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烟雾暴露所致肺气肿小鼠模型建立及病理学、气道炎症及肺功能评价,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BAL)技术的改进。方法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及烟雾暴露组,烟雾暴露90d并观察30d后行小鼠肺功能检查、应用改进方法留取BALF行细胞计数及行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烟雾暴露组小鼠气道阻力(Raw)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动态肺顺应性(Cdyn)降低;BALF中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巨噬细胞数(AM)、中性粒细胞数(N)、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N%)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观察示烟雾暴露组肺泡腔扩大、部分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腔融合、肺气肿形成,气道上皮排列紊乱、部分气道上皮增生、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平滑肌增生;形态学计量分析示烟雾暴露组平均内衬间隔(MLI)及肺泡破坏指数(DI)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应用改进技术行BAL成功率100%,回收率高达90%。结论单纯烟雾暴露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肺气肿模型且稳定可靠,与人类慢性阻塞性肺病相似性好,经BAL技术改进后该模型可行性高。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香烟烟雾 动物模型 支气管肺泡灌洗
  • 简介:目的通过对吸烟大鼠血浆尼古丁、可替宁含量的测定,探讨香烟在体内的内暴露水平。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2、4、6、8、12周的低、中、高染毒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呼吸道静式染毒,每日染毒一次,染毒周期为2、4、6、8、12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毒性效应,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吸烟大鼠血浆中尼古丁、可替宁的含量。结果香烟烟雾暴露组大鼠在第3周后逐渐开始出现间歇咳嗽,腹式呼吸加剧,鼻噪音等症状,暴露时间越长,症状越明显;染毒剂量越高,染毒周期越长,大鼠体重减少越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鼠血浆尼古丁的保留时间为7.5~8.5min,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暴露剂量的增加,大鼠血浆中尼古丁含量较空白对照组(155±56.65)ng/mL有所增加;大鼠血浆可替宁的保留时间为11.5~12.5min;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暴露剂量的增加,大鼠血浆中可替宁含量较空白对照组(340±41.97)ng/mL有所增加,且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不同暴露周期间可替宁含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暴露时间与暴露剂量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香烟烟雾暴露可造成大鼠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大鼠血浆可替宁浓度能够有效反映香烟烟雾内暴露情况,且呈现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

  • 标签: 香烟烟雾暴露 动物模型 尼古丁 可替宁
  • 简介:目的探讨中度海拔高度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本实验用Wistar大鼠20只,雌雄各半,六日内从海拔5米运至海拔3418米饲养,8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心肝组织作光电镜观察,同时高原暴露前后测定血RBC数及Hb含量。结果心肝组织学改变主要为细胞水肿,即心肌颗粒变性,肝细胞疏松化,其次为心肌、肝细胞嗜酸性变。心肌组织有少量小灶状坏死,肝组织中未见坏死。超微结构主要有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糖元颗粒减少,未见不可逆性损伤如线粒体出现杆状嵴、三膜嵴及核染色质边聚现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有突起伸向管腔,胞质空泡变性,微饮泡较少。另外,高原暴露后RBC数及Hb含量明显升高。结论该海拔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组织及毛细血管的病变是可逆性的:左右心室病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肝组织的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心肌组织。

  • 标签: 心肌组织 大鼠 肝组织 病变程度 慢性低氧 坏死
  • 简介: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教学在医学职业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通过整合优化教材内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教学实践训练、模块化教学内容等方法予以解决。

  • 标签: 计算机教学 医学职业院校 整合优化 模块化
  • 简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分析环境,对自我做正确定位。学生对自己了解的越多,其自我塑造的愿望就越强烈、计划也就越具体,学习动力就越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 标签: 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心理 相关性