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减容策略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减容治疗的10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4例,女性27例,年龄(73.2±11.7)岁(范围:35~93岁)。其中卢瑟福分级3级31例,4级39例,5级31例;合并高血压72例。101例患者共有140处病变,其中髂动脉段病变13处(9.3%),股浅动脉病变72处(51.4%),腘动脉病变41处(29.3%),胫腓干病变10处(7.1%),膝下动脉病变4处(2.9%)。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减容方法,经皮机械血栓清除主要用于急性血栓形成的病变,准分子激光消蚀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架内再狭窄和慢性狭窄/闭塞的病变,斑块定向旋切主要用于短段的钙化病变。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效果,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减容治疗,其中82处(58.6%,82/140)使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56处(40.0%,56/140)使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2处(1.4%,2/140)使用斑块定向旋切。患者术前病变侧肢体踝肱指数为0.44±0.19,术后即刻为0.87±0.17(t=-16.26,P<0.01),术后6个月为0.81±0.20(t=-14.67,P<0.01),12个月为0.79±0.15(t=-14.12,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1%(87/101)、病死率为5.0%(5/101)、无截肢生存率为93.1%(94/101),病变血管再次干预率为9.9%(10/101)。结论根据病变性质、节段选择合适的减容方式,有助于提高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动脉硬化 下肢 减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68Ga-FAPI-04 PET/CT检查在肝胆肿瘤患者中的内照射剂量及生物分布。方法本研究纳入因肝脏占位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ET/CT检查的6例患者,经静脉注射68Ga-FAPI-04(170.57 ± 14.43)MBq后分别于第3、10、15、20、30和60 min进行全身显像。观察显像剂的生物分布;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所有靶器官的内照射剂量应用OLINDA/EXM软件计算。结果68Ga-FAPI-04在肝脏内放射性本底消退较快,在肿瘤组织内放射性摄取较为稳定,病灶平均SUVmax在注射后20 min达到最大(13.87 ± 2.55);病灶平均靶本比逐渐升高,在注射后30 min达到最大(10.09 ± 8.17)。1次68Ga-FAPI-04 PET/CT扫描的全身有效剂量为(0.020 ± 0.002)mSv/MBq,吸收剂量最高的器官是膀胱壁,为(0.146 ± 0.035)mSv/MBq。结论68Ga-FAPI-04与18F-FDG全身有效剂量相近;肿瘤摄取快速,肝脏背景低,且不受血糖水平影响,有望成为潜在的肝胆肿瘤PET/CT显像药物。

  • 标签: 68Ga-FAPI-04 PET/CT 肝胆肿瘤 内照射剂量 生物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患者DRVI01血浆来源的HIV-1B′亚型毒株抵抗VRC01抗体中和的机制。方法比较同期感染相同亚型且对VRC01抗体敏感的病毒序列,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可能影响VRC01中和作用的关键氨基酸,通过定点突变、不同来源膜蛋白序列交换,验证这些位点氨基酸对VRC01抗体中和作用的影响。结果位于gp120的LoopD区E279D、R282K和V5区N460A、N463Q单点突变,逆转了病毒对VRC01中和敏感性。上述2个或3个位点联合突变后的毒株与单点突变毒株比较,对VRC01抗体中和敏感性明显增强。与文献报道不同,N276糖基化位点突变并未改变毒株对VRC01的敏感性。结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患者DRV01血浆来源的HIV-1B′亚型毒株主要通过LoopD区D279、K282和V5区N460、N463突变,抵抗VRC01抗体的中和作用。

  • 标签: HIV-1 膜蛋白 中和抗体 定点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01a(miRNA-101a)是否通过调控肌醇需要酶1α蛋白(IRE1α)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miRNA-101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IRE1α的蛋白表达。肝星状细胞(HSC)-T6处理分为HSC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活化组、TGFβ1+miRNA-NC组(转染miRNA-101a空白对照质粒)和TGFβ1+miRNA-M组(转染miRNA-101a模拟质粒)。给予对应干预后,检测各组间miRNA-101a、αSMA、I型胶原和IRE1α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肝组织中纤维沉积明显[(0.17±0.06)%比(2.09±0.39)%],miRNA-101a相对表达水平下调[(1.00±0.05)比(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且实验组小鼠肝组织αSMA、I型胶原及IRE1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上调[(1.00±0.23)比(4.09±0.80)、(1.00±0.21)比(4.98±1.19)、(1.00±0.24)比(3.2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TGFβ1处理抑制HSC-T6细胞miRNA-101a表达,诱导HSC-T6活化,导致αSMA、I型胶原以及IRE1α蛋白表达上调;TGFβ1+miRNA-M组中miRNA-101a表达水平(1.89±0.20)明显高于TGFβ1+miRNA-NC组(0.59±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过表达miRNA-101a后,αSMA、I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2.65±0.69)比(0.84±0.13)、(3.15±0.59)比(1.3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E1α蛋白表达亦下调[(2.63±0.47)比(1.0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iRNA-101a可能通过抑制IRE1α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微小RNA-101a 肌醇需要酶1α蛋白信号通路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巴州2015-2020年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趋势和特征,为手足口防控措施提出科学依据,快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方法 对巴州2015-2020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20年巴州共采集手足口病标本895份,其中阳性614份,检测阳性率68.91%(614/891)。其中,EV71 68例(11.07%),CA16 220例(35.83%),CA6 207例(33.71%),CA10 19例(3.10%),其他100例(16.29%);CA16和CA6轮流占主导地位,自2016年开始CA6逐渐成为致病优势基因型,2016年占比42.86%,2017年占比25.19%,2018年占比32.79%,2019年占比59.23%,2020年占比60.00%;2015—2020年巴州共报告病例数190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6岁,1岁至4岁为发病高峰;无死亡病例,无重症病例。 结论 巴州手足口病的流行型别已由EV71、CA16转变为CA6为主,CA16为辅,应加强对CA6、CA10的监测预警,在EV71手足口病疫苗的基础上,研发包括CA6、CA16型别在内的多价疫苗进行预防性接种。

  • 标签: 手足口病 病原谱 CA6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HIV-1 CRF55_01B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耐药程度以及耐药株的传播关系。方法对2018年全国抗病毒治疗前HIV耐药监测中CRF55_01B重组亚型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提取RNA,分别扩增蛋白酶/逆转录酶(PR/RT)区基因片段1 056 bp和整合酶(IN)区基因片段846 bp并测序,利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 db Program数据库中全部收录药物进行耐药判定,运用HIV-TRACE软件进行HIV-1耐药传播网络分析,并重点分析了CRF55_01B整合酶基因区遗传多态性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共分析来自全国26个省的178份样本,获得CRF55_01B PR/RT区序列170条以及对应样本的IN区序列170条,总体耐药率为15.3%(26/170)。PIs、NRTIs、NNRTIs、INSTIs耐药率分别为1.2%(2/170)、1.2%(2/170)、15.3%(26/170)、0.6%(1/170);耐药水平多为低度耐药,NNRTIs类耐药位点主要是V179D/E与其他位点协同出现,另有84.1%(143/170)单独携带V179D/E的感染者表现为潜在耐药;INSTIs类耐药位点为G163R,对EVG和RAL表现为低度耐药。在0.9% 最适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30.0%(51/170),耐药株在男男同性传播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人群之间传播,并且都携带耐药位点E138G和V179E。在整合酶区CRF55_01B与CRF01_AE和B亚型在5个位点突变频率差异较高(T215A、G134N、I135V)。结论我国CRF55_01B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即对NNRTIs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携带E138G和V179E耐药位点的毒株存在成簇传播,CRF55_01B整合酶抑制剂耐药株处于低水平流行,但整合酶基因区存在的高突变率的遗传性多态性位点对药物敏感性有潜在的影响,所以新型重组毒株耐药对我国抗病毒治疗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监测和分析。

  • 标签: CRF55_01B 抗病毒治疗前 耐药位点 整合酶基因区 遗传多态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2015年-2020年鹿寨县碘盐监测结果变 化。方法 2015年-2020年每年随机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校,每所小学抽取8-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在所抽取的每个乡镇中各抽取20名孕妇。对200名8-10岁儿童及100名孕妇尿碘、盐碘含量检测,分析尿碘和碘盐监测结果变化。结果 2015年—2020年在每年采集的300份食盐样品中,合格碘盐285—295份,碘盐合格率95.00%—98.33%;碘盐覆盖率100.00%,各年度碘盐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2020年尿碘结果中,儿童尿碘<100ug/L者分别为10—12人,尿碘缺乏率5.00%—7.00%。孕妇尿碘<100ug/L者分别为10—13人,尿碘缺乏率10.00%—13.00%。各年度尿碘缺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鹿寨县2015年-2020年的合格碘盐食用率、碘盐合格率、居民碘盐覆盖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居民碘营养状况总体较好、稳定,但结果显示一些孕妇碘营养不足,需加强孕期妇女科学补碘工作,预防碘缺乏病。

  • 标签: 结果分析 监测 碘盐 碘缺乏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20年杭州市献血人群HIV感染特征,为血液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2020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收集的杭州市献血者纳入研究,采集血液样本后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检测HIV抗体,比较2种试剂的检测吸光度值与cut off的比值(COI值),核酸扩增技术检测HIV RNA。分析判定为HI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献血次数、性行为等特征。结果检测样本数为1 063 980份,来自901 586名献血者,共检测出HIV阳性138例,检测阳性率为1.53/万,6年间HIV阳性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1.457,P<0.05)。献血人群HIV感染者主要为男性(93.48%)、首次献血者(66.67%),为25~34周岁居多(39.86%)。2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能有效检出135例HIV感染,但发现3例献血者样本HIV抗体阴性、RNA阳性,在2~4周后均显示HIV抗体阳性。结论杭州市献血人群HIV感染率较低,感染者以男性居多。献血人群中存在HIV血清学检测窗口期样本,需引起重视。

  • 标签: HIV感染 献血者 HIV抗体检测 HIV RNA检测 窗口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居民食用盐碘含量情况,为碘缺乏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 - 2019年,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全兵团每个师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抽取1个团,每个团抽取4个连队,每个连队采集15户居民家中食用盐盐样,定量检测盐碘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 - 2019年兵团共检测盐样21 028份,其中合格碘盐20 204份,不合格碘盐712份,非碘盐112份,碘盐覆盖率为99.47%(20 916/21 028),碘盐合格率为96.60%(20 204/20 91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6.08%(20 204/21 028),盐碘含量为(27.72 ± 4.81)mg/kg。2015 - 2019年全兵团碘盐覆盖率均> 95%,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 90%。全兵团14个师中,碘盐覆盖率均> 95%,碘盐合格率及合格碘盐食用率除第十二师和第十四师< 90%以外,其余各师均> 90%。结论2015 - 2019年兵团居民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但个别地区仍存在非碘盐,合格碘盐食用率偏低。应加强重点地区碘盐监测及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巩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成果。

  • 标签: 盐类 监测 碘盐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2015-2019年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感染者的流行特征。方法利用北京市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系统,收集全市35 家哨点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采集临床标本开展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ompA基因的VD4区序列做进化分析。结果2015-2019年,北京市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总体阳性率为0.34%(129/37 460),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每年3月升高,5月达到峰值,7月回落,持续时间约5~8个月,不同年份流行季可能提前或推迟1~2个月;每年流行季肺炎衣原体月阳性率均≥0.30%。5~44岁人群高发,其中10~14岁组肺炎衣原体阳性率最高;<25岁患者中,随年龄增加,感染肺炎衣原体的风险增加,≥25岁患者,随年龄增加,感染肺炎衣原体的风险降低;男、女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0.33%(68/20 830)和0.37%(61/16 52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6,P=0.486);普通肺炎患者中的肺炎衣原体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与重症肺炎患者(χ2=36.797,P<0.01);40.31%(52/129)肺炎衣原体感染者标本中检出≥1种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排名前4位依次是:流感嗜血杆菌(15份)、肺炎链球菌(13份)、鼻病毒(8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份);129份肺炎衣原体阳性标本中的101株经测序鉴定均为A型。结论北京市肺炎衣原体每年呈单峰流行模式,流行季一般为3-7月,流行季节特征可用于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鉴别诊断,5~44岁人群好发,基因型以A型为主;如果连续2个月肺炎衣原体核酸阳性率超过0.30%,可初步认为进入肺炎衣原体高流行期;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生肺炎后进展为重症肺炎的概率较高。

  • 标签: 急性呼吸道感染 肺炎衣原体 流行特征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各省市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估算2015年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中国501个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将符合标准的368个登记处数据纳入分析,按地区(城市、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年龄等因素分层,计算子宫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算全国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标化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果2015年纳入分析的368个登记处覆盖309 553 499人口,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的22.52%。估计全国子宫体癌新发病例数约6.89万,发病率为10.28/10万,中标率为6.86/10万,世标率为6.66/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8.90/10万),东部地区发病率(12.12/10万)高于中部地区(9.94/10万)和西部地区(8.25/10万)。估计2015年全国因子宫体癌死亡病例数约1.60万,死亡率为2.39/10万,中标率为1.49/10万,世标率为1.47/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2.40/10万)与农村地区(2.39/10万)相似;中部地区死亡率(2.55/10万)高于东部地区(2.32/10万)和西部地区(2.31/10万)。结论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威胁女性健康,疾病负担逐渐加重。中国子宫体癌发病存在城乡和区域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 标签: 子宫体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肿瘤登记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各省市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估算2015年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中国501个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将符合标准的368个登记处数据纳入分析,按地区(城市、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年龄等因素分层,计算子宫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算全国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标化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果2015年纳入分析的368个登记处覆盖309 553 499人口,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的22.52%。估计全国子宫体癌新发病例数约6.89万,发病率为10.28/10万,中标率为6.86/10万,世标率为6.66/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8.90/10万),东部地区发病率(12.12/10万)高于中部地区(9.94/10万)和西部地区(8.25/10万)。估计2015年全国因子宫体癌死亡病例数约1.60万,死亡率为2.39/10万,中标率为1.49/10万,世标率为1.47/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2.40/10万)与农村地区(2.39/10万)相似;中部地区死亡率(2.55/10万)高于东部地区(2.32/10万)和西部地区(2.31/10万)。结论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威胁女性健康,疾病负担逐渐加重。中国子宫体癌发病存在城乡和区域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 标签: 子宫体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肿瘤登记 中国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Innovativ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vaccines, with elevated global manufacturing capacity, enhanced safety and efficacy, simplified dosing regimens, and distribution that is less cold chain-dependent, are still global imperatives for tackling the ongoing pandemic. A previous phase I trial indicated that the recombinant COVID-19 vaccine (V-01), which contains a fusion protein (IFN-PADRE-RBD-Fc dimer) as its antigen, i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capable of inducing rapid and robust immune responses, and warranted further testing in additional clinical trials. Herein, we aimed to assess the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V-01, providing rationales of appropriate dose regimen for further efficacy study.Methods: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was initiated at the Gaozhou Municipal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angdong, China) in March 2021. Both younger (n = 440; 18-59 years of age) and older (n = 440; ≥60 years of age) adult participants in this trial were sequentially recruited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two-dose regimen group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ized either to follow a 10 or 25 μg of V-01 or placebo given intramuscularly 21 days apart (allocation ratio, 3:3:1, n = 120, 120, 40 for each regimen, respectively), or one-dose regimen groups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ized either to receive a single injection of 50 μg of V-01 or placebo (allocation ratio, 3:1, n = 120, 40, respectively). The primary immunogenicity endpoints were the geometric mean titer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liv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and specific binding antibodies to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 The primary safety endpoint evaluation was the frequencies and percentages of overall adverse events (AEs) within 30 days after full immunization.Results:V-01 provoked substantial immune responses in the two-dose group, achieving encouragingly high titer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and anti-RBD immunoglobulin, which peaked at day 35 (161.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33.3-196.7] and 149.3 [95% CI: 123.9-179.9] in 10 and 25 μg V-01 group of younger adults, respectively; 111.6 [95%CI: 89.6-139.1] and 111.1 [95%CI: 89.2-138.4] in 10 and 25 μg V-01 group of older adults, respectively), and remained high at day 49 after a day-21 second dose; these levels significantly exceed those in convalescent serum from symptomatic COVID-19 patients (53.6, 95%CI: 31.3-91.7). Our preliminary data show that V-01 i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with reactogenicity predominantly being absent or mild in severity and only one vaccine-related grade 3 or worse AE being observed within 30 days. The older adult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a more favorable safety profil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younger adult group: with AEs percentages of 19.2%, 25.8%, 17.5% in older adults vs. 34.2%, 23.3%, 26.7% in younger adults at the 10, 25 μg V-01 two-dose group, and 50 μg V-01 one-dose group, 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vaccine candidate V-01 appears to be safe and immunogenic. The preliminary findings support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wo-dose, 10 μg V-01 regimen to a phase III trial for a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Trial Registration:http://www.chictr.org.cn/index.aspx (No. ChiCTR2100045107, http://www.chictr.org.cn/showproj.aspx? proj=124702).

  • 标签: COVID-19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 vaccine Safety Immunogenicity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微小核糖核酸-101-3p(miR-101-3p)及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在脓毒症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脓毒症患儿,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94例)和脓毒症休克组(59例);根据脓毒症患儿28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107例)和死亡组(46例),另选取6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miR-101-3p、miR-141-3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脓毒症患儿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与PCT、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非休克组血浆miR-101-3p、miR-141-3p及PC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脓毒症休克组血浆miR-101-3p(4.25±1.46比1.86±0.75)、miR-141-3p(3.17±1.08比1.20±0.52)及PCT[(20.75±9.36) μg/L比(5.80±2.40) 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脓毒症非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死亡组和存活组血浆miR-101-3p、miR-141-3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死亡组血浆miR-101-3p(4.83±1.62比1.40±0.58)、miR-141-3p(3.50±1.13比0.96±0.47)及PCT[(26.30±11.72) μg/L比(3.25±2.16) 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01-3p、miR-141-3p及PCT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明显高于miR-101-3p、miR-141-3p或PCT单独指标[0.908(0.850~0.970)比0.810(0.748~0.873)、0.784(0.723~0.844)、0.825(0.764~0.883),Z1=4.682、Z2=5.380、Z3=4.417,均P<0.05],其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84.0%。miR-101-3p、miR-141-3p及PCT联合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的AUC和95%CI明显高于miR-101-3p、miR-141-3p或PCT单独指标[0.930(0.872~0.986)比0.848(0.786~0.907)、0.792(0.730~0.853)、0.820(0.762~0.878),Z1=4.537、Z2=5.728、Z3=5.106,均P<0.05],其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7.0%。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儿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与PCT(r=0.804、0.773,均P<0.001)、APACHE Ⅱ评分(r=0.738、0.695,均P<0.001)及SOFA评分(r=0.752、0.764,均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脓毒症患儿的严重程度相关,miR-101-3p及miR-141-3p联合PCT对儿童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微小核糖核酸-101-3p 微小核糖核酸-141-3p
  • 简介:摘要了解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及达标情况。收集2015—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静脉使用万古霉素且行血药浓度监测的住院患者,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科室、首次采血时间、首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是否根据不恰当血药浓度进行万古霉素剂量调整等资料。结果显示,静脉使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的血药浓度送检率仅为43.1%(410/952)。在纳入研究的373例患者中,首次采血时间正确率为19.3%,首次血药浓度达标率为42.9%,科室间送检率差异明显。在万古霉素浓度未达标和超标的213例患者中,调整万古霉素剂量比例仅为34.7%(74/213),且主要在超标者中。提示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血药浓度送检率和首次采血时间正确率均偏低。在未达标或超标者中,根据万古霉素谷浓度调整剂量的比例偏低,特别是未达标者。应重视静脉使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并规范流程。

  • 标签: 万古霉素 谷浓度 药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12~15岁青少年恒牙龋病状况,为开展青少年口腔预防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城乡12~15岁青少年共3 771人。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牙冠龋病情况,计算不同特征人群患龋率、龋补填充比、窝沟封闭率等。结果贵州省12~15岁青少年恒牙患龋率为29.62%(1 117/3 771),龋补充填比2.53,窝沟封闭率2.17%。城市青少年恒牙患龋率31.43%,高于农村青少年的2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1,P<0.01);女性恒牙患龋率33.16%,高于男性的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26,P<0.01)。结论贵州省12~15岁人群患龋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且龋补充填比及窝沟封闭率均较低。贵州省青少年的恒牙患龋情况严峻,应提高口腔公共卫生预防管理能力,有效控制青少年口腔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龋齿 青少年 流行病学调查 横断面调查 窝沟封闭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5—2019年三门核电站周围人群死因资料和辐射相关肿瘤情况。方法2015—2019年,连续开展三门县人群死因调查,统计分析居民死亡率、死因排序前10位疾病以及辐射相关肿瘤死亡情况。结果三门县居民近5年平均死亡率为575.87/10万,低于全国水平,与浙江省死亡率相近;前10位死因未变,占当年死亡总数的95.79%以上,前3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病和呼吸系统疾病。2015—2019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59.23/10万~191.51/10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89,P<0.05);辐射相关肿瘤中白血病与甲状腺癌死亡率分别为3.86/10万~6.78/10万和0~0.89/10万,各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5—2019年三门县居民死因及辐射相关肿瘤死亡情况正常、稳定,需持续监测核电站运行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影响。

  • 标签: 三门核电站 死亡率 死因监测 辐射相关肿瘤 健康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托北京市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系统,从全市35家不同类型的哨点医院招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采集临床标本并系统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对采集的临床标本,进行包括肺炎衣原体在内的30种(型)呼吸道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将筛检出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和肺炎患者2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愈后转归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9例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例、肺炎患者107例。81.5%(97/119)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年龄介于5~44岁之间。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92.4%(110/119)、发热88.8%(95/107)、咳痰76.5%(91/119)。39.3%(46/117)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39.7%(46/116)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36.9%(41/111)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24.5%(12/49)的患者出现肌酸激酶MB同工酶升高。影像学方面:90.6%(87/105)的肺炎衣原体肺炎患者表现为肺实质改变,病变部位常见于右肺下叶34.3%(36/105)和左肺下叶27.6%(29/105)。转归方面:73.8%(79/107)的肺炎患者住院治疗,病程天数M(P25,P75)为18.0(13.5,22.0)d,住院治疗天数M(P25,P75)为10.0(7.0,13.0)d,1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6例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无患者接受重症监护室监护或机械通气治疗,无患者死亡。结论北京市2015―2019年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总体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咳嗽、发热、咳痰,大多数肺炎衣原体肺炎患者需住院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肺炎衣原体 肺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方法汇总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结果,并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截至2019年,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参加了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涉及的机构有疾控中心、职防院(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核工业、医疗机构及民营技术机构等。参加考核的机构数从202家增加到382家。考核结果除2017年的合格率略低,其他4年的合格率均高于90%。优秀率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结论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测量能力满足个人剂量监测需求,能出具符合标准的检测报告,但尚有一些机构未能合格,相关机构应仔细分析查找不合格的原因,规范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测量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

  • 标签: 个人剂量 考核 允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