: 螺杆菌 胃癌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区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优化方案。方法根据初治和复治的2126例患者所采取的根除HP方案,将病例分成不加铋剂治疗组和加铋剂治疗组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找出HP根除率的差异,探讨我区成人根除Hp的优化方案。结果HP根除率加铋剂治疗组优于不加铋剂治疗组,其中加铋剂治疗组的复治方案更有优势。结论针对成人三种人群即来自山区的不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农牧民患者、城镇和流动居民患者、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提出了我区基层医院根除HP的优化方案。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根除治疗 优化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序贯方案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每天2次,用药5天后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500mg,每天2次,用药5天;对照组50例采用标准三联方案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每天2次,口服10天。之后两组均继续口服埃索美拉唑20mg,每天2次,口服3周。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停药4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5周后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6%,9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9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改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治疗方案与标准三联方案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相同,但HP根除率高。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埃索美拉唑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序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讨论实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作用,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门诊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20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于临床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于临床实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后,能够帮助患者迅速缓解症状。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推广应用。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幽门螺杆菌 根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的不良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病例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个体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经过各自治疗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感以及上腹部灼烧感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相比而言,研究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且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其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功能性消化不良 根治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及黏膜层的微需氧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该菌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人们发现Hp与消化系统的许多疾病相关,目前已基本确定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目前,人们对Hp的诊断治疗中的许多问题逐渐形成了共识。

  • 标签: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治疗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人胃、十二指肠等相关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但其诱导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Hp部分相关致病研究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Hp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疫苗研究和感染防治等提供一些理论资料。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致病因子 空泡毒素 cag致病岛
  • 简介:摘要本综述涉及幽门螺杆菌脂多糖(LPS)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现有知识和分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管腔面。脂质A构成改变阻碍TLR4诱导以及幽门螺杆菌LPS通过以Lewis抗原修饰O抗原来模仿宿主,都促进了免疫逃逸和慢性炎症。至今,尚未获得幽门螺杆菌LPS的完整结构,目前推荐的模型为一种线性结构,其内核由被定义为多聚己糖(Kdo-LD-Hep-LD-Hep-DD-Hep-Gal-Glc)的物质构成的,外核由保守的三糖(-GlcNAc-Fuc-DD-Hep-)组成,连接到由Lewis抗原修饰的多聚LacNAc构成的内核、葡聚糖、庚烷和一个可变O抗原的第三个庚糖上。虽然负责幽门螺杆菌O抗原链合成的糖基转移酶已经被识别和描述,但是在有关核心LPS的合成方面仍存在许多分歧。这些局限性保证了对该胃内细菌会有的足够的诱变和结构方面研究,从而获得其完整LPS结构和相关生物合成路径。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脂多糖结构 生物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人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的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20例健康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均为我院皮肤科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接收,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探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5.0%,10.0%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证明(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占有率分别为15.0%,10.0%,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针对慢性荨麻疹病例,实施联合治疗方案,即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结合治疗后,阳性患者的HP转阴,同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联性。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幽门螺杆菌 关系
  • 简介:流行病学资料强烈提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癌症联合会将其定义为Ⅰ类致癌原。尽管目前关于H.pylori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早在H.pylori致癌假说提出之前,长期低胃酸分泌可诱发胃癌的结论早已得到公认,故推测H.pylori感染相关的低胃酸分泌在H.pylori致癌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H.pylori感染诱导产生的持续性胃黏膜免疫炎症反应可以引起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最终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生理功能(胃酸分泌)的改变。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患者中仅少部分进展至胃癌,宿主的胃酸分泌状态和胃内共栖菌群构成是决定H.pylori感染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H.pylori相关低胃酸分泌与胃癌的关系,以及胃内菌群在其中的作用。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胃肿瘤 胃酸分泌 胃内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96名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者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48名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奥美拉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48名患者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都持续治疗7d,最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要强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8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70.83%,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病症,运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奥美拉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更佳,任何服用过程中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所以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左氧氟沙星 多西环素 奥美拉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