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60名患者,患者表现为桡骨远端骨折,按照治疗术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治疗,n=30),另一组为对照组(石膏托外固定复位治疗,n=30),比较不同治疗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手术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96.67%(29/30)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24/30),(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治疗对患者腕关节血运破坏较小,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桡骨远端解剖形态,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斜T形 锁定加压接骨板 桡骨远端骨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07月-2021年02月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治疗,治疗半年后对其进行随访,运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其肩关节功能康复情况,分析影响其肩关节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经锁定接骨治疗半年后,肩关节功能不良者占比23.33%;肩功能恢复良好者占比76.67%。经单因素分析,年龄、骨质疏松、骨折Neer分型、复位质量、术后专业康复训炼情况均为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骨折Neer分型、复位质量、术后专业康复训炼情况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骨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螺钉滑丝后上肢锁定接骨和螺钉的取出方法。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们共收治246例行上肢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患者,其中9例术中出现锁定螺钉滑丝造成取接骨困难。术中应用大力剪剪断滑丝螺钉孔一侧接骨并取下,然后用螺丝刀或老虎钳取出滑丝的螺钉。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摄X线片检查骨质情况。结果本组9例出现锁定螺钉滑丝的患者全部顺利取出内固定接骨和螺钉,手术时间为25~45 min,平均38.6 min。术中均未造成骨质破坏,术后复查X线片均未见骨质损伤,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3~14个月,平均7.8个月,均未发生再次骨折。结论应用大力剪剪断滑丝螺钉孔一侧接骨的方法可快速取出接骨和滑丝螺钉,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不会对骨质造成破坏,避免了二次骨折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折 内固定器 锁定接骨板 螺钉 大力剪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接骨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接骨术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质量指标和手术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Pilon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接骨术治疗方法,更加有助于患者踝部关节的保护,可以使其术后骨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前外侧有限切开 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 Pilon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固定(接骨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组[(4.0±0.2)分、(1.5±0.1)分](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组[(50.1±8.5)分、(73.6±8.4)分](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P<0.05)。结论与锁钉接骨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股骨颈瘤样病变在进行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LCP-PHP)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Erol分型为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45例患儿的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14岁;单纯性骨囊肿27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5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17例。无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LCP-PHP预防固定组(A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B组)。伴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复位LCP-PHP固定组(C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D组)。比较A组与B组患儿术后颈干角丢失、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骨骼肌肉肿瘤学会(MSTS)功能评分。分别比较C组、D组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变化。结果4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6年。A组术后颈干角丢失(0.50±0.45)°,B组术后颈干角丢失(2.2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P<0.05);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MS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67±4.53)°,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3.00±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36±7.82)°,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0.6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Erol 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过程中,应用LCP-PHP固定能有效维持颈干角,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 瘤样病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锁定加压接骨(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DRF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清bFGF、BMP-2水平,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37 ± 3.13)d比(14.62 ± 3.38)d、(12.39 ± 2.97)d比(17.14 ± 4.02)d、(19.15 ± 2.35)d比(24.36 ± 3.27)d、(68.21 ± 7.12)d比(80.07 ± 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清bFGF、BMP-2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356.27 ± 46.29)μg/L比(236.51 ± 37.42)μg/L、(614.28 ± 61.47)μg/L比(487.39 ± 48.24)μg/L;术后2周:(502.07 ± 113.21)μg/L比(381.59 ± 82.75)μg/L、(910.77 ± 97.20)μg/L比(731.35 ± 92.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9.5%(34/38)比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DRF患者,可提高血清bFGF、BMP-2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

  • 标签: 桡骨骨折 关节镜 锁定加压接骨板 逐瘀通络法 血液流变学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锁定加压接骨(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DRF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清bFGF、BMP-2水平,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37 ± 3.13)d比(14.62 ± 3.38)d、(12.39 ± 2.97)d比(17.14 ± 4.02)d、(19.15 ± 2.35)d比(24.36 ± 3.27)d、(68.21 ± 7.12)d比(80.07 ± 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清bFGF、BMP-2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356.27 ± 46.29)μg/L比(236.51 ± 37.42)μg/L、(614.28 ± 61.47)μg/L比(487.39 ± 48.24)μg/L;术后2周:(502.07 ± 113.21)μg/L比(381.59 ± 82.75)μg/L、(910.77 ± 97.20)μg/L比(731.35 ± 92.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9.5%(34/38)比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DRF患者,可提高血清bFGF、BMP-2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

  • 标签: 桡骨骨折 关节镜 锁定加压接骨板 逐瘀通络法 血液流变学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经皮接骨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抽选出62例展开系统调查,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微创经皮接骨接骨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P

  • 标签: 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 胫骨中下段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与单纯植骨手术治疗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股骨骨折无菌性骨不连的患者资料。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2例(采用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术治疗)和B组18例(采用单纯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Lane-Sandhu放射评分以评估骨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2±1.7)个月显著少于B组(9.8±2.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分别为(4.2±1.2)、(8.4±0.7)、(10.8±0.9)分,显著高于B组的(3.3±0.9)、(7.1±1.3)、(9.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83.3±4.3)分显著高于B组(76.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植骨术相比,LCP动力化联合自体骨移植术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成骨质量,疗效更好。

  • 标签: 股骨 骨板 骨移植 骨不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微创接骨接骨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2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8~68岁[(31.3±3.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型6例,B型10例,C型5例。均采用前外侧入路微创放置接骨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8.2±2.4)个月]。手术时间为50~82 min [(68.2±19.4)min],术中出血量为40~95 ml [(60.2±21.3)ml],住院时间为6~16 d[(6.8±1.2)d]。术中未发生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术前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均为外膜挫伤,术后3个月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10个月[(5.3±1.2)个月]。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VAS[(3.6±0.8)分、(2.1±0.4)分、(1.8±0.3)分]低于术前[(8.3±1.6)分](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31.2±1.5)分、(33.6±0.8)分、(34.6±0.5)分]高于术前[(28.4±2.3)分](P<0.05),MEPS[(80.2±3.4)分、(93.4±2.2)分、(96.4±3.5)分]高于术前[(60.5±4.5)分](P<0.05)。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MEPS均为优。结论前外侧入路MIPO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尤其是对于骨折线相对偏骨干远端的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肩肘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微创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假体周围骨折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新型胫骨平台接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CT图像,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胫骨生理状态有限元模型。在胫骨模型上建立后外侧胫骨平台劈裂骨折,分别用新型胫骨平台接骨、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以及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在后外侧劈裂骨折块上施加250、500、750 N 3种轴向压缩载荷,观察各组模型和内固定钢板上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位移分别为1.17、1.23、1.35、1.47 mm。而新型胫骨平台接骨上最大应力小于后外侧支撑、外侧锁定以及前后拉力螺钉。新型胫骨平台接骨上应力分布较为合理,未出现超出钢板屈服刚度的应力集中区域。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应力分别为381.21、448.98、471.87、526.35 MPa。结论新型胫骨平台接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并且可以经前外侧入路放置,操作较为简单,减少了临近重要结构的损伤的可能性。

  • 标签: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7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3~61岁[(45.9±10.9)岁]。均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Brooker分级评估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6(24,36)个月]。手术时间为123~242 min[(165.4±29.8)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50 ml[(358.3±111.3)ml];9例需要术中输血,输血量为300~500 ml[(377.8±66.7)ml]。住院时间为12~29 d[(21.4±4.7)d]。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16.3±3.0)周]。术后2 d 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1例,良3例,差3例,复位优良率为89%。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9~16分[(13.1±1.9)分],6个月为10~18分[(15.4±2.0)分],末次随访时为12~18分[(16.9±1.8)分](P<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 Postel评分优0例,良7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26%;6个月优3例,良1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1%;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P<0.01)。术后无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和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发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均未对髋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粉碎性 骨折固定术,内 微型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治疗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5.6岁;左侧6例,右侧6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上胫骨平台宽度,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是否出现术后复位丢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4.6 min,出血量平均25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2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胫骨平台宽度(78.9±7.2)mm,较术前(87.4±6.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后复位丢失和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但能恢复胫骨平台宽度,而且骨折块挤压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康复较好。

  • 标签: 膝关节 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 胫骨平台骨折 自断加压骨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你锁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20例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接骨(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IMN)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58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收治,随机分为观察A组与观察B组,分别给予MIPPO、IMN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观察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观察B组少(P<0.05)。观察A组术前等待时间较观察B组长,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B组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25例患者。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手术组(P

  • 标签: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 锁定钢板 四肢骨折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髓内钉(IMN)与微创经皮接骨(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IMN与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文献。纳入的研究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标准进行评估。主要指标为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浅表感染率、深部感染率、骨折畸形愈合率、骨折延迟愈合率或不愈合率、软组织刺激率,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653例患者,其中IMN组325例,MIPPO组328例。Meta分析显示:IMN组手术时间短于MIPPO组(MD=-10.75,95%CI: -19.92~-1.58,P=0.02),IMN组的浅表感染率低于MIPPO组(RR=0.58,95%CI: 0.39~0.88,P=0.01),IMN组的骨折畸形愈合率高于MIPPO组(RR=1.87,95%CI: 1.15~3.04,P=0.01);软组织刺激率中,IMN组的膝前痛发生率高于MIPPO组(RR=16.98,95%CI: 3.30~87.34,P=0.0007),而IMN组骨折处软组织刺激的发生率低于MIPPO组(RR=0.13,95%CI: 0.04~0.40,P=0.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深部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率或不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N和MIPPO均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优良方法,IMN在预防浅表组织感染表现得更为出色,但膝前痛发生概率较大,而MIPPO在防止骨折愈合畸形方面优于IMN,但骨折处软组织刺激可能性较大,建议胫前软组织条件良好时采用MIPPO,反之,则建议使用IMN来降低软组织感染率。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钉 骨板 髓内钉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肋骨骨折患者实施肋骨接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59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干预,针对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肋骨接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肋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肋骨骨折患者实施肋骨接骨联合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手术创伤较小、操作便利,患者术中术后较少出现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肋骨接骨板 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术 肋骨骨折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