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元与日本曹洞宗的历史性考察,分析阐述了元传禅的时代背景、元教团与日本达磨宗的关系、元之后曹洞宗的转型、元教团与曹洞宗的差异等重要问题,批评了日本曹洞宗是中国曹洞宗的简单延续或中日曹洞宗的差异主要来自元等常见误解,以此说明了教团的成立和发展与被奉为宗祖的思想大师之间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密切联系,历史上关于宗祖以及传法谱系的诸多传说往往出自于后来者的有意修饰甚至杜撰.元禅复制自中国,而日本曹洞宗则通过本土的转型成长为日本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 标签: 道元 日本曹洞宗 达磨宗 兼修禅 教团史
  • 简介:河南登封中岳庙,是道教著名宫观,始建于秦,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保存至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亦被道家尊为王子晋升仙的“第六小洞天”。据《道学传》,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此修道九年。《中岳嵩高灵庙碑》载,南北朝时,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创立“新天师道”。

  • 标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 创始人 南北朝 天师道
  • 简介:中国古书中讲“”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道之谓教。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也。”(《中庸》),“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老子》),“夫,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标签: “道” 西方传统文化 《道德经》 《圣经》 三生万物 冲气以为和
  • 简介:老子的“”玄妙、虚静、自然,它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神韵,蕴含有着极其丰富的美学意蕴。在老子“”与玄妙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我国古典审美理论的“意境”论;老子的体虚静思想促生了中国艺术对空灵之美的追求;“道法自然”“复归于朴”的观念促生了艺术以自然朴拙之美为最高境界。

  • 标签: 美学意蕴 老子 道论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艺术 “道法自然”
  • 简介:在汉语中,""是一个关联很广,含义丰富的字,很多重要词汇都与它有关,如生机、危机、机遇、机器、机制、机体等。关于""的哲学思考,可以引发很多理论问题,从中获得一种融贯性的深入理解。一、关于""本身""的繁体字是"機",来源于"幾"。按照《说文解字》的解读,"幾"的意思是"微也,殆也"。它由两个"幺"字和一个"戍"字合成,"幺"的本意是幼小的儿童,"戍"的本意是"兵守"。用两个小孩子把守城池,显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种预示危险的征兆称为"幾",引申为各种事物变化的萌芽。①对"幾"的探究可以见微而知著,及时防范

  • 标签: 学思 《说文解字》 事物变化 融贯性 繁体字 本意
  • 简介:“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几乎充斥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志。日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焦虑程度几何”做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几项结论:一是,认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二是,当下中国人焦虑度比较高;三是,中国人的集体焦虑问题多,且焦虑面广;四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五是,焦虑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六是,全民焦虑的最终破解需全社会参与,但公众更多期待政府能够积极作为。一、“沸腾心理”产生社会焦虑

  • 标签: 焦虑症 问诊 中国社会 问卷调查 焦虑程度 中国人
  • 简介:晚唐李商隐的另类文学观被埋没一千多年了。其原因,和宋、明人、清人对李商隐思想的误读及对李商隐诗的偏好有关,也与今人受宋、明人与清人的影响有关。李商隐另类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崇文学观。该文学观的文本呈现,主要是《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与《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等。它们以道家哲学与道教规训及创世神仙系统等为基础,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性质论、文学本体论、文学发生论及文学内容形式论。李商隐的重情说和言志说等与此紧密联系,不属于儒家儒学的文论体系,而是崇文学观的自然延伸。

  • 标签: 文学观 李商隐 崇道 理论家 文学本体论 道家哲学
  • 简介: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秀、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的材料和王氏与《老子》的相关材料,从为学与为道人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的价值转向。

  • 标签: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 简介:本文尝试挖掘沈主教基督论中的成肉身思想,分析他如何把成肉身的福音教义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何将成肉身的生命历程转化为神学思考,呈现信仰中基督鲜活生动的一面,以表达基督徒对基督活在我们生活中、活在我们社会中、活在我们宇宙中的经验,使我们更深地进入圣经的启示,体认到基督是我们创始成终的主。

  • 标签: 基督论 道成肉身
  • 简介: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自闭病因。尽管自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非常复杂,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自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遗传,也就是说,病根主要在基因上面。但是,现在也有不少研究发现,自闭与环境污染和孩子父母或祖父母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为人类认识自闭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 标签: 自闭症 生活环境 研究人员 生活方式 环境污染 人类认识
  •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一种人为营造的空间美学。它直接受老庄空间美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具有“唯集虚”的哲学特征和“气韵生动”的意境美特征。而在具体的营建上则靠“隐秀”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而“唯集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园林营造,也是各领域设计所应考虑的。

  • 标签: 园林美学 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 空间 老庄 “气韵生动”
  • 简介: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提到起关键作用的元代陈致虚,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明代全真道士阳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阳氏的修性修命皆可成仙、修性重于修命的内丹思想,既承元代陈致虚在内丹修炼理论上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思路,又力图使这种融合后的全真在理论上占主体地位,客观上使陈致虚的以北宗为主体的南北宗融合体系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阳氏在力图使北宗理论占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未能把修性重于修命与神燕合一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而明清全真等内丹学派的一些著名内丹家完善阳氏这个方面的不足,又恰能说明阳氏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中的作用和地位。

  • 标签: 阳道生 《真诠》 陈致虚 刘一明 道教南宗 道教北宗
  • 简介:作为部队建设的根本,如何提高官兵战斗力是永盛不衰的话题。信息条件下,官兵的心理素质与战斗精神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无论是中国古代兵书,还是美军现代研究,都将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理清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与战斗力的关系,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有益的思考。

  • 标签: 心理素质 战斗精神 战斗力提升 教育训练
  • 简介:1895年12月8日,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传教士来会理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该会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通过开展救助时艰、改良世风、改造人心等各种社会事工,积极传播近代文明和基督教福音。本文主要以1917-1935年间《益世报》中有关青年会的报道为中心,通过考察天津青年会救时、救世、救心的社会事工,力图还原这一公共团体与天津地方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探求其对天津城市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青年会广泛团结社会各界救国治世的原因所在。

  • 标签: 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近代天津 社会改良 现代化
  • 简介:18世纪,卫斯理约翰创立英国循会。19世纪中期,随着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英国循会在华传教活动亦拉开序幕。梧州开埠通商后,在麦路得医生的带领下,循会在梧州地区积极宣讲教义传播福音,开展各项传教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慈善救助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各种具体行为,再现了这些慈善活动对教会和当地百姓的双面向影响。

  • 标签: 英国循道会 麦路得 梧州 慈善活动 《麦路得》回忆录
  • 简介:本案例中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成功帮助一名大学生解决社交焦虑问题。在干预过程中寻找来访者社交焦虑形成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暗示学习让来访者在放松的过程中下学习新的关于社交情境的适应性行为及情绪反应。同时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在来访者运用已有情绪和思维思考问题之前先入为主,优先反应输入的情绪,并强化至现实社交情境中自动运行。

  • 标签: 社交焦虑条件性情绪反应 情感组织者 元认知策略
  • 简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对中国的传教热潮,有大批的传教士涌入中国大陆。有的传教士来华后往返于各大城市间,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仆人和随从前呼后拥,走上层传教路线;而有的传教士则不顾身家性命地奔赴中国最偏远、最落后、"混沌未开"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教。在这一传教过程中,无论是在城市的传教士还是在山村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教士都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文化间碰撞和调适的问题。本文主要采取文化比较法,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因素着手,分析了基督教与黔西北石门坎地区的大花苗文化在调适中的张力,以及双方在这一调适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对石门坎大花苗的基督教信仰提出了质疑,认为基督教信仰在石门坎大花苗地区的潮起潮落现象,和已信仰基督教一百余年历史的石门坎大花苗至今仍处于极端"落后"的景况,除了诸多客观因素之外,与他们从自身的自卑文化出发去理解基督教本质信仰而形成的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其自身的文化形态是有密切关系的。

  • 标签: 文化区 基督教文化 苗文化 大城市 少数民族地区 威宁
  • 简介:探讨箱庭疗法对社交恐怖青少年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治疗过程。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患有社交恐怖的女性青少年进行14次箱庭治疗,结果发现:箱庭疗法能改善其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缓解其在社交场合的情绪反应,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 标签: 箱庭疗法 社交恐怖症 青少年心理治疗 个案研究
  • 简介:目的探索阳性强化法对疑病性神经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渐进式强化训练后出现的目标行为均进行不同级差的阳性刺激,予以强化。结果求助者从一个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人转变为一个能扶物基本完成生活自理的人。结论求助者的疑病性神经症状基本消除,阳性强化法对疑病性神经有显著疗效。

  • 标签: 阳性强化法 疑病性神经症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