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开始建立,历时300余年。10世纪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佛教盛行,各宗派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原有的寺院大量重修,并又建了许多新寺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建塔,在我国建塔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和前代相比,宋代学者对《管子》"轻重"内容的分析,更为深入细致;对"轻重"的总体评价与年代作者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宋代学者对"轻重"近乎一致的否定评价,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他们对"轻重"著作年代与作者的辨伪,与当时的疑古思潮密切相关。

  • 标签: 《管子》“轻重” 宋代 否定评价 理学思想 学术史
  • 简介:<正>1981年10月,在杭州全围末明理学讨论会上,我认识了老学长、宋史专家姚瀛艇教授,交谈之中,得知河南郑州、开封、新乡的几位学者正在合作研究宋代哲学史。以后在几次学术会议上,特别是1938年4月在全国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上,我又陆续认识了这个科研集体中的几乎全体同志。他们十余年来精诚合作,继出版《北宋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之后,又完成

  • 标签: 传统文化 北宋 思想史 发展史 道学 佛教
  • 简介:宋代佛教史》是五台山研究会会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闫孟祥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宋代佛教的基本历史背景;第二章、宋朝的佛教管理;第三章、佛教在宋朝的基础地位.

  • 标签: 佛教史 宋代 略评 研究成果 宋史研究 河北大学
  • 简介:宋代君臣讲、臣民进呈之风盛行,持续时间很长,因此得到封赏的人比比皆是.宋代君臣注重理,并借此评论、讽谏时政,具有学以致用的意义.这种情况对宋代易学的繁荣与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讲《易》 君臣 易学
  • 简介:该文对宋代学人良好的道德风操从七个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并对其形成和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研究宋代学人的良好风操,是研究古代道德生活史和批判继承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一个方面,重视和积极评价宋代学人的良好风操,对于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人格与思想境界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宋代学人风操 形成评价
  • 简介:1983年12月,合川县城关基建工地出土铜印一方,柄纽,印面长6.7厘米,宽6.4厘米,通高4.7厘米,印面阳篆“普泽庙印”四字。出土时铜印置于蠡斗形印盒中,印盒长8厘米,宽7.6厘米,高2厘米。同时出土的还有铜器五件。其一为爵杯三件,形制相同,每件高15.8厘米,有两件完好,另一件一足残。其二为铜勺一件,柄残,长7.5厘米。其三为铜筷一双,长25.4厘米,

  • 标签: 宋代 铜印 出土 铜器 形制
  • 简介:术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述了宋人入道条件、手续及仪式等政策和规定,认为宋代政府采取禁止私度、童行系帐、按帐配额、严格道冠管理等措施,对控制道冠人数增加,提高其素质,防止宗教性社会骚乱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庆元条法事类 《宋会要》 《要录》 道士 僧道 《宋大诏令集》
  • 简介:扶箕降仙的巫术表演在中国源远流长,至宋代,娱神色彩淡化,转而强调娱人与实用功能。与前朝相比,宋代扶箕最富于文化色彩的一个特点是箕仙作诗现象的普遍性。在宋代有关扶箕降仙的记载中,所降之仙多为“紫姑”。宋代扶箕巫术的流行与社会巫风盛行、道巫不分的宗教传播、军事力量虚弱等原因有关,而推动箕仙作诗现象的因素包括科举制度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等,具有鲜明的宋代社会特征。箕仙诗的价值也非仅止于文人逞才抒情和博妇孺一笑的娱乐功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尚奇的诗美追求与题材开拓,展示了宋人尚俗的生活意趣,为宋代士人提供了另类书写时政得失的方式。

  • 标签: 宋代 箕仙诗 扶箕降仙 紫姑 士人
  • 简介:宋代传统宗教会社,主要指以传统佛、道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较纯粹的大众性宗教结社,如各种宗教社邑、法会、斋会等.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僧人主持下的佛教修行结社;名目不一的奉佛斋会;百姓为互助行善而组织的经社与社邑;道教教徒们组织的道会.宋代传统宗教性会社数量极多,遍及社会各层面,且多集中于江浙地区,反映出与宋代社会风气相一致的宗教信仰的进一步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对参与这类会社的大众而言,可以起到精神安慰、娱乐享受、互助合作的作用.

  • 标签: 宋代 宗教信仰 佛教 道教 宗教会社
  • 简介:本书作者张培锋先生以宋代“士大夫佛学”为研究重点,于广阔之文化背景下,对宋代士大夫佛学之特质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做综合贯通之研究,实为独具特色者。全书由导论、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政治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思想、背景、佛教对宋代士大夫影响个案研究及宋代士大夫佛学诗文与著述五章构成。笔者通读全书,既为作者深邃之思想、从容之谈辩所折服,更时为书中具体之结论而击节。全书有三个特点,即一、独具只眼别开生面。二、宏观烛照微观探研。三、严辨名相析义精微。

  • 标签: 士大夫 宋代 文学 出版 文化背景 政治背景
  • 简介:宋代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设立了译经院。为了维持译经事业的进行,国家开始了专门培养梵语翻译人才的伟大创举,先后两次各招学僧50人进行培养。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悉昙章、声明及梵经义理等。维持了近百年的译经院为宋代的佛教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惟净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而成为一代译主,其他人中有的在译经中担任重要职位,有的则为西去求法作出了贡献。宋代这一专门培养译经人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先河。

  • 标签: 宋代 译经 梵语 翻译
  • 简介:宋代一朝的佛教,禅净二宗的兴起而逐渐取代天台华严二宗在江南地方的影响力。在总体上,天台华严两教团在思想上虽较前朝渐有衰退的倾向,然就宋初而言,于教团内部思想论争以及教理发展反而给後世留下较多宝贵的资料。

  • 标签: 华严禅 教学研究 华严宗 思想史研究 金光明经 日本
  • 简介: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子在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子在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子在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 标签: 《论语》 《韶》 宋代
  • 简介:佛教宗派北宋时五台山的佛教得到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诸帝的扶植利用。又得到丞相张商英的维护弘扬,所以又出现了恢复发展景象。其时,较盛的佛教宗派有华严、唯识、天台诸宗。

  • 标签: 佛教宗派 华严 张商英 禅教一致 义天 宗密
  • 简介:李通玄华严思想研究近年来颇受重视,但对其华严思想的传播影响则较少探讨。通过对宋代材料的梳理,从李《论》入藏、义天来华、禅僧与文人以及民间信众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等角度力图证明,宋代华严学发展中,李通玄华严思想无论在上层文人、还是世俗民众中都是最具影响力的。

  • 标签: 李通玄 华严合论 义天来华 《周易》
  • 简介:宋代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易学成为经学研究中的显学。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是借易学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经学研究因而呈现出予学的特征。同时,在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的两大方向中,义理之学成为宋代易学的主流。

  • 标签: 显学 子学 义理之学 宋代易学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
  • 简介:<正>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说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伦理 价值观 儒家 道德教育 儒学
  • 简介:本文试从宋元四明六志入手,结合相关的史料论述两宋时期明州地区佛教的流传、变迁及其特点。北宋时期,明州新建的寺院中,教院和律院的数量明显多于禅院,天台宗、净土宗和律宗比较盛行,尤以天台宗为盛。但天台宗也出现了分裂,出现了山家和山外的分化。南宋时期,明州的禅宗极为兴盛,尤以临济和曹洞两宗为盛。佛教在宋代明州流传的特点,一是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加快,二是寺庙改制频繁,三是高僧辈出,著述弘富。

  • 标签: 宋元四明六志 宋代 明州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