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正>Д.Б.利康宁是著名的苏联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心理科学博士、教授。他生于1904年2月29日,今年81岁。他曾在波尔塔瓦州古典中学学习,十月革命后离开了该校开始他的劳动生涯。他最初在为少年违法者开办的一所工学团里担任教师,后来被派到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

  • 标签: 苏联心理学 苏联教育 维果茨基 儿童心理学 师范学院 列宁格勒保卫战
  • 简介:<正>当我偶然读到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Lasch)的《自恋文化》的时候,我开始专门思考那喀索斯的问题。对于女权主义已经取得的为数不多的社会成就而言,这本书似乎是一个不小的非难。可是,那喀索斯却是少年男儿身!而似乎显得尤为不公正的是,这位年轻的执行者被描写成"快乐的妓女"。("雅皮"这个词当时还没有被列入常用语中。)无论如何,妓女们已经在恰时地组织起来,因为她们的阶级地位与年轻的执行者的地位相当不同。我转而去读弗洛伊德的书,发现他也将最丰富的自恋范例定位于女人,尤其是那些还没有被母性的继发性自恋所成就

  • 标签: 那喀索斯 自恋 奥维德 阶级地位 精神分析 拉什
  • 简介:<正>一个月后,咪收到了沙南的喜贴。是蓉城很流行的西式婚礼。咪躲在广场的角落,看那一对新人。新娘纤秀娇小,有着讨喜乖巧的模样,沙南却笑得很勉强。孩子们把白鸽扑棱棱地放飞天空时,咪好象看到沙南眼里有晶莹一闪。于是咪也悄悄流泪了,她发现自己是真的爱沙南。她把衣袋里的车票拿出来看了看时间,对自己说:每周一次的旅行彻底结束了。咪哭的时候,一个小孩子脚踩在婚纱的后摆上,新娘子跌倒在草坪上。

  • 标签: 沙南 西式婚礼 不知道 上龙 默罗 日高
  • 简介:一个年轻男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

  • 标签: 爱心 人格修养 生活方式 奉献精神
  • 简介: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绊、跌等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武术与道教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术中的太极、阴阳、八卦、五行等思想与道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武术的发展道路上,道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 标签: 道教 传统武术 中国 太极拳 武术理论
  • 简介:傍晚散步,路经一人家柴堆前,无意间捡起一截竹,抹去竹上的尘土,现出橘黄的竹皮,竹乃“虚其心、坚其节”,其也是节节环连,一身硬朗。回到家,拿这根竹于手上,静观其态势,竹修长酷似人的身姿,竹节犹裙裾,于是一番揣摩,细雕慢琢成一“淑女”,颇显几分婀娜,当做摆件置于案头,家人都说:像,很像呢!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日本首相中曾康弘4月8日下午在首相官邸会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并同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赵朴初是应日本庭野和平财团的邀请前来日本接受1985年日本“庭野和平奖”,于4月5日抵达日本的。在会见时,中曾首相首先热烈祝贺赵朴初荣获“庭野和平奖”,接着赞赏了赵朴初为促进中日两国佛教界和文化界之间的交流、为谋求世界和平与裁军作出的积极贡献。

  • 标签: 赵朴初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界 中曾根康弘 日本首相 副主席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痴情的她每天给爱人寄一头发,一共寄了400,等待爱人回心转意。并非所有爱的种子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爱错了人,如同把种子撒在贫瘠的荒漠,将失去生长的季节。

  • 标签: 凌琦 第三天 活下去 不计后果 在路上 第二年
  • 简介:本文的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工作为前提的,在他的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的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的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意义观被提出的,它的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看待意义问题的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的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的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的东西,这一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的内涵,进而呈现“意义”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一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的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维特斯坦认为,哲学即一种“语言批判”,而“语言”之所以需要“批判”,是因为它一再地诱导我们提出一些同样的,但却是错误的“哲学问题”——这样一种观点,从宗教的角度看,即可视语言为“原罪”,“语言批判”的工作即一种摆脱诱惑的过程。“生活形式”是后期维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宗教信仰是在某一生活形式中生长出来的具体样式,宗教语言在特定的生活形式中获得意义。宗教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的要求与生活方式之间的错位是心灵苦恼产生的根源,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变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宗教 语言批判 生活形式 生命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维特斯坦曾告别哲学,到偏远的山区当小学教师。我们可将维特斯坦的这一经历,视为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20世纪30年代,维特斯坦通过对弗雷泽《金枝》的批评,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人类学的关切。在维特斯坦对《金枝》的批评中,他认为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功能性的,而是人类愿望的表达和满足。人类学的视野使维特斯坦认识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并促成其中后期哲学的转向。而与语言的多样性相伴随的,是价值的多样性。维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中,在某种程度上持有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但这里的'相对主义'与其说意味着'怎么都行',毋宁说是对绝对主义的批评。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人类学 仪式 语言 价值
  • 简介:我国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奇同志逝世已经二十年了。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一、《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的第一个成功范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这个救国救民的科学理论不能局限于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间,只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普及,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

  • 标签: 现实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物质力量 青年学生 救国救民 《实践论》
  • 简介:杨(Young)的差异式正义论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她以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为基础,重新审视了哲学中有关正义的论述,并赋予正义以正视社群差异这一新的意义。然而,学界对杨的正义论还缺乏整体的理解和认识,以致在传播与应用方面存在障碍。为了展示杨正义论的全貌及其内在意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并促发社会变革,本研究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部分到整体推论杨的理论架构和意义,再从整体检视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视野交融的态度获得创新的理解与批判性的反思。

  • 标签: 艾莉斯·M.杨 差异 正义
  • 简介:前期维特斯坦对于意义和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的翻译问题出发,分析和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的原因,最后阐明和揭示前期维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的命题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和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今年28岁的李文可,曾经是重庆某报的笔杆子,写出过很多有分量的新闻稿件,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年轻人。自从2002年初.李文可和一位网友有过一夜情后,他老是担心自己患上了艾滋病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仅丢掉了工作.也因此葬送了他的美好前程。他说,在漫漫的长夜里.他夜夜难眠.恐惧得浑身发抖;好像陷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没有人烟只有黑暗.没有生机只有死亡,他在拼命挣扎中越陷越深……

  • 标签: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 心理治疗 心理学
  • 简介:一、引言记忆对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国心理学家杨治良在《记忆心理学》中写道:"有了记忆,人才能有间接知识,没有记忆,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记忆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记忆研究中的突破对教学与学习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记忆研究中,遗忘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们进行记忆最大的敌人.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说要记住某个东西时,往往真正的含义是要避免遗忘它.遗忘在记忆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而记忆的研究就是从遗忘开始的.

  • 标签: 记忆 学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简介:有关维特斯坦哲学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的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的过程。1929年,维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的新的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就是他提出的"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以及现象显示的场域,在对现象的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的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斯坦对现象思考的过程。维特斯坦将我们对一个实体的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一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的直接经验得来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的"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的可能性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的逻辑形式决定的,表达它的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的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一种先验性的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的现象学语言是矛盾的,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的是个体的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一样,一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的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的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