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震颤(ET)合并帕金森病(PD)与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ET合并PD患者35例(观察组)、单纯PD患者35例(对照Ⅰ组)以及单纯ET患者35例(对照Ⅱ组),对各组实施震颤分析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间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比例以及震颤再出现时间[80.0%(28/35)比20.0%(7/35)和65.7%(23/35)、65.7%(23/35)比100.0%(35/35)和88.6%(31/35)、(10.2 ± 2.6)s比(2.5 ± 1.3)s和(7.6 ± 2.9)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5.5 ± 0.7)、(7.2 ± 1.3)、(6.2 ± 1.1)Hz,而姿势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6.2 ± 2.0)、(8.3 ± 1.9)、(6.5 ± 1.3)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1、7.984,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出现交替收缩(主动肌与拮抗肌)比例分别为76.7%(23/30)、0、34.6%(9/26),姿势状态出现交替收缩比例分别为53.3%(16/30)、20.0%(7/35)、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6.186、7.650,P<0.05),观察组上述各数据均居中。结论ET合并PD兼具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点又具有独特性,震颤分析能客观识别出ET合并PD的静止状态肌电图或交替放电情况。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震颤分析 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癫痫患者合并震颤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分析震颤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的癫痫患者80例,根据临床评估分为震颤组及无震颤组,均行临床震颤量表评定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并分析癫痫患者发生震颤的相关因素。结果临床评估结果表明80例患者中27.5%(22/80)的癫痫患者主诉或体检发现有震颤,均表现为上肢姿势性震颤,7.5%(6/80)的患者同时伴有静止性震颤。肌电图震颤分析结果表明,51例(63.8%, 51/80)有上肢震颤,是临床评估发生率的2.3倍。其中42例(82.3%, 42/51)有上肢姿势性震颤震颤峰频率为(7.2±4.1) Hz,肌电爆发模式以同步爆发为主;32例(62.7%, 32/51)有上肢静止性震颤震颤峰频率为(5.3±2.2) Hz,肌电爆发模式以交替爆发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服药种类多以及长时间服用丙戊酸与震颤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癫痫患者出现的震颤以上肢姿势性震颤为主,肌电图震颤分析能够早期发现癫痫患者出现的震颤,服药种类多及长时间服用丙戊酸与震颤的发生相关。

  • 标签: 癫痫 震颤 肌电图 丙戊酸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是成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2018年更新的共识声明将特发性震颤重新定义为:双侧上肢孤立性动作性震颤,病程至少3年。震颤也可以出现在其他部位,通常是颈部或声带。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目前被归类为"特发性震颤叠加综合征"。与此病相关的其他临床特征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失常和听力受损。特发性震颤的治疗:通常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作为一线治疗。重症患者通常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虽然丘脑腹侧中间核是传统的手术靶点,但正在研究的未定带区尾部可能是更好的替代靶点。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新的手术替代疗法,对有多种严重内科合并症的患者来说是理想选择。目前的研究正在探索用新的口服治疗药物、化学去神经和无创神经调节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 (essential tremor-parkinson disease,ET-PD)的临床特点,比较 ET-PD与原发性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PD)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患者 15例 (ET-PD组 )和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35例 (PD组 ),进行统计学描述,并且比较两组间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 ET-PD组 73.3%以单侧起病,潜伏期 9.10±2.81年,并且其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以及轴性症状评分明显高于 PD组。结论 ET-PD患者以单侧起病为主,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姿势、动作性震颤以及轴性症状较重。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nystagmus,CN)是一种双眼不自主的、有节律的眼球摆动,常于刚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发现。CN的病因复杂多样,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属于斜视与小儿眼科疑难性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国际同行尝试对原有术式进行改进,以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可减轻眼球震颤强度,延长中心凹注视时间,并使患者视力提高。CN的遗传方式多样,目前多数CN致病基因导致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模式动物的研究现已揭示了X连锁CN的致病基因——FRMD7基因引起CN的机制与方向选择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水平方向运动的检测功能丧失有关。本文对近年来C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N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96-305)

  • 标签: 先天性眼球震颤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遗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震颤是帕金森病临床表现四大症状之一,由于其他疾病存在相似体征,临床诊断多基于神经内科医师的临床经验,使得准确识别帕金森病震颤存在一定难度,认识帕金森病震颤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帕金森病。本文综述近十余年关于帕金森病震颤及其他存在相似体征疾病的研究情况,以助于帕金森病震颤的认识及与其他震颤的鉴别。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 静止型震颤 再现性震颤
  • 简介:摘要1例87岁女性高血压患者因咳嗽服用苏黄止咳胶囊3粒(每粒0.45 g)。服药0.5 h后,患者突然出现四肢震颤症状,伴心悸,大汗,持续约10 min左右自行缓解。患者血压145/79 mmHg(1 mmHg=0.133 kPa),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脑电图和头颅CT均无明显异常。考虑可能与苏黄止咳胶囊中的麻黄碱成分有关,停用该药,并给予阿普唑仑0.4 mg口服、2次/d,患者四肢震颤症状未再发作。

  • 标签: 麻黄 麻黄碱 震颤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病,主要原因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发现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改变姿势体位时会引起震颤暂时消失一段时间,之后震颤再次重新出现。这种临床现象被称为帕金森病的再现性震颤(re-emergent tremor, RET)。目前RET的原因机制尚且不清,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对帕金森病RET的可能机制、临床特点及意义予以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 再现性震颤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09年版《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这一指南对原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震颤相关疾病,均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是二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只有部分患者获益;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射频消融术等,但这些方法有创。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以其无创性、无电离辐射、实时温度监测和实时动态定位等优势逐渐成为二者的外科治疗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对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发展史及原理、有效性、安全性、MR引导的优势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助于评价MR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 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7例采用磁波刀行左侧Vim毁损术、3例行右侧Vim毁损术。10例患者给予超声波能量次数为(10.4±2.6)次;初始治疗能量范围为849~2 823 J,最终能量范围6 737~20 096 J,最高治疗温度为(56.7±1.7)℃。患者进入治疗室至出治疗室耗时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0.0(13.0,182.5)min,从首次到末次给予超声能量的耗时为(62.3±25.4)min。患者术后头颅MRI显示,在治疗侧Vim区域可见直径约5 mm的消融斑。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的时间窗内完成随访。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比较,CRST总分、CRST A部分评分、B部分评分、C部分评分、治疗侧上肢及治疗侧下肢震颤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术后1个月比较,以上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出现头皮、唇部或舌尖麻木5例、肌力下降2例、平衡障碍2例;至末次随访,3例麻木缓解,2例改善,2例肌力恢复,2例平衡功能恢复,但1例疾病进展(出现步态障碍)。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磁波刀治疗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 治疗结果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 丘脑腹中间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眼外肌手术治疗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36例,根据代偿头位特点行眼外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前第一眼位状态下双眼视力(BCVA,logMAR)为0.707±0.0805,术后1年提高0.307±0.087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25,P=0.000)。其中34例伴有代偿头位者,以水平方向面朝右或朝左者30例,术前头位扭转角为24.020°±2.5735°,术后1年改善为7.510°±0.501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位扭转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574,P=0.000)。以垂直方向下颌内收或上抬者4例,术前头位扭转角度为18.000°±1.3191°,术后1年改善为6.050°±0.4796°。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位扭转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911,P=0.000)。术后1年,34例(94.44%)视物清晰度改善,主观满意度增加。结论根据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针对性实施眼外肌手术,可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增加满意度。

  • 标签: 综合征,眼球震颤,婴儿型 手术,眼外肌 头位,代偿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石学敏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特发性震颤,治疗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新方案。石院士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病机为窍闭神妄,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诱发颤证。治疗应醒神开窍,安神定志,调和阴阳,并强调"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石学敏院士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在其从医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通过"醒神、调神、安神",在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自主运动方面均显现其独特优势。

  • 标签: 针刺疗法 特发性震颤 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肌震颤的影响以及合适剂量。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S组、BS1组和BS2组。S组静注舒芬太尼0.4 μg/kg;BS1组预注布托啡诺10 μg/kg,3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3 μg/kg;BS2组预注布托啡诺20 μg/kg,3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2 μg/kg,三组患者均于1 min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推注时间10~15 s)。连续观察2 min,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5 mg/kg,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呛咳反应发生率,肌震颤发生情况,给药前、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即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6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肌震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S组呛咳反应的发生率高(χ2=10.350,P=0.006);S组给药前至插管前即刻MAP、HR降低较BS1、BS2组明显(F=25.910、22.057,均P<0.001),BS1、BS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后BS1组HR、MAP升高最小,其次为S组,BS2升高最大(F=8.849、16.101,均P<0.001)。三组患者术中情况均稳定,术后均无严重的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与等效镇痛剂量的单纯舒芬太尼对于依托咪酯所致肌震颤的抑制作用相同,布托啡诺对舒芬太尼所致的呛咳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布托啡诺10 μg/kg复合舒芬太尼0.3 μg/kg更能维持全麻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比较合适的麻醉诱导复合剂量。

  • 标签: 布托啡诺 舒芬太尼 依托咪酯 肌震颤
  • 简介:【摘要】药品是临床上用于对病患病情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以及有效性。药品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和药品中所包含的成分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药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药品成分中的杂质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在对药品杂质的分析过程中所能应用的方法较多,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对药品杂质分析的相关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 标签: 药品杂质 分析 方法 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8月期间开展中药内服治疗的患者 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103例)及对照组( 103例),两组患者内服的中药处方均予以常规中药调剂,研究组患者联合开展中药处方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中药处方合理性、中药治疗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患者中药治疗期间药源性过敏反应、毒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中药调剂中开展处方分析,能够有效提升中药处方的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中药调剂 处方分析 合理性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脂分析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方法:在本院心血管科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抽取 80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体检中心检查为健康的人员 8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脂检测,对比血脂指标。结果:观察组 TC、 TG、 LDL-C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HDL-C指标则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脂指标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高血脂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需将血脂检查进行普及,对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血脂分析 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 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及对改善心理压力的影响价值。 方法:纳入 前置胎盘剖宫产孕妇 22 例为研究对象 ,孕妇就诊时间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 Ⅰ组 ( 11 例)孕妇接受 常规护理 ,Ⅱ组 ( 11 例)孕妇接受 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护理。探析 2组新生儿 Apgar量表评分、 成人心理压力测量表评分。 结果:护 理后,Ⅱ组新生儿 Apgar 量表评分( 9.09±0.54 )分,明显高于Ⅰ组( p < 0.05 ); 护 理后,Ⅱ组成人心理压力测量表评分(

  • 标签: 前置胎盘 妊娠 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 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