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通过亲子互动游戏观察来考查亲子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第一,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的亲子游戏参与方式中的主动参与和建议游戏两种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对于母亲来说,指导游戏的参与方式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显著相关。第二,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儿童情感交流方面的分享积极情感和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母亲这方面的指标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没有显著相关。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 标签: 心理理论 游戏 参与 情感交流
  • 简介:【设计依据】亲子关系是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往。而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各有自己的性格与特色,家庭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亲子矛盾,与各种状态的父母和谐相处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 标签: 亲子沟通 P攻略
  • 简介:有一对夫妻因为双方性格不和而离了婚,夫妻双方都想要孩子,结果法院还是把不到十岁的儿子就判给了父亲;为此,母亲感到非常生气,觉得父亲不配教育孩子,搞不好还会把孩子引向邪路.

  • 标签: 再婚家庭 亲子关系 经济费用 爱心
  • 简介: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探讨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依恋研究的核心之一。结合已有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影响亲子依恋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质量、人格特点、婚恋依恋风格,儿童的自身特征,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的生活启示。

  • 标签: 亲子依恋 主要抚养者 人格特点 婚恋依恋风格
  • 简介:从北京市四所普通中学选取829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亲和母亲在8个方面冲突的频率和强度,以及与父亲和母亲冲突的形式,冲突时的应对策略,以此探讨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结果发现:(1)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处于较低水平,发生冲突最多和最激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而发生冲突最少和最弱的是隐私;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主要形式;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策略是回避,使用最少的策略是第三方干预;(2)除家庭成员关系外,青少年与母亲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均显著高于与父亲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3)女生与母亲在做家务方面的冲突频率和强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与父亲在花钱方面的冲突频率显著多于女生;男生与父母的身体冲突显著多于女生,而女生与父母的情绪冲突显著多于男生;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男生使用第三方干预策略的情况显著多于女生;(4)随年级升高,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初二年级处于顶峰;青少年使用协商、回避和干预策略的情况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

  • 标签: 青少年 亲子冲突 言语冲突 情绪冲突 家庭成员
  • 简介:一、什么是互动1)不是新鲜事物.课堂互动,早已有之。2)互动的本质(1)狭义的互动(师生直接互动):课堂上师生的思维交流,情感交流:“互功是课堂气氛的一种表现。”

  • 标签: 课堂互动 思维交流 课堂气氛 情感交流 师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0后”城市中学生亲子冲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对亲子冲突原因从稳定一不稳定与可控一不可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的方法,并对亲子双方在冲突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90后”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冲突普遍,冲突频率较高,冲突强度较低;(2)中学生在与父母的冲突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父母在亲子冲突中具有语言上和行为上的暴力倾向;(3)中学生与父母冲突的原因以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为主,沟通方式以及沟通中的情绪性和情境性因素是中学生亲子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4)亲子冲突对中学生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对少数中学生情绪、情感及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视。

  • 标签: “90后” 亲子关系亲子冲突两维分析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目的。运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198名农村中学的初中生为被试。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是亲子关系亲密;(2)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不存在年级和民族差异;(3)亲子沟通和父母对学生交友的管理是影响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4)父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学生的上网情况对农村初中生的亲子关系没有影响。

  • 标签: 农村初中生 亲子关系 亲密度
  • 简介:【活动背景】1.理论背景初中生处于“身心聚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Hollingwort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具体表现为“逆反心理严重”,其主要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不再虚心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开始顶撞,甚至驳斥、嘲笑师长,对于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是起劲,倾向于“对着干”.

  • 标签: 亲子关系 初中生 教学设计
  • 简介:华人社会为'义务本位'社会,个人依其名分执行角色义务是华人社会最重要的人际道德准则。本研究以'角色义务'观点,探讨子女角色义务的内涵以及子女执行或违反不同角色义务的冲突事件对冲突后亲子关系的影响。首先,研究一以问卷调查203名大学生,显示大学生可以将子女的行为根据不同义务类型进行归类。为人子女:(1)一定要做到的'强制积极义务'为奉养照护、感恩父母等;(2)最好要做到的'非强制积极义务'是沟通、耐心等;(3)一定不可做的'强制消极义务'是贬低、暴力对待父母等;(4)最好不要做的'非强制义务'是敷衍、态度不佳等行为。其次,研究二以情境故事法探究亲子间的实虚性和谐关系与角色义务冲突事件对冲突后关系复原时间点的影响。在221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1)对于'实性关系'的亲子,子女因'执行积极义务'在一周后关系可能比原先还要好;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个月后,关系恢复得和原来差不多;若子女'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后,一年后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2)对于'虚性关系'的亲子,子女若'执行积极义务'一周后关系和原来差不多;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一年后,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若'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年后关系不但不会和原来一样,甚至比原来差。

  • 标签: 人际道德 角色规范 家庭伦理 义务本位 亲子关系
  • 简介:本研究以430名母亲及其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婴儿气质行为评定量表(InfantBehaviorQuestionnaires,IBQ)、养育压力量表(ParentingStressIndex,PSI)及母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问卷对6个月婴儿气质、母亲的养育态度及母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婴儿气质中的积极情绪与母亲-婴儿日常活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母亲的养育态度,主要是母亲对养育困扰的评价,与亲子日常活动中的认知刺激活动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婴儿气质、母亲的养育态度与亲子日常认知刺激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 标签: 婴儿气质 养育压力 亲子互动 母亲受教育水平
  • 简介: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考察了53名4岁儿童及其父母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完成拼图任务的智力游戏情境中儿童与其父母交往的行为特征和互动类型.结果发现:(1)在儿童4岁时,在家庭自由游戏情境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均显著多于父亲的各种行为,这表明在游戏过程中,母亲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在拼图游戏情境中,除了父亲和母亲在商量和交流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之外,母亲的其他行为显著多于父亲的其他行为.儿童在这两个游戏情境中均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行为.(2)在自由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包括四种:父母交流-儿童不交流型、母亲高控-儿童顺从型、父亲控制-儿童不顺从型和母亲不交流-儿童交流型.拼图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有四种: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母子交流型和父亲控制-儿童顺从型.

  • 标签: 自由游戏 情境 交流 父母 父亲 拼图游戏
  • 简介:大学课堂教学互动,是近年教改的热门话题。从实践看,它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对它的理解还不深刻,态度不够认真,措施也欠得当。

  • 标签: 课堂教学互动 思维教育 大学 教改
  • 简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帮助青少年缓解精神压力,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来排除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矫正异常心理和行为。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防患于未然,要从小对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使青少年具备应对压力和挫折

  • 标签: 亲子关系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 心理咨询 非智力因素
  • 简介:以670名小学生和初、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母依恋与父依恋均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除了F4(父亲偏爱被试)、M5(母亲偏爱被试)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没有相关外,其他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3)亲子关系对于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上,M3(母亲拒绝、否认)、F1(父情感温暖理解)、M2(母过分干涉保护)、M4(母亲惩罚、严厉)这4个维度能预测攻击性行为23%的变异量。

  • 标签: 攻击性行为 亲子关系 青少年.
  • 简介: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主要探讨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问的亲合水平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偏差行为越高;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的亲合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越低。(2)流动养育者一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压力抵抗效应:在低亲合条件下,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亲合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3)留守养育者一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单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稳定性,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的扩大化。这表明,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

  •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养育者 流动养育者 亲子亲合 偏差行为
  • 简介:对一例因青春期亲子冲突而来访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通过认知领悟使来访者能够接纳自己的某些看似特别实则正常的青春期心理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空椅子练习改善亲子关系,并通过亲子盟约使亲子双方明确、调整各自的心理界限,收到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 标签: 亲子冲突 高中生 认知领悟技术 空椅子技术 角色扮演
  • 简介: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指出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灵、自我和社会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本文从他所受的思想影响出发,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四个方面:方法体系、心灵论、自我论和社会论进行了论述,并作了简要评价。

  • 标签: 心灵 自我 社会 符号 互动
  • 简介:数字互动艺术扎根于传统艺术,伴随着工业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相对于传统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渠道和艺术语言体系。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将激发数字互动艺术的创造力,对数字艺术自身审美诉求的深入探究更有助于释放这种创造力。

  • 标签: 传统艺术 审美诉求 艺术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 语言体系 数字艺术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 标签: 亲子关系 不良同伴交往 冒险行为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